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在家修行的基本要求

净慧法师  2019/0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在家修行的基本要求

五个禅七马上就要结束了,就在禅七结束之际,老天爷连续考验我们。随着气温下降,在南方没有防御严寒的设备的情况下,水管暴露在外边,以前从来没有结过冰,现在水管也结冰了,水塔里水上不去,也下不来,这么多人饮水、洗脸都成问题。所以今年这个禅七非常特殊。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挺过来,真是一场不寻常的禅的旅行、禅的实践、禅的体验。体验禅,往往要在异常的环境下来落实。在顺境中修行,心容易安定 ;在环境不怎么顺利的情况下修行,加上自己本身的烦恼,在毫无准备应付困难挑战的情况下,往往经受不住考验。

修行的路很长远,修行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从发心要成佛作祖度众生那一天开始,一直到尽未来际,都要不动摇,不退转,不忘失菩提心,不忘失菩萨道。修行是与生命的存在共始终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尽未来际的一件大事。发菩提心的人,对于此生当世这几十年的光景,往往看作是一弹指间。这一弹指间过去了,还有未来无尽的弹指间。时间的长河就是由无尽的刹那组成。

在这无尽的刹那中,如何把修行的路走到底,这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人要经常考虑的一件事。要有信心,有决心,在菩提道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修行的生活才能真正具有稳定性和长远性。这一期一会,从出家众来说,有许多是老参上座,饱参饱学 ;居士们也是如此,大多是学佛已久的人。当然也有个别人是第一次参加禅七,能够坚持一个七、两个七乃至五个七,一路坚持过来,也很难得。

在禅七即将结束之时,居士们又要回到家庭生活中,回到工作中,回到尘劳中,我们怎么样继续保持在禅堂里得到的受用,怎么样继续做功夫,下面我针对居士们提几点建议。

修学佛法的完整体系是戒定慧三学。用浅显的话来说 :戒,是我们修行的保证,持戒清净,修行就少魔障 ;定,是情绪的稳定,情绪稳定了,修习禅定就容易进入境界 ;慧,就是心地的开朗,心开意解,有正确的知见。修行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以邪为正,以正为邪,就容易走到误区,就会走很多弯路。

针对以上这几点,首先建议各位居士要做到持戒清净。能摄持诸根,心不散乱,有利于定心的稳定。也有一些老居士,不但是受了五戒,也受过在家菩萨戒,那就要在持五戒的基础上,进一步持好在家菩萨戒。持戒清净,就容易使三业清净。三业清净是修禅定的根本保证。修禅定的目的,也是为了使三业清净。戒与定互相促进,修行的速度会加快,修行的效果更明显。所以第一条建议,在家修行要做到持戒清净。这里所说的持戒清净,是根据在家居士的要求而言。七众弟子,每一众都有自己的戒律。每一众将自己应守的戒律守住了,都是持戒清净。要做到持戒清净,就必须学习戒律。五戒是些什么内容,在家菩萨戒是些什么内容,要请这方面的书来学习。学习了戒律,才懂得怎么样持戒。

持戒当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四根本戒。杀、盗、淫、妄,这四条戒最难守。在家居士的四根本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对于在家居士来说,第一条守好了,其他几条就容易守住。

第一条不杀生,作为一个修行人,不杀生也包括不吃荤腥。杀生往往是由于贪口腹,好吃,想补养身体。想吃山珍海味,吃一切动物的肉,来补养自己这个臭皮囊。大家想想看,我肉众生肉,实际上没有什么差别。吃了众生肉,来补养自己的身体,这实际上是背道而驰。伤生害命,绝对是一件缺德破戒的事。所以首先要把这一条戒持好,然后就不至于因为好吃而引起偷盗 ;不至于因为身体营养过剩,没有地方消耗,而犯邪淫戒;犯了戒,又会找种种借口打妄语。这几条戒,只要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可能有连锁反应,引起其他三条根本戒难以守持。

持戒清净,以保持四根本戒的清净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把应该守持的遮戒守持清净。持戒清净,能够保证身口七支清净。身口,就是身体的不杀、不盗、不淫,和口的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能够守持好四根本戒,身口七支就能清净。持戒清净是修禅定的第一个根本要求。在修禅的指导书上,都是这样强调的。

修禅的第二个根本要求,就是要保持意业清净。意业如何才能清净呢?就是通过持戒的力量,逐步地息灭贪、嗔、痴。贪嗔痴淡化一点,意业就清净一点。作为凡夫众生,想要得到意业的彻底清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成佛了,断尽一切烦恼,意业才能彻底清净。修行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就要想方设法做到什么程度,不断地要求自己,检查自己。一事当前,检查自己有没有贪心,有没有嗔心,有没有痴心。

