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号转见浊巧入佛智

大安法师  2019/10/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号转见浊巧入佛智

见浊即见解上的浊乱,即五种见解上的浊乱。

第一是身见,这是与生俱来的我执,执著这个身体是真实的。一切都要为我这个身体服务,一切的知名度都为我的虚荣服务,一切金钱的享受都为我的肉体服务——身见!

我们为什么会贪婪?为什么得不到东西时会瞋恨?为什么我们千方百计地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都来自于这个身见。

第二是边见,我们看待事物、评价事物都是落在两边。对待法,不是执空就是执有,不是善就是恶。一切都是对待法,不能得到圆融中道的智慧。

第三就是邪见,拨无因果,认为人死如灯灭。今生这么短暂,我得为物欲享受不择手段。不信前生,不信后世。现在我们看到种种,不断向我们蜂拥轰炸的多是邪知邪见。

所以处在这么一个所谓知识信息时代,我们没有智慧的辨别能力。谁能避免这种知见的毒害啊!很难啦!你跟他去辩论?辩是非?怎么去辩?

那么念佛法门单刀直入,不谈什么见解。全身心靠倒阿弥陀佛就解决问题了。不在那些知见、名相、道理上去纠缠。颛蒙念佛,暗合道妙,巧入佛智,愚夫愚妇即可当生解决生死大事。精通三藏十二部,了达世间思想学问的人,也是导归到南无阿弥陀佛解决生死问题。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你思维的余地。截断我们知见上的分别执著,如香象渡河呀,截断众流!

第四见取见,就是非果计果。修行其目的是什么?要了脱生死轮回的苦难,一切人天的福报都是令我们迷惑颠倒的,最终是我们第三世堕落的根源。不是真正的证果,他认为是证果。

第五个是戒禁取见,就是非因计因。看到一些动物升到天堂,他也去持牛戒、去持羊戒,或者是修苦行来求得解脱,折磨自己的身体——戒禁取见。以上五种,即是见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阿弥陀佛就在我们身边

在几年的学佛修行路上,我曾经见闻过一些身边念佛人的...

和尚变金币

很久很久以前,波罗奈国有个国王名叫梦誉。夜里睡觉时...

净土法门是有相的,如何能契入中观呢

问: 请问净土法门执著有相,那怎样契入中观法门、缘起...

宏海法师:净土决疑论

(第一讲) 各位同学,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放下万缘是往生极乐的必要条件吗

问: 请问法师,放下万缘是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必要条件...

律宗与净土宗的修持是相同还是不同

【原文】 客曰:常闻律门生弘毗尼,死归净土,究竟与净...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

这些祖师为何要把参禅放下而转修净土

自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总结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可归纳如下几项特质: 1、三...

净土法门的特点

由这个他力的救度特点,也就构成了净土法门与通途自力...

存什么心太重要了,这是保持人身的条件

有人曾经问过一位僧人:人的身体为什么是直的,站着走...

要「知大」,要「见远」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

【佛教词典】定聚

(术语)三聚之一。正定聚也。三乘之行人,各修其因,...

【佛教词典】缘起甚深十相

【缘起甚深十相】 p1304 瑜伽十卷十六页云:问:如世尊...

修行不能离开善知识

有一次,尊者阿难从禅修中起来,去见佛陀报告他的心得...

纵大祸临头,又有何畏惧

【原文】 当此危险世道,宜放开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净业...

如何忏悔以前的过失

问: 如何忏悔以前的过失? 慧律法师答: 你就记得,佛...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真正修道人不一定要在这个田地、资身用具上去预作策划...

先找到根本,才有资格修学

我们看现瑞许说: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

惟贤长老《佛教哲学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的定义 现实的定义:顾名思义,现,就是现在...

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

为什么我们天天来念佛,模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知...

有什么好争的

世间万物万象,放得下,自然爽心怡神,万丈洪岩倚碧空...

【推荐】遭受任何痛苦,都是自己业力的显现

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众生的依止...

假如动物会说话...

1980年福建,有一头从屠刀下被解救的牛向着人们下跪感...

如何判断犯邪淫戒的轻重

第三个,犯戒轻重。 非己妻入道,什么叫入道呢?就是...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百丈禅师的从林二十法则中说:从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