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带业往生释疑

大安法师  2018/01/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带业往生释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是故十住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者,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陈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

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者,亦可有漏凡夫应不得见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得见佛身粗相也。菩萨见微细相。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随分得见粗相,菩萨见微妙相,此何所疑。故华严经说,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其义也。

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带业往生疑,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涉及到净土宗关于往生的重要的关键性问题。

站在通途佛法的立场来看,一个具足烦恼,被烦恼缠缚在三界的凡夫,自然从无始劫以来,由于有贪瞋痴,鼓动身口意三业,造作的恶业无量无边,非常厚重。凡夫有一切烦恼,烦恼一般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概称为一切烦恼。凡夫是一毫烦恼未断,别说断无明了,就是见惑都没有断。那么,对一点儿烦恼都没有断的业力凡夫来说,本来按他的自因自果一定是在三界六道出不去的。那么,现在净土法门却讲一个恶业凡夫却可以信愿称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西方净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刹土呢?它是出过三界,即超越三界的一个净土。三界是众生业感所招集的一个轮回的世间了,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只要在三界里面,虽然有升沉的差异,但本质上有一个特点,都是无常、逼迫、毁坏。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业感的世界,乃是阿弥陀佛愿心所流现的清净的刹土,是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法界,它所展开的不是虚妄的世界,乃是法性土,涅槃的常乐我净,它的本质是不生不灭、无衰无变。所以,出过三界,到达一个佛的净土,具足烦恼的凡夫怎么能够去呢?这个是一个大问题!

这里的回答,确实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谈自力和他力的分别问题。

首先看自力。在这个娑婆世界修道,一个恶业凡夫靠自己的能力,很难断尽烦恼。从这个层次上来看,你有这样的一个疑问是有道理的,恶业凡夫在这个世间修道,靠自力是绝对难以生到极乐净土的。

这里就引用《菩萨璎珞经》,《菩萨璎珞经》是敬首菩萨向佛禀问菩萨道修行的四十二个阶位,乃至于受菩萨戒的戒品。经典中讲,一个恶业凡夫开始不了解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当然也没有信心,不能信仰三宝,当然闻不到佛陀的教诲,也就不了解三世因果的法则了。一个不信佛的人,不了解因果的法则,决定就是造恶业为多。因果是建立道德的一个堤坝,道德心理的必具前提。以后,这样的一个凡夫有善缘听闻佛法,皈依三宝,就是初步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

初发菩提心,进入佛法大海,要以信心为本。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首先要信因果的法则真实不虚,要信自己本具佛性,要信自己当下一念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平等不二,要信只要按照佛陀的修法,也一定最终能破烦恼显佛性,都要有这些信心。

以信为本,就得开始有修道的行持。住在佛家,就得以戒为本,要受持波罗提木叉——别别解脱戒。受戒特别以菩萨戒为高妙之戒,超胜声闻戒。菩萨戒如以殷重心来求受,发菩提心,有菩萨的种性,随从三师来受,如果感得菩萨戒的无作戒体,这个戒体是尽未来际都会伴随着自己。声闻戒的戒体就是尽形寿,这一期的生命断了,下辈子就没有这个戒体了。菩萨戒是尽未来际的,身身相续,菩萨戒的戒行不欠阙。不欠阙,就是生生世世修菩萨道的动力了,摄护身口意三业,这样的修行经过一劫二劫三劫,就得初发心住。

这里谈到的菩萨的阶位,主要是指别教。四教里面有藏通别圆四教,别教的初发心,初发心住就是属于圆教的十信位的初信位。在初发心住,就是十住,十住之后进一步修行十信、十波罗蜜。十信就是要修信心,信心的内涵;要修念心,要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要修精进心,对道业精进,有进无退; 修定心、慧心,智慧之心,了达空性、无我的空性见;戒心,要持戒,三业清净;回向心,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相;护法心、愿心,修行种种清净的菩萨愿,这就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十波罗蜜就是十种菩萨行,到达涅槃彼岸的行持。一般我们会讲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再加上后面四种,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还有智波罗蜜,加上这四种就成为十波罗蜜。后面四种是助,辅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辅助的行为。比如方便波罗蜜是帮助布施、持戒、忍辱的这么一个行持,愿波罗蜜是辅助精进波罗蜜的成就,力波罗蜜是辅助禅定波罗蜜的成就,智波罗蜜是辅助般若波罗蜜的成就。这是修行十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就是修行到家的意思。

