佛弟子文库

镡津文集卷第十五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镡津文集卷第十五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非韩中

第二

始视韩子原道。止以仁义为道德。谓韩子如此当绝不识儒之道德也。其后见彼颜子不贰过论曰。圣人抱诚明之正性根中庸之正德。又引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又曰。皆谓不能无生于其心而不暴之于外。考之于圣之道差为过耳。夫中庸诚明者。真圣贤道德仁义百行之根源也。如此韩子固亦知有中庸诚明之道德。原道何故弃之而不言也。谓人不足与知此道耶。谓人固不可忽欤。或将匿善而不尽言耶。君子固不可匿善也。是必韩子徒。见其诚明中庸之语。而心未通其理乎。然理最为几微。精审而不易至也。七十二子之徒。孔子于此独与颜渊。乃曰。其殆庶几乎。而颜子至之。故其言鲜过。今韩子推本乎圣人之道德仁义与人何尚。其文字前无后有自相反乱。是可谓至其至乎。心不达诚明中庸至理。虽益着书可传以为法乎。

第三

韩子。取孔子所谓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与其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者为性。而着原性曰。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道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上焉者主于一而行之四。中焉者之于五。一也不少有焉则少及焉。其于四也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谓上焉者善也。故能行其五者之道。中焉者可道而为善恶也。其于五者虽不甚有。亦可进而及之也。下焉者恶也。其于五者反悖而不能为之也。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亦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也。然韩子如此而言善恶之者。与夫佛老之言同。乃特异其说也。夫性岂止佛老乎。天下之人皆得。盖至公之道者也。乌可私之而臆说耶。嘻韩子恶佛老。遂至以其性命而曲说。何其爱恶如是之甚乎。夫孔子所谓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者。盖言人之有才智与聪明及愚冥而无识耳。非言性也。夫智之与愚乃其性通塞之势耳。非性命之本末。若夫性者即在物灵焉。而有知者是也。今天下之人灵。然利至而知趋。害至而知避。孰不皆然。岂有上下之别耶。但其所知有远迩。其能有多寡。是盖通塞之势异尔。论语所谓性相近者。盖言其性则同也。曰习相远者。盖言其因学习故则人善恶异矣。其后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者。是亦承会前语之意耳。谓人苟不为不善之习所移易者。唯是上智高才者也。不为善习而卒易者。亦唯是下愚绝顽者也。此外罔不由其所学习而为善为恶也。是亦圣人笃于劝教而化之也。夫上焉者圣人也。下焉者愚人也。善恶者好恶也。好恶与生皆生人皆有之。岂圣人唯好而愚人唯恶。苟曰圣人愚人皆有好恶。是善恶均也。岂上者唯善下者唯恶乎。韩子必谓上智与下愚不移。为上下之人其性善恶各已定矣。何孔子既曰性相近习相远。谓人性之不差遽。又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谓人性之善恶各定。岂圣人之言前后不相副反覆而如此也。不直不相副。抑亦非示教也。谓圣人之言反覆可乎。韩子读书不求其文之意如何耳。乃辄勍其语遂以为立言。夫仁义五常盖人情之善者也。而韩子不审知。乃曰。所以为性者五。彼徒见五常者出。于性而遂以为性。殊不知性之所出者皆情也。今问其人曰。尔为五常仁爱与尔七情爱恶之爱异耶同乎。是必曰同也。尔五常好仁义之好与尔七情喜好之好同乎异耶。是必曰不异也。如此则韩子之谓五谓七谓善谓恶者。岂不皆情耶。着在乎情而始处性之边徼也。韩子之所师者孔子也。欲为书安得不审其师之言而然后发何辄作谬乎。圣人之意也如此。孔子之言性。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又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夫人生而静者。寂然不动者。是岂非人之性唯寂唯静何尝有善有恶有其品乎。夫感动而动性之欲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岂非接乎外物乃成其善恶之情耶。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是亦备见乎情性之分矣。呜呼古圣人其言情性如此之效白。而后世不遵竞务异而苟为其说。虽欲求异乎佛老。殊不识大悖其师之言而乱乎圣人之道也。易曰。利贞者性情也者。谓性正也情邪也。必以性制情乃中正也。后之学者方不知其性。乃为狂为悖为邪为佞为贪为惑。鲜有成其德性者也。岂堪立言垂法者。乃复以情以性不辨其真伪而传之。其人吾恐夫益惑也。圣人之道斯将废矣。

