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时一直想着其他事情,这个该怎么办

达照法师  2021/01/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念佛时一直想着其他事情,这个该怎么办

问:师父,平时念佛的时候,我是上班回来,晚上坐下来,或者走着念,然后就是念不进,一直在想工作上的事情。您说的心不要动,那根本做不到,就是念佛也是,嘴巴上念,脑子里还是想着、放着一幕一幕的还没做好的事情啊,明天该怎么,还一直在想这些事情;好不容易说到最后,可能一两个小时以后,稍微妄想少一点了,可以念一句听一句,这样念,然后就马上就要睡着了。

达照法师答:禅修路上的两大拦路虎就是掉举和昏沉。掉举是什么?掉举还不怕,掉悔最可怕。掉是什么?就是手在那里甩着走路那种,心完全散掉了,没有关注。心有时候也会像这样子,东想西想,想到哪里都不管它了,这举起来了,心往上举。昏沉就昏昏暗暗的,心就往下沉,沉在那里,啥都不知道了,这就是容易昏沉,睡着了。这两种调心的时候要给它调好的。

工作实际上也是有惯性的。有些人工作他就专门工作,休息就专门休息,他真能做到。我认识有一个居士,他企业做得很大,但看他每天都特别精神。我说你这么忙,怎么精神这么好?他说他工作是工作,休息是休息,生活是生活,他三个绝对分开的,所以他睡眠,他躺下去五分钟不到就一定会睡着。

现在都五十多岁的人,他精神非常好,他真是也可能是有禅定,他说他没有学禅定。有些人他就训练这种习惯,躺下去睡就是让它睡;工作的时候,你该考虑就是考虑,如果你工作还没有考虑的问题,明天工作上班的时候再考虑,现在就不考虑了,他会养成习惯的。

有些人不习惯,工作的时候又想想别的东西,不认真工作;工作完了以后呢,又想想工作的事情。我们上学也是这样,不知道你们大家上学是不是这样子?我上这门课的时候呢,有些同学拿其它课程的书来看,就老师讲的那门课他不看;然后等上你看书的那门课的时候,他拿另外的书来看,喜欢这样子,就是自己把自己搞混乱掉了。

打坐坐在那里的时候,他又不好好打坐,老去想问题;到该想的时候,又不想正事,想一些其他的事情,这是情绪没有调节好。禅修习惯了以后,实际上就是情绪调节,比如说通过身体啊,关注啊,呼吸啊,慢慢慢慢地你心定下来以后,这个情绪未生之前是我们调节情绪的一个关键的地方。

我昨天讲课你们听了没有?听了哦?就是我们的这个起心动念,这个念头实际上是你把握这个世界和整个生命的一把关键的钥匙。我们讲开关,开心和关心,怎么样才能开心?你要学会关心,把心关住。心要是关不住,你就开心不了。很多人开心都是随境转的,这个觉得好了,那个好了,你开心了,其实开心完了,最后你也关不了自己的心,那个开心最后也不一定是真的开心。把自己的心能关住,开关就掌握在自己手上,就心的开关。

心的开关在哪里呢?就是在你没有念头到念头之间。天台宗有一个叫四运推简。什么叫四运推检?这个念头还没有生起来之前,你的心是什么样子?就没念头的样子。将要生念头的时候它是什么样子的?就我想要生这个念头了,第二,正在生念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这念头完了以后是什么样子?你就会发现,念头完了以后跟念头没生起来之前是一样的!我昨天讲的那个心的这个想啊,妄想的“想”,就“心”上面一个“相”。

那个相可以说我今天想张三,张三相放在上面;张三相没有掉了,我把李四相又拿过来放在上面……你的妄想就是一个接一个就是这样放,但是它下面那个心其实从来没有变,它一直是这样,把那个相拿过来放。

所以你的注意力一旦在这个四运推检,你会发现那个想到的东西其实它就是客尘,客人啊,客尘烦恼,客人是外在的尘,外在的尘就是概念,拿过来一个到你家做一下客人,过会它走了,另外一客人又来了,然后呢你一直在那里接待,其实你不知道接待的人是谁;你把那些客人都当成自己了,把自己想的东西都当成你生命的全部,那种感受也当成自己,别人骂你你反对也是当成自己,我要反对,我要怎么,就这样子产生了很多没有必要的烦恼。

所以工作的时候或者是念佛的时候,实际上一开始修行都是有这个状态。因为我们轮回是有三种特性,第一种就是杂乱无章,轮回,你看人五花八门什么思想都有,六道轮回,就我们的想法、妄想它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第一个是无序的。