这样修行,还要修无量的菩萨行愿,在生生世世当中不间断,这样修行十劫百劫千劫,到一万劫的时候才能够到达第六正心住。正心住就是能够成就般若了。如果再更增进到第七不退住,就是种性位。种性位相当于圆教的八信、九信,到道种性就相当于圆教的十信位。第七不退住,就相当圆教的第七信。七信的菩萨从断惑的程度来看,是相当于阿罗汉的水平,断见思惑。到了八九信,就是侵断尘沙惑。到了十信后心,断一品无明就到了圆教的初住位、别教的初地位。

这个过程,就是从自力通途修道的角度,来展开菩萨四十二位阶位的修行。这个过程都是要靠自力,自力修行,你就是修到了正心住、不退住,也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为什么?你到了第七不退住,无非是在通途的佛法过程当中,你得到不退转位,但是你还有尘沙惑,还有无明惑没有断。那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如果用本具的因果来感应的话,那是法身大士才能够去得了的,阿罗汉都不够资格的。阿罗汉如果按自己的因果,只能生到他方世界的方便有余土。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疑问还是问得有一定道理。在这个世间,具缚凡夫靠自力修行,哪怕修行得到了第七不退住,到了种性位,仍然是不能生到极乐净土。这是靠自力修行之难的这个过程,这就比喻成就像蚂蚁爬高山,甚难。

请看下面: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是故十住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者,在此五浊恶世,于无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陈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

跟自力相比较,这里看看他力。他力就是佛力,跟自力相对的一种指称了。

如果一个人能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恶业厚重,烦恼深广,靠自力修行很难破烦恼、证佛性,他就会寻找另外一种方法。站在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立场,就要信解自己这么苦恼,修行这么困难,一定有他方的诸佛以他同体的大慈悲心,给我们及时的帮助。只有对自力修行有一个绝望的时候,才会将眼光投向他力的救度。这对于净土行者来说,是一个由严峻地解剖自己,转而对同体大慈心的、大慈悲心佛陀的一种归命的信仰的跳跃。这个跳跃在善导大师两种深信里面,是表达得非常地切要。

善导大师讲两种深信,解释《观经》的圆发三心,至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深心,就是深信之心。深信之心包含两方面内涵:

第一,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无量劫以来头出头没,无有出离之缘。要深信自己的根机,这个业报身是罪恶生死凡夫。罪恶是来自于我们举心动念都是罪恶,无不是恶,无不是罪。生死,由于有罪恶的念头才会导致生死轮回的恶果。无量劫以来,自己也曾经靠自力修行,但是头出头没,在六道里面头出稍微到了点人天道,头没常常到三恶道,头没的时间长,头出的时间短。所以,无量劫靠自力修行,无有出离之缘,没有出离三界六道的缘,缺乏这个缘。

第二,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决定救我,乘托愿力决定往生,对这一点没有怀疑、没有忧虑。四十八大愿就是今生我得解脱的缘,强缘、增上缘。如果他有这么一个从自力的绝望到他力的一种投向,那就满足了这个条件。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要信解这么一桩事情。

但这桩事情是不容易相信的,首先是我们不了解法界当中还有这么一件事情,还有一个阿弥陀佛就是为我们发愿,就是为我们建立净土,就是为我们施设名号度众生的方法,就是要把他一切的功德无条件地给我们,是这么一个大慈悲父,十劫以来都在头头救拔我们,放光注照我们,望眼欲穿地等待我们回家。这桩事情,我们业力凡夫靠自己的力量是不知道的,所以是释迦牟尼佛把这桩事情的真相告诉了我们。

佛告诉了我们,我们首先是听闻到这个法,然后还得要相信这个法,你才能够从内心深处,生出悲喜交集,相信阿弥陀佛同体的大慈悲心,四十八大愿的力量就一定能够接引、摄取我这个念佛的众生。

你相信之后,就能生起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还不是从通途的佛法来谈,是从净土特别的法门来谈。具足深信切愿,就是净土宗的菩提心,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菩提心,是无上菩提心。你有这个深信切愿,就会落实在自己的老实念佛当中,你就行持念佛三昧。当你开始去念佛的时候,每一声佛号都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受加持,就能开发我们本具的佛性和本有的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现前,直接的表达,就是我们会对这个三界的业报身产生厌离心。否则我们在无明愚痴当中,对这个身体的身见是一个很强的执著,对这个身体爱得不得了,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的。如果有智慧的话,才观照我这个身心都是污秽的、都是坚固妄想的产物、都是种种烦恼的结晶,一点都不可爱,厌离这个身体。你只要念佛念到一定程度,一定会生起对身体的厌离。身心的厌离,也就包含着对我们身心所感召的外部环境的厌离,那整个三界的正报、依报没有一点的留恋,就成就了厌离娑婆这样的一个本质内涵。

