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于凌波居士  2012/03/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以为学佛是出世间法,生活是世间法;学佛是个人的修持,家庭是全家的生活,这些全是两回事。事实上,学佛与家庭、与生活,原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事。因此,我们来谈谈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年余前我在《菩提树》杂志上看到过一幅漫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漫画中画着一位老居士,手持念珠,坐在蒲团上,念佛打坐。一个小孩由门外伸头进来,喊道:“爷爷,外面有人找你。”老居士怒容满面,叱责孙子道:“你没有看到我在打坐?”

“打坐”坐到这个程度,不坐也罢。打坐,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其实所谓“修行”,无非是修正我人“行为”上的缺失,我人身、口、意三方面常有的缺失,在身行者为杀生、偷盗、邪淫;在语行者为虚诳语、粗恶语、离间语、杂秽语;在意(心)行者为贪婪、嗔恚、愚痴,三者之中,以意(心)为本,身行、语行,只不过是执行意(心)行的命令而已。所修行重在修心,如果不能改掉嗔恚习气,如何能口不出恶语呢?如果不能修心,坐烂十个蒲团又有何用呢?

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正我人行为上的缺失,而修正行为缺失原本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修正,离开生活,何来的修行?所以六祖慧能大师有偈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似觅兔角。

佛法原来就是在我人生活中,离开生活,离开世间,何处去觅佛法呢?

学佛是自做学起,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而做人的基本原则——如诚信、宽恕、公正、慈悲等信条是不能变更的;如果一个人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做人的条件尚且不够,如何有学佛的资格?所以印光大师说:“欲学佛祖,须先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

佛是佛陀的略称,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佛陀是人格圆满的圣哲,学佛就是学佛陀圆满的人格,我们必须自日常生活中改正缺失,修正行为,才能趋向学佛之路。

在家居士学佛,不是一个的事,是全家人的事——个人的生活不能与家庭生活隔离,所以佛法不但要生活化,更进一步要家庭化。佛法家庭化,仍然是自日常生活中做起。中国人重视伦常,伦常是人伦的常道。印光大师在与丁福保居士的信中说:

“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趋向,良以佛教赅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

他信中又说:“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份。”

或者有人说:印光大师是读儒家书出身,他是自儒家伦常立场而说的,佛经上未必这么说。其实不然,佛经中也是这么说的。《无量寿经》有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中,长短高低、大小方圆是相对,而夫妇父子、兄弟朋友也是相对,既是相对,就有互相对待的人际关系,而我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只知要求别人,不知反省自己”。父亲要求儿子孝顺,如果父亲不慈爱,孩子会孝顺吗?丈夫要求妻子温顺,如果丈夫性格粗暴,妻子单方面温顺得起来吗?胡适博士写过这么一句:“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你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先怎么对待别人,如果只要求而不付出,那就是“我执”与“我见”在作祟,家庭中的一切纠纷、争执,“我执”与“我见”是根本的原因。

上面一段话,简单地说,无非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有趣的是,佛经上也有意义相似的话,《四不坏净成就经》中说:“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戒。不乐杀生,如上所说,我若不喜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邪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

如果套用上面格式,也可以说:“我若不喜他人骄慢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骄慢于他?我若不喜他人于我恶言相向,他亦不喜,我云何恶言于他……”推之于一切细节皆然。尤其是应用在家庭生活方面,最为适用。

佛教家庭化,要由“自我”放弃执著与我见,要由“自我”主动付出与奉献,去影响、感化你的父母、妻子、儿女,以至于兄弟姊妹,你不必先存有所收获之心,但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你的家庭气氛会有所改变,不再经常地争执与冷战,渐渐地,气氛温和了、融洽了。当然,这只是初步。进一步,你可能把佛教杂志、浅显的佛经,或者故事式的、漫画式的佛书介绍给家人看,最终的目的是使家人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

一个佛化家庭,有几本佛经是值得一读的,1932年,戴季陶居士曾委请欧阳竟无居士,编辑了一本《在家必读内典》,这本书收辑了十五种经,其中男子必读的经是《父母恩重难报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孝养品》、《佛说孛经》、《演道俗业经》、《善生经》、《十善业道经》、《优婆塞戒经》;女子必读的经是《鹿母经》、《银色女经》、《玉耶女经》、《长者法志妻经》、《七女经》、《月上女经》、《优婆夷净行法门经》;而男女共读的是《四十二章经》。