第二个是无常的,它一直在变化,所有的念头、所有这个世间的万物,它一直在变化,没有一个停留在那里。第三个是做不了主,你老想把你的念头,“我一定要把这个念头摁在那里不要动!”这是不可能的。

你说念“阿弥陀佛”,我把它(佛号)摁住,等你念“弥”的时候,“阿”字就已经过去了,念“佛”的时候,“弥”字也过去了,念完“阿弥陀佛”,你只能念下一句“阿弥陀佛”,它其实还是在那里流。只是你不停地都拿阿弥陀佛这一个相看久了以后,你就会看到相下面那个心,所以念佛念到最后,念到一心不乱。为什么?

你一开始就是转万念归一念嘛,一念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念,念久了以后,你对这一念也没感觉了,因为老看这一个念头已经习惯了,结果就看到这个念头下面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所以念佛也会能所双亡,明心见性,就看到下面这个心。

当然这个平常在禅修在用功的时候,也还是要方法得当,知道这是正常的现象。比如说你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只有两个小时念佛,它不乱才怪呢!你平常乱的力量太强了,我们平常都是散乱的、烦恼的力量特别强,当你真正的有智慧,有定力的这个习惯不强。

还有一个就是说我们禅修修不起来,实际上修行路上有两大矛盾,这两大矛盾,我们需要认识到的。第一个就是我们很想自己有定力,很想自己有智慧。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真正的定力和真正的智慧,但是真正的定力和智慧现前的时候,你反而不习惯。

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是习惯于轮回,习惯于欲望,习惯于生死,这个惯性把我们带得已经中毒了。你一个中毒的人,让你没有毒就反而不习惯。比如说,你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这个状态其实就是最大的智慧。

道家讲的这个太极图的真正的无极其实就是这个状态,一下让你契入无极状态,我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个哲学很高深的一个理论怎么在你的心中会呈现出来?其实很多人马上都可以感受到没有念头的这个状态,但是当你一下感受到没念头状态,你觉得好像啥都没有,这没意思!

你还是想要有点东西,有点感觉,就是你不喜欢这种真正的稳定,不习惯,只是不习惯而已。在这种状态下,你反而清清楚楚,这个清清楚楚就是大智慧的开始,就是你客观对待事情的开始。但对这种智慧,我们还是不习惯,我们还是要去评头论足,说张三怎么样,李四怎么样,还是要你的那些知识拿过来用,所以这是一个不习惯。

就是觉得没有定力,实际上你是不习惯有定的状态。那怎么办呢?就是我们要在理论上知道了,慢慢地去培养这种习惯,培养这种定力的习惯,随时让自己能够平静的状态。很多时候平静了就怕自己傻掉了,怕被人欺负了,其实你真没有念头的时候,谁都欺负不了你。

就算他骂你,他骂了半天,结果他自己听到骂的内容,他很生气,你没听到,你没有念头,所以他骂你等于骂虚空一样,没有关系,你就对外面的这些烦恼痛苦都屏蔽掉了。我们一般的人不会这种自我保护,我们要冲过去,把他骂的那个垃圾要捡回来,然后说,“哎哟,你骂我不行,我要骂你!”凡夫就是这样,这是第一大矛盾。

第二大矛盾呢,诸位如果发起出离心要了生死的时候,我们通过道理就知道,了生死一定是认识到无我,契入到无我。但是,我们契入到无我,真心是随时可以无我的,它呈现在你面前,但呈现的时候我们又不习惯,我们总是要有我。

比如说我以前是要欲望的,要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名誉啊、地位啊这些东西,现在知道这些不行了,我们要满足我修行的欲望,我要成一个善人,要做好人,甚至我要解脱……就是那个凡夫的惯性,把“我”作为核心,然后要结结实实地把自己捆起来,把佛法、把什么东西都要围绕自己捆起来。你这边道理又知道了,打坐的时候又没有“我”,这边实际上那个“我”又在增强了。

比如说你今天禅定功夫深起来,你出去就感觉牛起来了。有很多人学佛也觉得牛起来:你看我有修行了,你看你都没有修行!他那个“我”会膨胀起来。所以,当他到最后,要破除最后的无明的根的时候就很艰难。很艰难,有时候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魔兵、魔将、魔女过来,实际上不是外在的魔,是他的内心把外魔勾引过来的。如果你的内心没有魔的话,外魔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的心像虚空一样,谁拿虚空有办法?只有你觉得有东西了,它对你就有办法。所以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破魔军,降魔成道的这个降魔,包括智者大师在天台山也是这样子。