我看有些念佛的女居士,她开始不念佛,觉得自己这个女人的身体还很了不起,天天梳妆打扮,认为自己很漂亮,走在大街上回头率很高等等,自鸣得意,等念佛念到一定的时候,她才发现:作为女人身真不好,真烦恼,真有厌离呀!她觉得女人身。

你有厌离自己身体的智慧,这恰恰是在你信愿持名的过程当中获得的,否则是不可能的。你这时候通过念佛,唤醒了自己的良知,唤醒了自己的佛性,深信因果的心就会上来,那就开始按照佛陀的教授去修行,就对极乐世界产生一种欣慕。

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它是对应我们的善心善行的。为什么要讲净业三福?净业三福乃是十方诸佛净业正因,净业三福能够跟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特点对应。所以就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世间的福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修出世间的戒行;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修大乘的福德。就起了布施、持戒,修种种福德的心了。那在这一一的行持当中,都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这个心态,把一切修行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这样去行持,临命终时就会感得阿弥陀佛拿莲台来接引,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光明,就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是他力。

所以,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面,《十住毗婆沙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龙树菩萨有一个总括性的判教。他是针对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菩萨道,首先要解决的一个修行的阶位,就是阿鞞跋致的问题。

一个菩萨修行如果没有达到阿鞞跋致,是非常有风险的,所以要如救头燃,得到不退转的位次,到了阿鞞跋致不退转的位次,才能有进不退。如果你老是在退转,或者在十信位,如风中柳絮左右飘荡,进一退九,那可能动经尘沙劫又尘沙劫,修道都没有结果。

那么,一个菩萨要得到阿鞞跋致,有两种方法,一个是难行道,一个是易行道。靠自力修行得阿鞞跋致的,为难行道;靠佛力加持,称念佛号得阿鞞跋致就叫易行道。

对难行道的困难,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有一个基本的原则的界定。历代祖师大德对难行道难的内涵又多有发挥。

在这个五浊恶世,前面讲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五浊是一个恶的世间,生活在五浊恶世间的众生都叫恶人。这些恶人里面也有发菩提心想修道的人,但还是恶业深重的初发心的行人了。在五浊恶世,没有佛的时候,要求阿鞞跋致不退转位,困难很大,甚难可得。这个困难的类别有无数尘沙那么多,要具体展开去说,说不可尽。这里把无数的困难里面,概略地表述了五种,这五种在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里面首先给予了这么一个界定。这五种界定不是龙树菩萨界定的,乃首先出自昙鸾大师的界定,智者大师就把它引用过来了。这五种大家看一看,跟现在的情形都有很大的相应。

第一难: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外道就是心外求法的那些宗教。在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心外求法的其他宗教,乃至于种种的民间信仰、新兴的宗教,大概都属于这个范围。这些宗教包括新兴宗教、民间的信仰,它的相,就是表现形态、相状,也有善的一面,它也讲做善事、关爱他人、博爱之心,都有善的一面、善的相状。但是,看它的宗教信仰的本质内涵,它的善是不究竟的,是一个相似的善。在大乘佛法来看,与实相不相应的行,都是属于邪的,一定要跟实相、法性、无漏的智慧、自性清净心相应,这样的法才叫正法。那些外道的表现形态的善,它是相似善,与实相法性不相应,也常常以邪乱正,一般的人就辨别不了,以为它是正法、是好东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对正法,佛法的一个障碍。他接受了这个宗教,觉得也很好,那就信仰这个宗教,然后在这里做他所要求的一切东西,但是他乱菩萨法。

那么,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它要给予众生真实之利,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不是仅仅做一点慈善,让他吃饱穿暖,不是这个世间的人天福报,要让他了脱生死轮回,要让他圆成自性本具的佛性。这才是菩萨法、大乘法给予众生的究竟利益,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让他成佛。那些外道,那些其他新兴宗教、那些民间信仰,它能让众生了脱生死轮回吗?圆证自性本具的涅槃常乐我净吗?它做不到。它即便有点修行,还是用心意识里面去修行,乃至于心意识修行,它也修一切善、也持戒,乃至于得到五种神通,五通仙人他也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呀!所以这在无佛的时代,在这种困难当中,是把它摆在第一个困难,我们很多众生就缺乏这种大乘菩萨的正见,容易被其他的外道、其他的宗教所诱惑,而且认为它好,甚至比佛教还高妙。这是谤菩萨藏,说相似法,在菩萨戒里面属于十重戒的其中之一呀! 在末法的时候,由于众生的智慧短浅、福报浅陋,这样的一种情况是越来越普遍。这是第一个困难。

