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谓:我成佛时,十方众生发起成佛度众生的菩提心,修行六度万行诸功德,将此功德至心回向愿欲往生我国,其人临命终时,我与西方圣众前来,围绕现在此念佛人面前,接引其往生。若此愿不成就,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因地考察他方诸佛净国,虽有往生之人,若无佛迎接,譬如浪子归乡,无家人迎候接待,岂不凄凉?况临命终时,业障一时现,若无佛慈佑,又随业流转。是故,悲心发此愿:十方众生若回向功德求生我国,我与圣众,现其人前,慈悲接引往生我国。可见阿弥陀佛护佑净业行人之心,周全而细微。
此愿主要针对修习大乘通途佛法的行人,菩提心即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就大乘佛法而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华严经》)莲宗对菩提心的诠释与通途佛法的解释,大同小异。
昙鸾大师云: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往生净佛国土心。(《往生论注》)
善导大师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观经四帖疏》)蕅益大师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三位莲宗祖师的诠释,千里同风,称合佛意。
由菩提心引导大乘菩萨行业。这一愿中的“修诸功德”,含摄戒定慧三学、六度、普贤十大愿王、净业三福,以及三辈九品、定善散善之行业。若修习多种功德,乃至一种功德,以此或多或少的功德,至心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悉为往生资粮。
这一愿中的核心是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须知,吾人于生死关头,靠自己修行的功夫很难得力。权且不论生前没有修行功夫、造业不断的行人,即便那些道心坚固、用功勤勉之大修行人,若烦恼习气没有除尽,仍然会随业力牵引,轮回六道。
历史上记载不少转生的大修行人,比如五祖师戒禅师转生为苏东坡,海印信长老转生为朱防御家的女儿,中方广寺的严首座转生为状元王十朋等。为此永明延寿大师慈悲作《禅净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意谓行人于临命终时,神识离体,滑入中阴身阶段,业风飘荡,无能作主,重业先牵,又入轮回,诚为可怖。
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意谓若未开悟,然具信愿称名,临命终时,蒙佛慈悲接引,万修万人去,往生彼国,华开见阿弥陀佛,得无生法忍,还愁忧不得开悟吗?可见,永明大师于唐五代时,就为一切大乘行人,指出了出轮回成佛道的康庄大道。
这一愿发得非常慈悲,也非常周到。现在有些人担心临命终时会有冤亲债主现前,感到很害怕。确实,《地藏经》开示,临终时候,多有冤亲债主“诈亲含笑”,导引临终者到三恶道里去。然念佛法门无此障难。兹因净业行人信愿称名,临终感得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圣众前来,接引场面盛大,光明炽盛,其冤亲债主无法靠近,或接受佛化,往生净土。此时,阿弥陀佛放光摄取念佛人的神识,置于莲台中,莲华闭合,安稳随佛往生,不会有遗漏的情形。此亦“万修万人去”之佐证。
又有人会问:十方世界念佛人那么多,阿弥陀佛若都去接引,那他老人家忙得过来吗?这里不要用凡夫的知见去妄测佛来接引的情形。此世间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然所有的江河、溪流、湖泊都能映现那轮月亮;百千万人仰望月亮,都觉得月亮只对着自己;往东南西北不同方向行走的人,也都会感觉月亮在跟随着自己。实则只有一轮月亮,但能映于万川。连世间月亮尚且有如此神妙,更何况阿弥陀佛契证诸法实相,具足法报化三身功德,与无量如幻度生方便。于无量念佛人面前,法尔自然地显现接引情形,又有什么不可能呢?心净则佛自来,感应之道,难思难议。
古往今来,佛来接引的感应甚多。慧远大师临终前七天见到了阿弥陀佛。佛身广大,遍满虚空,阿弥陀佛的圆光中还有很多的化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侍立左右。阿弥陀佛告诉慧远大师:“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天,当生我国。”果然,七日后,远公大师自在往生。
因佛临终接引愿,建立临终助念,效果甚佳。众生在生命终了的时候,身心都很衰竭,濒临死亡的体验和过程亦非常复杂的。死亡关头,业力凡夫大多痛苦、恐惧、无奈,不能作主宰。故须莲友帮助助念,感通佛力,文成印坏,自在往生。须知,净业行人念佛,当下入莲台往生,是不须经过中阴身的。
东林大佛塑造成接引佛的形像,亦是以此愿为依据,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时,伸出宽广的右手,喻指于生死深渊拔济众生,左手拿着莲台,乃是安立行人的神识。呈站立姿态体现主动拯救的慈悲,唯恐会因坐着而耽搁拯救众生的时机。佛的慈悲、主动的接引形像能令众生安心依怙。兹因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我等众生才获得出离无量劫轮回的强缘。吾人切勿交臂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