贪嗔痴三毒往往和三受联系在一起,所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对于顺的境界、好的境界起贪心,对于不好的境界、逆的境界就起嗔心,对于不好不坏的中庸境界起愚痴心。面对种种环境,要时时提醒自己,以智慧观照,一切有为有漏之法,都是苦、空、无常、无我,没有值得我们贪恋的地方。一切受用本分草料,不要有过分的贪求。这样就能逐步推进意业的清净。

修禅的第三点要求,就是要读诵大乘经典。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可能把所有的大乘经典都读完,因为没有那个条件。在此给大家推荐几部经典,希望大家能够用几年的时间,好好地学习。在佛教界流传较广、读诵比较多的大乘经典,我们都要想方设法,安排时间,挤出时间来读诵学习。

首先,与禅有密切关系的,最短的经典《心经》,一定要把它读得滚瓜烂熟,背诵下来,理解其义。然后是《金刚经》,也不长,也有很多居士能够背诵。其次,像《维摩经》《圆觉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这几部经典必须要读。修行的路很长,修行所经历的境界很复杂,这些经典都是大乘了义经典,是我们修行做人的指路明灯。

在没有善知识的情况下,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向大乘经典求教,只有直接向佛求教。读诵大乘经典,就是直接与佛陀、与诸大菩萨进行沟通。再其次,禅宗的几部语录,《六祖坛经》是必须要读的,然后还有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大珠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把这三部语录放在自己的书桌上,每一天选一两段念一念,修行的劲头就会提起来,修行的境界就会得到提升。祖师的语录,都是他们从亲身体会中说出来的话。他们讲的话,言所行,行所言,都是从自性中流出,都是经验之谈,所以要特别重视。

修禅的第四点要求,就是一定要有相互帮助的善知识、善友。善知识和善友实际上是一回事。在佛经上,是把所有能够给修行人提供善法、提供善言、提供善方便的人,都叫做善知识。善知识的话,有益于身心的净化,有益于修行的进步,有益于在修行中相互沟通、相互警策、相互帮助。

这四点,是修习禅定乃至修行其他法门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然后,还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工作中,广行众善,助人为乐,要尽到自己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尽职尽责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人伦之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要把尽到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学佛的人,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在家庭中就有家庭的责任,在社会中就有社会的责任,你那一份责任不去做,叫谁去做呢?你推给别人,等于是在增加别人的困难,给社会制造麻烦,给家庭制造麻烦。给社会和家庭制造麻烦,实际上也是一种罪过,也是一种犯戒。所以说,尽到人伦之本,尽到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不管是出家修行,还是在家修行,各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都不可以逃避。在即将结束这一次法会之前,向各位提供如上几点建议。

(2008年1月27日晚)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每个人的生和死,别人都替代不了

五祖寺老首座照勤老和尚走了。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

用慈悲观来对治嗔恨心

我们众生的烦恼,也是各式各样的,有些人贪烦恼重,有...

精诚的道心

有一位修行人自小不曾娶妻,父母双亡后,更是抛家散财...

秘密用功的法门

修学律宗的有源请教大珠慧海禅师说:和尚修道,有没有...

人生要经营的是你的「内心」

楞严经把生命分成二个根本:一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就...

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

【佛学漫画】《善生经》教你远离破财六事

本则漫画中,佛陀从戒论上讲了在家人需要回避带来恶报...

修行人四种障道缘

1、任务观 念佛诵经只为完成功课而用心。不知如何亲身...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常持诵《心经》,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在佛家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

观音菩萨的法门,从显教来说,《心经》讲的行深般若波...

入禅之门第三讲:四祖禅法

今天的题目是道信大师之禅法。大家知道,道信是中国禅宗...

证悟到什么程度才能了生死

下面我就说说解悟与证悟和了生死的关系。解悟不能了生...

【佛教词典】向上一路

(术语)宗门之极处谓之向上一路。碧岩种电钞第二本中...

【佛教词典】婆罗阿迭多

(人名)Balādrtya,王名。译曰幼日。摩竭陀国之王,...

《在家菩萨戒浅说》之不说四众过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推荐】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

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生佛差别从此出,自...

受持法华经,得往生净土之益

原文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

饭要自己吃才能饱,道要自己修才能成

最近听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个老居士半夜家里突然有人敲...

天地间自有一种抚慰的力量

唯有改变自己的做法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 有很多人常抱怨...

圣严法师《演好人生大戏》

问:许多人努力了大半辈子,回首看,难免有这辈子似乎...

修忏悔应该兼具事理并行

我们讲到忏悔的种类有两种:一个是事忏,一个是理忏。...

信仰是物质存在还是一种理念

问: 佛作为众生的信仰,到底是一种物质存在,还是一...

内心的中道

中道二字,并不是指我们的身和语,而是心。当我们不喜...

修行人心不要急躁,也不要生卑劣心

《华严经》里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

锡杖的表法含义

诸位吉祥。我们今天道场白华庵,跟大家说的法器,叫做...

一张长条桌的启示

在某次法会的因缘,担任机动组的职事,繁重而忙碌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