第二难:无赖恶人,破他胜德。

恶人,他是下三恶道的种子,这些恶人自己心术不正,充满贪瞋痴,不能以博大的胸怀成人之美,看到别人行善、修行,他还生起嫉妒之心。在嫉妒心的推动之下,他就诽谤他人,给人家修道设置种种障碍,破坏他人修行殊胜的德行。

而且一般来说,一个修道人,他跟这些无赖恶人如果相对作对的话,都弄不过这些恶人。恶人他有很多手段、很多机心,修道人又可能比较木讷一点、比较老实一点,根本就不是这些恶人的对手。就好像世间人,一个君子跟小人斗,君子斗不过小人,小人很厉害。所以孔子也说,君子不要跟小人斗。就好像君子像一块玉,小人像一块顽石,玉跟顽石碰的话,肯定玉会碎的,干脆不要去碰。

在这个五浊恶世,以后恶人会渐渐地占主流。佛在经典里面甚至讲到,在僧团里面,魔子魔孙都纷纷出家,披上如来的袈裟,正法的比丘在寺院呆不住,被排挤,可能他们就走向深山丛林,都是这么一个情况。

但哪怕在偏僻的山林,有五比丘如法共住,也表明佛法的正法还在。以后到末法的时候,求五比丘如法共住可能都很难哪。所以,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会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现象。

第三难: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这是对三善道的善人而言,善人行善积德,成了他的一种好的习性,但是由于他发不起无上菩提心,大乘的心发不起来,于是他行善积德的善果,最终成了一个颠倒的东西。

为什么叫颠倒的东西呢?比如今生他闻到佛法,他也修善,但是他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没有选择一个当生能够了生脱死的法门,来今生真正得解脱,于是他的善行就能感得下辈子的大福报,等到下辈子大福报大富贵的时候,他借助那个大富贵来造作恶业,造作恶业,第三世就会下地狱。所以他的善行善果就完全颠倒,叫三世怨。由于下地狱这样的过程,就破坏了他原来的梵行。梵行就是清净的修道的行持,他就没有了,结果不好。

这就是一切修行人,他没有一种清净的超越意向,求人天福报,离不开烦恼,有漏,他想追求今生的超升,一种解脱,最终反而是一个堕落的后果。这就是对一些善人而言。

第四难:声闻自利,障于大慈。

这是对于小乘种性的修道人而言。他是厌离三界之苦,视三界如冤家,赶紧要出离,所以他侧重在自利,自己赶紧得解脱。为什么叫小乘?乘是车子的比况,小乘就是车乘比较小,他就只能运载自己过去。大乘就是不仅运载自己,而且车子比较大,能够带很多的众生,这就叫大乘。

声闻大多数都是求自己解脱,这叫自利,于是他障碍大慈悲心。所以声闻人断见思惑,证人我空,他就好乐空、无相、无作三昧。如果听到菩萨法,要庄严净土,饶益众生,他不爱听,也不愿去做。在《法华经》里面,摩诃迦叶就在禀告这样的心态,以后听到大乘佛法,知道庄严净土饶益有情,利他实际上就是自利,能够得大乘的佛果,得大乘佛果有种种大不可思议的功德。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利的狭劣的心,是多么有危害。这种悲痛之声,声震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了解大乘的佛果之后,他才能回小乘心向大乘心,不中止化城,再向五百由旬之外的宝所而进发。

但是,定性的声闻缘觉,他在无为法里面,不能以大悲心出来,他就障碍了同体的大慈悲心。既然没有同体的大慈悲心,这样的定性声闻缘觉在大乘佛法看来,是焦芽败种,永远没有成佛的可能性。宁可造罪下地狱,也不能成为定性的焦芽败种。下地狱者,从地狱出来还有发菩提心成佛的可能,如果是定性声闻、缘觉,就永远不能成佛,危害甚大。