第四

韩子作原人曰。形于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于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于其两间夷狄禽兽皆人也。曰然则吾谓禽兽人可乎。曰非也。指山而问焉曰山乎。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兽皆举之矣。指山之一草而问焉曰山乎。曰山则不可也。故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主而暴之。不得其为主之道矣。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噫韩子何为言之不辨也。谓韩子善着书。吾不知也。彼其意亦类乎。祭统曰。夫人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如孔子曰折曰鬼者。盖分辨乎。人与禽兽草木异矣。韩子虽曰吾谓禽兽人可乎。曰非也。指山而问焉曰山乎。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兽皆举之矣者。欲以别其禽兽与人。而文不分明而取喻不切当。韩子之意其实谓人与夷狄禽兽皆同其性命之道也。不直云尔是必欲异乎他教之说也。然韩子如此而异。亦犹狙公赋茅曰朝三而莫四。朝四而莫三。果何能为异耶。其曰人者夷狄禽兽之主者。此又溷漫盖不足为训也。韩子苟谓人为血气之主。彼夷狄者亦人尔。自可主乎禽兽也。安得谓如禽兽而主乎人耶。然禽兽亦非人为之主也。万类各自有其主焉。人自主于其人类之长。禽兽亦乃自主于其类之长者也。天下何有禽兽驯狎人而为之主耶。彼韩子苟恤乎夷狄禽兽。与吾同其性命。欲人不暴之也。为之原人当曰人者夷狄禽兽之同其生也。同生而暴其生者不得其所以为生之道也。如此则庶几可乎。

第五

韩子为本政曰。周之政文。既其弊也。后世不知其承。大敷古先。遂一时之术以明示民。民始惑教百氏之说以兴。又曰。闻于师曰。古之君天下者化之。不示其所以化之之道。及其弊也易之。不示其所以易之之道。政以是得民以是淳。其有作者知教化之所繇废。抑诡怪而畅皇极。伏文貌而尚忠质。茫乎天运窅尔神化。道之行也其庶已乎。韩子此说岂非厌以文之过恶。为教之有迹者也。然其言似欲天下如三王之政以文质相救。又若欲天下如三皇以易简之道以为化。其言不端倪。令学者惑之。韩子苟欲如三王之政。则三王安得不示其所以政之之道耶。苟欲如三王之无为。其茫乎天运窅尔神化。则类乎老子之所谓其道德者也。如古之君天下者化之。而不示其所以化之之道者。莫盛乎伏牺神农黄帝三皇氏者也。三皇乃老氏之道之所师宗者也。韩子当讥老子谓其道德而为一人之私言也。老氏之说果私。则韩子斯言乌得为公耶。韩子为书何其不思不审而如此也。使学者何以考而为法。

第六

韩子作原鬼。谓适丁民之有是时也故原鬼为其辩之也。噫鬼何必原乎。使民不知鬼于政何损也。使民知鬼。于教亦何益耶。古之君子以道辩惑以政平妖。如斯而已矣。昔殷政弊而其民以鬼。先王患而杀之(杀或救字)以鬼者谓其多威仪似乎事鬼神者也。况又原鬼。真以鬼而示民。岂先王之法乎。语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韩子之为言。不唯悖先王之道。抑又昧乎孔子之意也。谬乎甚哉若此也。