一个佛化家庭,如果能全家吃素,当然最为理想;如果做不到,最低限度做到厨房不杀生。不杀生,不是指杀牛杀猪、杀鸡杀鸭(在现代社会中,也根本没有人在厨房中杀这些东西,一切到超市中买现成的),而主要是不要在厨房中烹炸鱼虾,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投入油锅中,于心何忍?我们与其残害数十百生命煎一盘鱼虾,不如吃一盘猪羊肉,残害的生命少一点。当然,这是一种不彻底的慈悲,但在目前这种杀业惨重的社会上,不彻底总比完全不慈悲略好一点。

佛化家庭是家庭中每一分子都要恪尽其分,尤其是做父母的,更要尽到父母的责任。目前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率增加,由斗殴、吸毒,到飙车抢劫,使人有“人间何世”之感!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俗语“言教不职身教”,父母以身作则,本份做人,家庭中不至出太大问题。

种一株花也要尽心培育,何况养一个儿女?如果父亲忙于赚钱应酬,母亲忙于打牌享受,这就是父母失职。一个家庭主妇打牌应酬、不顾家庭,固然是失职,就是专门参加佛教活动,跑道场而忽略家庭,同样是失职。学佛要自本份做人学起,要自端正家庭学起,要在繁杂万端的生活中修行,要在融洽和睦的家庭中修行;反此道而行,一切都是缘木求鱼。把佛法融入生活,融入家庭,进而净化社会,建设人间净土,这才是我们修行者努力的目标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即使雨水纷纷,寒风彻骨,大家也不避艰辛地插秧,为了...

修苦行是从苦中越修越不觉得苦

我们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

宁舍身命也不能做的四事

宁舍身命,不谤正法;宁舍身命,不谤圣贤。宁舍身命,...

用攀缘心来造善业,譬如美食夹杂毒药

追求来生的感受。这种人一般来说,是今生福报比较差可...

修禅定的基本要求

修习禅定的法门,古德归纳为三门,就是息门、色门、心...

修行中的中断障碍

不管是念佛法门也好,乃至读诵大乘也好,禅定也好,随...

以死亡和衰败做为禅修对象

如果在家生活是最适合修行的话,佛陀就不会叫我们出家...

用功的入门方法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观世音菩萨成道日说「道」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无处不在观世音菩萨 诸位...

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依止空正见跟发心,他开始修行了。 第一个,安心如空之...

超度亡灵最重要的几个咒

问:师父,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要具有慈悲心的,一些没...

受持八关斋戒的12条利益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利益,有十二条: 一、脱离病苦 《...

【佛教词典】檀越施非时僧得施法

亦名:非时僧得施法 子题:三时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

【佛教词典】语恶行

【语恶行】 p1283 如三恶行中说。 二解 集异门论三卷十...

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

人生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泰斗太虚大师提倡的;但是人...

僧人受具足戒前所问遮难的内容及其意义

僧团为简别出家者是否有资格求受具足戒,事先提出一系...

极乐世界万修万人去

一切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力量,不是靠自己修行的力量,...

杨梓茗居士:不吃肉能得到充分的营养吗

谈到素食,人们往往会担心一个问题:如果不吃肉,我能...

如何正确理解心清月现

汝何不知事务,一至于此。光何人斯,何可以与莲池大师...

比丘闻花香遭呵斥——香欲的过患

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薰...

一念至诚,必有所感

一念而飞一光,这是善导大师他所示现的,无论是中土还...

圣严法师《谢谢癌菩萨》

病苦是帮助道心增长的逆增上缘,重病更可能是悟道的因...

【推荐】一碗面给予的启发

十五年前的除夕夜,一家面馆老板正准备关门之时,一个...

准提菩萨形像的象征意义

准提菩萨的形像有很多种,一般我们常见的形像通常是十...

如何解读见性法与净土法门

问: 如何解读见性法与净土法门? 慧律法师答: 不见性...

证严法师:学佛

学佛者,最重要是培养慈悲心。若是失去了慈悲心,就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