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信、进、念、定、慧

净慧法师  2012/1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的法门很多,八正道是其总纲,扩展开来就是三十七道品。其中的五根、五力就是信、进、念、定、慧,是出生一切无漏善法的助道法门。

第一,信,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修行首先要建立信心。信者就是认同,认同了就能有归宿感,认同所修的法门能帮助我们得解脱,证涅槃。我们的烦恼就好像压在身上的千斤重担,像绞索一样缠绕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不得自由,不得自在。学佛的最终目标是以解脱为归宿,就是要解脱烦恼。解脱烦恼的当下就是现证涅槃。涅槃的境界如同热恼中的清凉,就像我们曝晒在夏天的阳光下,迫切地想得到一个清凉的地方,消除热恼。当有人告诉我们前面有棵铺天盖地的大树,树下凉风习习,我们知道后就会很快来到树下,享受当下的身心清凉。这种感觉好比涅槃的境界。涅槃者,热恼消除,自在清凉。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比喻,只能取其部分意义,涅槃并没有那样简单,一个人从烈日中走到浓荫下,那确实是清凉无比,仅取相似意义而已。烦恼的烈火天天在我们内心燃烧,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在,如果我们能当下扑灭了心头烦恼的烈火,身心世界马上就会清凉自在,当下就是一种涅槃的享受。这当然是不究竟的,还没有从根本上断除烦恼,轻安自在一闪念就过去了。但是通过这种短暂而惬意的精神状态,我们相信通过修行一定能够达到精神的解脱、精神的自在、精神的清凉。

第二,进,进即精进,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建立了信心就要不断地去努力修行,那就是进。进者精进,精者不杂,进者不退,在纯一无杂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往修行的究竟方向迈进。只是信而不行,如同不信一样。信了就必须去行,就必须精进不懈地努力。

第三,念,于正法忆念不忘。

念者,念念不忘,念兹在兹。我们现在训练数呼吸的方法,那就要念兹在兹地坚持训练,一刻也不要放松,念念相续,无有疲厌,就能达到我们的终极目标。

第四,定,摄心不散,一心寂定。

念者集中思想、专注不移,由念而生定。定又名圣者默然,一切成道者是名圣者,圣者常在定中,是谓默然。默然就不是喧闹,就不是多言多语,就不是嘻笑杂话,就不是身心放逸。由念的力量达到一心,一心就是定的条件,默然就是定的表现。身心放逸是禅定的大障碍,所以禅七期间要求止语,就是要大家在保持默然中,道念精进,功夫不受干扰。虽然我们在禅七期间要做一些事情,但时刻要保持“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状态,时刻处在安然恬淡的状态中。

第五,慧,对于诸法,观照明了。

由定而产生智慧。慧就是指我们能够明了修行的方向、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必要性,用智慧来观察身心的痛苦,用智慧来指导我们解除身心的痛苦。

这信、进、念、定、慧五种修行的善法,名为五根。根为能生义,意谓此五法能生一切善法。只有让信、进、念、定、慧牢牢扎下了根,才能出生一切善法。如果仅仅只是有这五种发心,有信的要求,有进的要求,有念的要求,有定的要求,有慧的要求,却不能扎下根来,这种发心还会动摇,力量不会强大。只有让信、进、念、定、慧在我们的心田中深深地扎下了根,道心才能茁壮成长,才不会被喜怒哀乐的烦恼之风动摇。

信、进、念、定、慧亦为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此五法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一往直前,故称之为五力。我们能鼓起勇气,下定决心走修行的这条路,是由于有信念的力量、有精进的力量、有意念的力量、有禅定的力量、有智慧的力量在推动,我们才能在修行的路上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取得修行的成果。五根、五力的培养,对修行人来讲至关重要。