第七

韩子为获麟解曰。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此谓麟为孔子出。孔子知麟。麟为祥。以解夫鲁人昔谓麟为不祥者也。韩子之所谓何其未识经也。麟所以兴春秋。苟不能发明孔子作春秋之意何用解麟。夫麟学者亦能辩之也。孔子圣人。岂止能知麟尔。言麟谓孔子出者。苟取杂家妄说无经据谬论也。韩子为知圣人称麟。非徒为其出不出也。昔孔子因麟而作春秋者。盖以麟凤四灵大率係于王政。故礼运曰。圣人作则四灵以为畜。孔子之时。周室积衰王道已绝。有麟而无政。圣人感此遂以度吾将存乎王法也。故其书起于平王而绝笔获麟。而杜预注获麟。其说漫漶不决。既曰。麟为圣王之嘉瑞。又曰。时无明王。感嘉瑞而无应。既无明王。何以感其出耶。此盖杜氏不能考其出不出之意也。礼运孔子谓。圣王之政大顺。故凤皇麒麟皆在郊棷。龟龙在宫沼。郊谓其逼王城也。棷谓其樵薪之浅丛也。谓大顺所感。则麟凤如其所畜养也。此言处乎近郊樵薪之间耳。其谓麟之出也如此。左氏曰。西狩大野获麟。大野者盖鲁之大泽也。其荒远险绝。视楚之云梦吴之具区。皆天下所谓十薮者也。然深山大泽固异物之所隐伏也。麟不幸为鲁搜而致之岂感而自出耶。吾故曰。麟未始出必谓此为麟之出也。则礼运孔子之言为谬矣。圣人岂谬乎哉。经曰。西狩获麟。麟不自然而出可知也。圣人笔此。非善之之谓也。春秋凡称获者。不单训于得。盖兵戈勍劲得胜之谓也。经曰。获晋侯之例是也。今曰西狩者。盖恶其非时而暴物也。获麟乃有讥耳。异义者曰。孔子修春秋。立言为素王之法。麟乃应之。或曰。兴者为瑞亡者为灾。谓麟为后代受命者之符瑞。此皆经传所不见载。苟以臆裁殊不足取之。谓孔子为素王。其诬圣人之甚也。

第八

韩子以三书自荐。求用于宰相。吾读之未始不为叹息。世谓韩子若继圣之贤之出也。余谓圣贤进退语默动有师法。不宜与常士相浮沉也。古之士皆欲用。非其礼不与之用。三代之士仕以天下自任。无如伊尹。周之末忧天下。无如孔子。战国之时欲行其道。无如孟轲。虽然皆以礼聘而为政。不闻以书自举而求其用也。礼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语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陈子谓孟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云云。夫古之圣贤待而不求也。如此待而不求。盖贵义而守道也。此其所以为圣贤也。韩子既不能守道而贵义如古之圣贤也。又以书而自举于其上。固宜恭其言平其气自道可也。乌得躁以忿遽非人之政治耶。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又曰。今之矜者忿戾韩子推周公之事而较其时之政治。非其不至。夫身未及居位而辄诮其政。非躁乎。自举不得而责人。非矜乎忿耶。儒行曰。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麁而翘之。又不急为也。陈言而伏也者。谓儒有所陈说。必伏而待上之命也。静而正之也者。谓虽不得命必静而守之。正不以倾躁也。上弗知麁而翘之又不急为也者。谓已虽有善言正行上弗之知。则同其颜色粗略而发之。不必急暴而为也。圣人如此之谓。盖欲人遵理而远辱也。遵礼所以为儒也。韩子慕孔子谓为纯儒。而其所为反圣人之法如此。可谓真儒乎。不唯不至于儒。亦恐误后世之。人失礼而招辱也。韩子之书欲其朝廷因己爵禄以诱致天下遗逸之士。韩子以此言待天下。何其浅且谬也。天下固亦有不陨穫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大能守道。抱节而贤过韩子者。如傅说诸葛亮辈。傅说诸葛亮岂止因人而遽来。徉徉然以趋禄利耶。此犹略举其世之闻见之盛者。时主可以礼义诚聘而致之有为者也。况有沉名绝迹。逃越世网者耶。盖有视分国如锱铢而不臣不仕。若泰伯伯夷者。虽爵命百返蔑如也。韩子亦何能诱而致之乎。吾恐韩子之策。未必能为国家取其至贤者也。韩子曰。古之人三月不仕则相吊。此引孟子滕文公下章初答周霄之问也。韩子徒略孟子之言(略或作掠)而不能以尽其意。其卒章孟子乃曰。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鑽穴隙之类也。其意正谓。士虽急于仕也。亦待其命而用。不可苟进而求用也。苟进而求用者。固如男女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窥踰牆相从。为人之所贱者也。今韩子自荐而求用。乃援孟子此章为谕。何忽自彰其失礼亡义也哉。吾闻古者欲有所见。唯以其所贽而前。天子则贽鬯。诸侯则贽玉。卿则贽羔。大夫则贽雁。士则贽雉。故孟子曰。孔子出疆必载质。不闻以书而见其上者。盖后世者之苟为也。汉孝武时。四方之士如东方朔之徒。矜诞衒鬻。盖以书而自荐。天下乃相效靡然而成风。孟子谓自鬻以成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然而孰尝以此而为愧也。呜呼后世益衰风教浮薄愈甚。学者以艺相夸以能相胜。傲诞自大。孰不然也。温良恭俭让其道殆废。当是时韩子固宜力行圣人之道。以身率先天下而正其风俗可也。又从事其事而矜夸忿躁愈盛。后生者学不知根本。徒见韩子之书乃相谓曰。韩子大儒。吾辈宜傚其所为也。如此不唯益损其风教。抑又害其臣之节。辱其人之身。故曰。韩子之书不法。吾无所取也。或曰。韩子之时。其取士之道异乎古也。韩子盖因其时而为之也。必若守古之道。待其聘而后用。士君子之道必至死而不得其行也。曰不然。韩子尚以周公之道而责其时之宰相。当是何不念。今之时与古异矣。不可以古道而求今也。岂谋身即谓随时而责人即谓必如古道。君子果如是为意耶。然聘士之礼何世无之。唐之时亦尚闻以礼而诏其隐者也。岂有遗圣贤而不聘耶。语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此韩子之徒。亦宜思之也。