智者大师因为他年轻的时候父母亲双亲去世,他这一生十几岁父母亲去世,就是说,他修到那么有成就了,国王都给他礼拜了,但是他的内心最思念的、最想要的其实是他的父母。所以他在成道之前,居然他的父母亲就躺在他的膝盖上,说“我很苦啊,你要来帮我,你不要自己躲起来。”就这样子。那他知道一切法都无我,这个道理完全通了以后,这个境界马上就消失。

然后他看到毒蛇出来,很高大的毒蛇从他身边绕过来,他也不怕,他知道这个完全是空的。这个境界没有了,就看见山上一个出家人,印度的高僧在空中现相告诉他,“你现在已经成道!”他有降魔成道的这个过程,实际上那些东西是你内在的东西。

所以我们如果在打坐用功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障碍出现,你一定知道,你对你的生命了解又多一点了——这是你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包括有些人说是会着魔啊,是外在东西,实际上都是我们的影子。

这是一个矛盾,修行好的人,境界高的人,你看,恃才傲物,才华高能力强的人他瞧不起的人就多起来了,那个自我就鼓得更大了。我们学佛恰恰要把这个自我抽掉,这里面会有一个矛盾。认识到这个矛盾,有时候很难的啊,你说把那个我拿掉。把你的财产拿掉都很不容易,是吧?我们都要跟他急,你说把你那个 “我”拿掉!这个下意识,无量劫以来的我执习惯,那个下意识是不同意的。

但我们要用理性慢慢去战胜它,到最后,如果你功夫白天晚上都能用到成片了,那你最后下一个决心,告诉我:我心甘情愿不要“我”,因为这个“我”是一切痛苦生死的根源,我看得实在是太可怕了。当你觉得你不要“我”了以后,它这个“我”就可以彻底消灭。慢慢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达照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如何解决烦恼和妄想

问: 佛法不离世间法,我们在家二众在生活中修行时,...

得助念与失助念之损益比较

刘晓愚居士,名景烈,江西赣县人。少年留学东瀛,与蔡...

一切依正庄严都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

将挑剔转为善用

在一个小小的同学聚会上,有个漂亮女孩在喋喋不休地诉...

十念往生者,都是宿世善业强

一切法都是从心想生,临终能够遇善知识,十声往生,这...

印光大师论念佛人如何对待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疾病是人生八苦之一,念佛人...

黄帝与牧童

《庄子》中有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是叙述黄帝问路的故事...

《观无量寿佛经》第八观:像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达照法师:三业修行

《法华经》里讲得非常好,哪怕就是举一个手或低个头,...

愚人食盐的启示

经云: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

达照法师《净宗修行路上的八种歧途》

佛法是让我们在修行道路上解除烦恼、痛苦,了脱生死轮...

【推荐】开发内心快乐的源泉

人生所有的境遇,都可以是快乐的,也都可以是痛苦的。...

【佛教词典】佛哲

八世纪顷之林邑国僧。又称佛彻。游历天竺,师事菩提仙...

【佛教词典】四生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

假借众生的因缘来开显自性的功德

有一个老禅师带着一个沙弥在山中修行。这个沙弥跟着老...

幸与不幸,完全由自己而定

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来到佛陀讲经说法的祇树给孤独园...

【推荐】具足了所有功德的六个字

阿弥陀佛把他因地当中,无量劫以来备修菩萨六度万行,...

佛说八种大悚惧的事情

这八种大悚惧的事情就是要经常思维八种使我们感到害怕...

思惟苦谛与调伏爱取是净土宗的必修

我们讲到了四圣谛。那么四圣谛从净土宗正念的角度来说...

佛源老和尚的故事:祈晴法会与遣蚁法会

当时,寺里放生池因年久渗漏严重,佛源老和尚决定修理...

慈悲充实了生命

慈悲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懂得了慈...

老人是宝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对比丘们说:恭敬老人有很大的利...

明末高僧莲池大师

诸位有缘,大家吉祥。今天呢想给大家说说众所周知的莲...

慈济的十条戒

也许人都知道参加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的会员,就是为了...

律航法师:念佛要注意些什么

问: 念佛,要注意些什么? 律航法师答: 有些人,口...

从僧衣看佛教三千威仪

前往寺院参加法会时,你看到的法师身着祖衣,威仪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