我每天讲几句话督促一下,看来还是很有效果。禅堂的风气和修行的氛围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各位的精神面貌一天天有所焕发,似乎找到一点感觉了,对这个道场有了认同感和回归感。自然气候是无法改变的,我们也不必要去改变它,顺其自然就好了。我们要想办法来适应这个大环境,既不破坏自然环境,又要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在这个山区里同时还居住了很多老百姓,他们的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寺院,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也守护了这个道场。我们要万分感恩这个环境,感恩这里的父老乡亲,感恩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正因为有了这样好的自然环境,才使我们对这里产生了一种由衷的喜悦,愿意在此修行办道。对于寺院的生活小环境来讲,我们可以主动地改变一下,使之成为一个宜居之地。个人的住房和整个寺院来比,又有一定的差异,必须使两者有机地相配合,使小环境和大环境保持和谐,才能相得益彰。我们在修行中要养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正报和依报和谐共存,这是修行理念中福慧双修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要从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要从身边中的每件小事做起,落实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宏愿。大环境要优化美化,寺院的小环境要优化美化,个人居住的小空间也要优化美化,我们的身心不但要优化美化,还要净化。

整个佛法是一脉贯通的,只要在关键的一点上,比如智与悲这个核心内容上切入了,那就法法皆通。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体现了大乘佛法智与悲的精神,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说的这个核心内容,三藏十二部经典都能够印证这两句话,这是用现代语言对佛法根本精神作出的最准确的阐释。佛法是事理圆融,世出世间圆融,古今圆融,不会否定任何一法,只是要消化它、转化它。比如对于烦恼,我们能善于利用烦恼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烦恼就是一个很有用的反面教材。没有烦恼,就无从显示菩提的作用,只有转烦恼才能成菩提。所以菩提要向烦恼中求,涅槃要向生死中求,清净是在污染被转化之后才显现的一种美好境界。一切法相待而成,如果善于理解和运用,处处都是菩提,念念不离智慧。希望大家要善于体会佛法的精神,善于体会修行的意义,善于运用修行的方法,使我们在修行中少遭遇一些障碍,少走一些弯路,更要避免误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无我空性的教理如何运用于实修中

魔障 就像《大宝积经》所说:云何名得甘露灌洒?谓烦恼...

念佛是最好的改命方法

一般人不论富贵贫贱,有没有权势地位,个个都有不称心...

圣严法师《安住于现在》

我常说心要向内看,不要向外看。心老是向外看,就不会...

修福要怎么去修

首先来看修福。一个修行人要修福,怎么去修?从哪里下...

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

妄想不管烦恼不停,你修行什么呢

学佛的主要任务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你仔细观察一下,昼...

修行与世俗的较量

修行与世俗的较量 佛法是心法,起心动念都源于我们对外...

修行将近二十年,至今还是毛病多多

问: 弟子修行将近二十年,至今还是毛病多多,是否业障...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达摩大师传授入禅门的四句口诀

菩提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奠定者,而奠基不仅仅是建立...

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

【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

数息和念佛不一致是否如法

问: 在家打坐时用数息法,在生活中用念佛,不一致,...

六祖禅法之三句口诀

简略地介绍六祖禅法,有三句口诀,这三句口诀,就是在...

【佛教词典】百座护摩

指修行护摩法一百次。修护摩法之次数称为“坐”或“座...

【佛教词典】四善根差别

【四善根差别】 p0449 大毗婆沙论六卷十六页云:问:此...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唯识五重观

再介绍唯识的观法:唯识五重观。怕初听同学不了解,我...

净土在哪里与存在的根据

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娑婆」也就是「堪...

炒股障碍修行

张居土学佛很精进,十几年如一日,严持戒律,诵经拜忏...

观音菩萨德最优,正法名佛久证修

观音菩萨德最优,正法名佛久证修。 浩浩宏恩被沙界,巍...

做供养要具备这三个条件

做供养要具足三个要点:第一,福田清净;第二,意乐清...

佛教五戒与社会秩序的维持

一般人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族群而独自生存,出家佛弟子宗...

没有挣扎就没有进步

有一天,弹簧冲著压力大声叫道:人们喜欢的是我,又不...

如何开示妻子同生极乐世界

莲池大师在未出家之前,他是示现一个结婚好了之人。他...

病者应以「无所得」来调伏其心

俗话说吃五谷生百病,生、老、病、死是分段八苦的内容...

别人影响不了自己的光

刚工作不久的徒弟满腹委屈地回到师傅身边,抱怨道:公...

临命终时最好别在医院

命终的过程人人都要经过的,谁也免不了。我们经常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