第九

韩子为对禹问。谓禹虽以天下传之子。而其贤非不及乎尧舜传贤之贤也。予少时着评让。初亦取韩子所谓禹传子之说。其后审思之。即考虞夏之书。竟不复见禹传贤传子之说。唯孟子曰。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狱讼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及证之史。夏本纪太史公亦谓。禹以天下授益。益让启。天下遂奉启以为君。此始明禹未尝自以其天下与之子也。荀卿杨雄虽皆言传授之事。亦未始称禹自与其子之天下也。因怪韩子疎谬不讨详经史。辄为此言。假谓韩子苟取百家杂说。谓禹与子天下。其贤不减于尧舜也。又与礼运之言不类。礼运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者以其时为大同。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者以其时为小康。而郑氏解曰。天下为公者。禅让之谓也。天下为家者。谓传位于子也。夫禅让既为大同。而家传之时乃为小康。而禹苟果以天下与之子。其为贤也。安得不劣于尧舜耶。韩子虽欲贤禹。而反更致禹之不贤。然韩子揣尧舜禹所以传授。而乃为其言曰。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天下争之之乱也。又曰。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何其文字散漫不晓分而如此也。然得所即不争。争即不得所也。忧犹虑也。虑犹忧也。其为义训亦何以异乎。大凡争斗其必起于私与不平也。既谓禹欲使后世不争。乃当不与其子。于事理为得也。既与之子。安得制其不争之乱耶。禹之后及其子孙方二世。而羿遂夺其天下而有之。与寒浞辈紊绝夏政几二百年。少康立乃稍复夏政继禹之道也。所谓不争安在耶。夫禹圣人也。岂圣人而不识其起争之由耶。韩子虽苟为此说。而不累及夫禹乎。语曰。巍巍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孔氏之注。迃疎固不足发明乎圣人之意。此乃谓舜禹虽有天下。不我私而有之。皆谓常有所让也。不幸禹之禅让。其事不果。遂乃与其子。相承而有天下。孔子以其世数。姑列禹于三代之端。故礼运曰。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然而尧舜禹其则未始异也。夫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也。与贤与子而圣人岂苟专之而为计乎。苟当其时天下之人欲以天下与之贤。而尧舜虽欲传子不可得也。当其时天下之人欲以天下与之子。禹虽欲传贤亦不可得也。故时当与贤则圣人必与之贤。时当与子则圣人不能不与之子。圣人之传天下也。正谓顺乎时数人事而已矣。岂谓忧之虑之为后世强计。而与其天下异也。尧谓舜曰。天之曆数在尔躬。舜亦以此命禹。礼曰。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是故易曰。天下随时之义大矣哉。韩子之说无稽。何尝稍得舜禹传授之意欤。呜呼谬哉。