第五难:唯有自力,无他力持。

这是指修大乘佛法的通途法门的行人。虽然他也指向成佛的目标,发了大乘心,但是他修行是通途佛法,唯有自己的力量,没有他力的加持。没有他力的加持,这里面危害很大。

《法华经》有句话叫“佛种从缘起”。虽然我们有大乘的种子,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一定要有缘,从这个缘,才能生起大乘的佛的种子。所以这个缘在某种情况下,成了决定要素。如果没有这个外缘、强缘、增上缘,靠自己的力量修行,他就走难行道了,缺强缘。这就好像是一个有残疾的瘸腿的人,他要步行,走得很困难,一天也不过走几里路,极为辛苦,这就是自力。自力修道之难,没有他力的加持。

请看下面,我们来看看他力加持的易行道:

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者,亦可有漏凡夫应不得见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得见佛身粗相也。菩萨见微细相。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随分得见粗相,菩萨见微妙相,此何所疑。故华严经说,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其义也。

这里谈易行道。易行道的特点,就是以信心作为方便。

信什么呢?信佛的诚谛之语。如来者,是不妄语者、不异语者,是真实语。虽然我们对佛说的净土法门在理上的证悟,我们没有这种能力,但是我们信佛是满足大慈悲之人,信佛是一切种智者,所以我们就尊信、仰信佛的语言。

佛千经万论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就随顺佛语,听话。佛叫我们舍娑婆,我们就舍娑婆;佛让我们取净土,我们就取净土;佛让我们老实念佛,我们就老实念佛,就是听佛的话。发愿求生西方净土,这样就一定能够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对我们的摄受,临命终时一定会接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对这一点没有一丝毫的怀疑,在心地上作决定的信解,作得生想,作净业成办之想,作西方极乐世界已经有我的一朵莲华,我已经是西方极乐世界嘉宾之想。这些都是随顺佛语给予我们心性上一种信解,一种知见。

这样就得到了他力的加持——佛力的加持。佛力的加持就像人在水路上借着船的力量,顺风扬帆,很快就到了千里之外的彼岸,这就是他力——船的力量、风的力量、舵手的力量。

这种他力再用比喻,就比喻一个劣夫,就是一个很陋劣的、身体很多疾病的、一点力量都没有的一个人,他靠自己力量可能叫他跨到驴背上,他都跨不上去。但是,这个陋劣的众生却跟上了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帮助他。转轮圣王有七宝,自然福业感得七宝,其中有个轮宝。如果是金轮王,他统治的范围是四天下,只要他能统治的地方,他就一定能够去。那转轮圣王怎么去呢,怎么巡视呢?他的交通工具就是轮宝,有点像我们现在讲的飞碟。他是坐上飞碟,速度很快。现在说飞碟的速度,一秒钟就到了一万里的地方,它拐弯都没有圆形拐弯,是直线拐弯,那都不是我们地球的科技所能解决的问题了。一天、一昼夜,这个轮宝就带上劣夫周行一四天下,四大部洲都观光完了。这不是劣夫自己的力量,乃是转轮圣王帮助他,让他坐上轮宝的力量。所以,这里面的差异是云泥之别啊!

如果用通途的教理来说,具足烦恼的凡夫往生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用这个判言来推断,就是有烦恼的凡夫也就见不到佛身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你修行念佛法门,因为这个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无漏的功德所结晶的,名号是清净的、是实相。这个实相的名号,就能带起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这就如同法相宗讲本质境和影像境的关系。正因为我们念这个名号,这个名号具足万德,其中就有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有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所以虽然我们有烦恼,但是我们至诚心去念佛,念到相应,也能见到佛身。

随分得见佛身,是根据我们念佛的心态、念佛的功夫,见到佛身的粗细程度不一样。有烦恼的凡夫得念佛三昧,他也能见到阿弥陀佛的身粗相,就是劣应身,比如丈六八尺的身体。劣应身,比如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比丘的形象,成佛之时坐的不是七宝莲华,而是吉祥草,他所示现的是劣应身。但是当下那些界外大士,菩萨眼里看到的释迦牟尼佛乃是卢舍那佛的报身,他坐的那个莲台是千叶的七宝的莲台。所以菩萨破烦恼、破无明,见到的是佛的微细相。微细相就是他的胜应身,不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乃是八万四千相八万随形好,以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他见的是报身。

见正报的是这个样子,见依报的净土也是随众生的心性、烦恼厚薄的程度,所见的不一样。从净土本身来说,是阿弥陀佛愿心流现出来的,是一真法界,是实报庄严土,是阿弥陀佛无漏的善根,大慈悲的愿力、大行所成就的。但是我们有烦恼的凡夫,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由我们不同的众生心识所变,那个无漏的法性土,在我们有漏凡夫的心性的变现当中,也分别出四土了。