第十

韩子既谪潮州。乃奏书谢天子。因讽其天子封禅。谓己文章可以振锡功德编乎诗书而不让古人。吾窃笑韩子所发轻率而事不稽。古封禅乃国家大典。帝王之盛事。臣子平时犹不可使人主遽为。况乎在其斥逐龃龉而辄言之。韩子岂善自宜之耶。如陆贽以宰相黜忠州十年。杜门绝人事。不复为私书。贽不唯能慎。盖亦知其自不当预朝廷之事也。陆公可谓识大体矣。若夫封禅者非二帝三王之事也。其始于秦之始皇。而甚乎汉之孝武。其事势雄侈赀费。盖百巨万。礼度与古所谓类上帝望山川岂等耶。当时儒者虽引舜典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之义。以传会其说。似是而非。殊不得实。复援管夷吾对齐桓公封禅之言。是亦非出二帝三王之书也。汉书称倪宽议封禅曰。然其荐享之义不着于经。诚然也。昔太史公虽以之为书。盖避其当时依违。不敢灼然是非。弟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而封禅焉。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于班固议论郊祀至封禅。或可或否。亦不灼然是之非之。但推谷永之奏为正。后世宜有卓识贤者毅然推二帝三王之制度。折中夫秦汉旧事。以俟乎后世之为封禅者可也。吾尝慨先儒如杨子云之徒。徒善着书是非今古。万世而卒不及此。文中子虽稍辩之欲警隋之封禅者。而其说甚略于穆。后世如有功德不充符瑞未至辄以其法而苟为之者。其何以质之耶。韩子平生自负。谓能专二帝三王之道。而善斥百家古今之谬妄。安得一朝稍黜乃自衰谬反以秦皇汉武之雄侈夸诞者以事其君乎。韩子其所守如何哉。就令其君稍有功德可封禅也。犹宜斟酌比较太宗之时而然后举之。唐之文皇帝。平数百年之积乱独振王道。其功德崇盛宜比乎禹汤文武。虽汉之文景。尚恐其不足预其所有如此太宗犹不敢议封禅。故曰。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虽缺封禅亦可比德尧舜。如百姓不足。虽修封禅亦何异桀纣。昔秦始皇登封岱宗奢侈自矜。汉文竟不登封。躬行俭约。今皆谓始皇为暴虐之主。而汉文为有德之君。由此而言。无假封禅。唐太宗可谓圣贤有道之君者也。而章武之时。其治道功德符瑞。其胜于太宗乎。不直不胜。亦恐不及正观之风远矣。而韩子乃欲其封禅。何其不思之甚也。然则秦汉文封禅者。岂专告其成功于天地耶。乃慕神仙求长生永寿而为之者也。是故其书曰。封禅即不死黄帝是也。又曰。上封则能僊登天矣。元和之末。天子方惑神仙长生之说。引方士柳泌服饵其金丹而为患殊甚。况又推秦皇汉武欲其重之。韩子举事其见几乎。岂其遭斥逐穷窘欲媚人主以自苟解免欤。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斯谓所向苟不失其理。皆可安之而无以宠辱祸福乱其志也明夫君子能以中庸而异于小人也。昔孙叔敖相楚。三进三黜而无喜愠之色。白居易斥浔阳。不以迁谪介其意。二子如此。盖亦以中庸而自处也。韩子既勇于言事。方降为郡吏。乃举动躁妄矜夸嗟咨。不能少安。不及孙子白乐天也远矣。

第十一

韩子与冯宿书论文。谓人不知其文。遂自比杨子云。为太玄之时。乃引雄之言曰。世不知我无害也。后世复有杨子云。必好之矣。因谓子云死近千载。竟未有杨子云可叹也。其时桓谭亦以雄书胜老子。老子未足道也。子云岂止与老子争疆而已乎。此不为知雄者。其弟子侯芭颇知之。以为其师之书胜周易。然侯之他文不见于世。不知其人。果何如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已上皆退之文)吾视此未尝不抚书而为其太息。谓韩子可贤耶。何其为言之易也。夫圣贤之所以着书。岂欲与人争彊乎。圣贤唯恐道不明而人不治。故为之书欲以传其道也。岂意与人争疆也。不争而乃有所为耳。夫以其所为而与人欲争疆斗胜者。此特流俗使气不逞者之所尚也。圣贤如此而为其去众人也何远哉。其道至自形人之不至。其言是自形人之不是。其人有知遂自服而尊美也。岂有争之而得人尊美乎。自古着书而其文章炳然蔼如也孰如孔子。而孔子曰。文莫吾犹人也。圣人岂以其道而苟胜乎。中庸曰。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君子居之。是岂以争之而为强耶。语曰。由也兼人。故退之。是圣人岂欲儒者而与人争彊乎。韩子师儒。为言不类其法。不亦误后世之学者也。若老子之书。其所发明三皇五帝之道德者也。其文约而详。其理简而至。治国治家修身养神之方。出师用兵之法。天地变化之道。莫不备之矣。孔子尝从事而师问其人岂非以其如此也。而老子岂易胜之乎。又况其所尚以不争为德也。子云平生学问于蜀人严遵君平。故其法言盛称于君平。君平乃治老子者也。及子云为太玄。乃以一生三为创制之本。是亦探老子所谓一生二二生三者也(此说见太玄解义)故子云曰。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雄书之宗本既出于老子。而谓玄胜老氏。亦其未之思也。然桓谭岂为能知子云乎。而韩子乃援桓谭之言。则已可笑矣。乃又曰。其弟子侯芭颇知之。以为其师之书胜周易。此又韩子之大谬矣。若雄之太玄。设方州部家四位者。乃易之四象六画耳。布八十一首者。易之六十四卦也。二百四十二表存之而不尽书者。依周武口诀也。展七百二十九赞者。乃易之三百六十爻耳。其本不出乎阴阳二仪。其生剋不出乎七八九六五行之数。其纪纲不出乎三极之道。而雄之书大底资易而成之耳。其法言曰。其事则述。其书则作。汉书称雄亦曰。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皆酙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吾尝治易。得其四象八卦之数。凡玄之所存者。六气五行三才七政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七十二候五纪五方五神五音十二律九宫十日十二辰。莫不统而贯之。盖圣人含章天机秘而不发耳。至汉而焦赣京房辈辄分爻直日。而易之道遂露矣。子云盖得意于焦氏之分爻也。复参之以浑天之法。然其巧思推数。自起其端为位为首为赞。以钤乎一岁。傚易以占天人之事。此其贤也。夫易者资河图洛书以成之。盖天地自然至神之法。非圣人之创制也。然非圣人亦不能发明之。虽其时世更历三古藉圣人发挥者九人焉。唯伏牺文王孔子。事业尤着。若子云之书。其始何出而何得之。其为书之人何如于伏牺文王仲尼乎。然玄之法。盖出于人之意思经营之致耳。与夫天地自然之道。固不可同日而言哉。子云之贤不及伏牺文王孔子。虽童蒙亦知其然也。而韩子以侯芭为颇知之而谓玄胜易。何其惑之甚也。晋书谓。王长文尝着书号通玄。有文言卦象。可用卜筮。时人比之杨雄太玄。是亦可谓胜易乎。彼侯芭者尚不知其师之所祖述。何妄为之说掩抑圣人之经。乱后世学者之志。非细事也。此足以识芭之狂。愚何甚也。不必待见其他文而知其为人也。韩子于此当辨斥之。以尊证圣人之道可也。乃更从事其说。苟以资其自矜。儒者果当尔耶。吾恐以文争强而后生习为轻薄。人人无谦敬之德。未必不自韩子之造端也。吾尝谓。杨子因易以成书。其谓述之可也。不应作经自为其家与夫大易抗行。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仲尼犹不敢作。子云乃作之欤。汉书谓。诸儒讥杨子非圣人而作经。盖亦以其不能尊本也。何复用其书胜易以重儒者之相非耶。