所以,我们烦恼没有断的生到凡圣同居土,断见思惑的生到方便有余土,断无明的菩萨生到实报庄严土,所有无明断尽的就安住常寂光土。这四土的差异,不是说在阿弥陀佛的层面他构建了四土,乃是我们不同的众生相应感得的四土。所以见阿弥陀佛、见极乐世界,随分随业所见不同,这些都符合大乘圆顿的教理。

所以《华严经》有一个偈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刹土,都是从实相、空性,借助愿力所显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平等一味,都是法性土。佛无量的功德来庄严净土,也有无尽的庄严。释迦牟尼佛也有他的净土。这个平等、普遍庄严的净土,但是往生到这个净土的众生,他自己的业行有差异,所以对这个平等的净土,他所见的也各有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往生者,是有九法界众生去往生的。九法界众生包括等觉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等觉菩萨,他们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他们所去见到的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跟我们这些带业往生的业力众生来说,又是不同的。但是不同里面又有共同点,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又能够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在一起,这就奇妙了。

他方世界的四土是隔开的,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是见不到菩萨,见不到声闻的,就好像我们同类相感,你也是凡夫,我也是凡夫,我们天天见凡夫,但是我们见不到圣人。你到五台山去,没有特殊的因缘也见不到文殊菩萨。我们这个世间也叫凡圣同居土,但是是凡圣同居土的秽土,这个世间也有圣人,但我们不一定见得到。

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的净土,在那里很奇妙,那里天天见圣人。这个世间我们想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那很难,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天天见面,还是把手同行,跟观音势至是同修的关系、同学的关系、道友的关系。为什么?都是面对阿弥陀佛同一个老师。

所以,这些平等当中有差别,差别当中又有平等。从平等的角度,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于生到上三土。虽然是平等,但仍然又有差异。随着往生者的业力的不同,他感得的土又有差别性。这都是辩证统一:平等不碍差别,差别不碍平等。这就是大不可思议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诵《金刚经》十万遍往生净土

明浚。俗姓孙,齐人(今山东一带)。平日以诵《金刚经...

知道前生是出家人,何不恢复出家人的事业

印祖在《文钞》中说,在苏州有一位吴引之先生,是晚清...

明末高僧蕅益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在讲净土宗的祖师简介,...

有什么障碍可以障住佛光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一切的经典,只是一...

福报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

一个人越接近临终时越重要。诸位!我劝所有净土宗的人...

忙碌的在家人应如何修学佛法

问: 法师慈悲,请问对生活忙碌,想发心修行的在家人...

阿弥陀佛的无条件救度之心

往生就非常纯粹的三个条件:只要你信、愿、持名。而且...

大安法师:用佛号来转五浊为五清

蕅益大师深知五浊恶世的利害关系,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是否需要抽出时间单念佛呢

问: 我现在的功课是早上拜佛两小时,边拜边默念,是...

大安法师:念佛时怕冤亲债主接近怎么办

问: 冤亲债主与土地十方有什么区别?念多少声(六字...

四十八大愿——(第43愿)闻名生处尊贵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

怎样才能做到净念相继,佛号不断

问: 弟子之前一天可念一万到两万佛号,但是近一年来,...

【佛教词典】二十随烦恼假实分别

【二十随烦恼假实分别】 p0044   成唯识论六卷二十二...

【佛教词典】七分别

唯识家将心识之认知作用分为有相、无相、任运、寻求、...

不观他人过,但观自身行

佛在《法句经》里说:不观他人过,不观作不作,但观自...

暂执圣号已胜百年之福,一发大心已越历劫善根

佛在《阿弥陀经》中讲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

念佛必须得定量定时

念阿弥陀佛,你必须得定量定时。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时,...

阿育王造塔供养胜缘

有一天,阿育王派遣使者前往觐见优波崛多尊者,告知国...

游览寺院的四个禁忌

一忌称呼不当。对寺庙的僧人应尊称为大师、法师,对住...

结夏安居的意义与供养安居僧的功德

何为结夏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

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

修净土法门,唯一的行持,就是诚心念佛。如果有人要问...

圣严法师《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佛学与学佛 很多人都以为佛学很不容易懂,因为专门性...

聊天谈八卦是造口业吗

问: 请问上班如果和同事们聊天谈八卦,说人家闲话、...

正月初九斋天的意义

一、斋天名义 斋天,又名供天,是正月初九寺院为众生祈...

《易经》智慧:人的命运,藏在这三个字里

时因时乘变,待时而飞 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被虾戏...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