第十二

韩子以上书斥佛骨得罪。谪之潮阳。舟过洞庭湖。惧谪死。乃求祐于黄陵二妃之庙。韩子自谓比之圣贤正直不狥邪斥佛何遽乞灵于妇人之鬼耶。昔孔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丘之祷久矣。夫圣贤乃自信其诚素合乎天地神祇也。不待祷而求福。韩子祷之。其亦有所未合乎。及其得还乃出财治其庙。以具礼物祀之。为书以志其事。夫黄陵庙者。古今相传云。二妃从舜南巡有苗道死。遂瘗洞庭之山。由是庙焉。然此但世俗相传耳。虽稍有所见。皆杂家或辞或志。非六艺备载。舜典唯曰陟方乃死。檀弓亦止曰舜葬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他书或曰二妃葬于衡山。或曰洞庭山二女所居。自天帝之女也。非舜之妃也。韩子自负师经。为圣人之徒。当此宜执经以正其世之疑讹可也。反从事而益为其说。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者謟也。二妃其事未正。复非己祖祢。而韩子事之。韩子不信佛而方遭毁佛骨之谴。何苟欲鬼神之福也如此。而不畏夫孔子之言耶。

第十三

韩子为处州孔子庙碑。以孔子社稷句龙弃。比而校其祭礼之丰约。谓孔子以德得盛礼之祀。胜于社稷与句龙弃。其词曰。其位所不屋而坛。岂如孔子用王者事。巍然当座。以门人为配。自天子而下。北面拜跪荐祭。进退诚敬礼如亲弟子者云云。夫社稷者。用其达天地之气正。以不屋而坛为尊。唯丧国之社乃屋。示绝阳而通阴戒之也。故社稷屋之。乃其辱耳。韩子欲以社稷之无屋与孔子校其荣。何其不知经之如此耶。夫孔子者自以其教为儒者之先圣。固当享其释菜释奠之礼。乌可以句龙弃等比功德乎。是又韩子其评论之谬甚也。

镡津文集卷第十五

 

上篇:镡津文集

下篇:辩伪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史传部目录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炖煌录

炖煌录 効穀城本是渔泽。汉孝帝时。崔不意教人力田得...

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

新刊贤首国师碑传叙 昔唐翰林梁肃铭乎天台而荆溪创建...

续传灯录

续传灯录卷第一目录 大鉴下第十世 汝州首山念禅师法嗣...

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

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 蓬莱王泽泩巨川甫编集 子婿孙天锦...

佛说箭喻经

佛说箭喻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时,婆伽...

佛说楼阁正法甘露鼓经

佛说楼阁正法甘露鼓经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

【注音版】增慧陀罗尼经

增慧陀罗尼经...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灭罪神咒经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第一 大隋北印度三藏阇...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

佛说决定义经

佛说决定义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

西方合论

重刻西方合论序 儒以三纲五常,奠乾坤而正人类;至于...

佛说七佛经

佛说七佛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

佛说妇人遇辜经

佛说妇人遇辜经 乞伏秦沙门圣坚译 闻如是: 一时,佛...

善导大师超越其他祖师,这种说法对吗

问: 听有些法师说,善导大师是开宗立教的祖师,是祖...

梨打痢头

从前有一个患了满头疥癣的人,他的家人为他买了一顶华...

一天之中如何对治贪嗔痴

我们要知道贪瞋痴它生起的这个次第。好像医生去帮人治...

对别人好其实是为自己好

有位大学教授给大学新人的信中曾说:想拓展人文视野,...

皈依的四个误区

今天我们的内容想跟大家说一说,有关皈依的误区。那么...

【推荐】临命终时永远记住一句话:往事不堪回首

诸位!我们一定要知道,你平常不管怎么用功,临命终永...

有勇气死,何不更好地生存

《杂譬喻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个老母亲唯一...

印祖举往生事例示人死六验

张福泉婶母刘氏,生性淳笃,是其宿根。及病而信福泉宗...

判断是否为明师的四依法

韩愈曾经说过:术业有专攻。因此,学习任何法门都应该...

四个事实证明素食能让儿童健康成长

科学最终表明了素食饮食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肥胖、心脏病...

宏海法师:云水见闻九华山

缘起 好,阿弥陀佛,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诸位有缘,大...

不要生活在过去

在太平洋布拉特岛附近的水域里,生活着一种鱼,它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