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慧长老:做命运的主人

净慧长老  2011/02/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手中。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

每个人就自身而言,最关心、最难捉摸的问题,莫过于命运。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无数圣贤哲士对命运这一主题进行过思考,创立了许多关于命运的学说,其中,最具代表性有两种:一种是说,命运掌握在神祗手中,要改变命运只有依靠神灵;另一种则认为,人的命运早已前定,无可更改,人只有听从命运的摆布。

佛教的命运观则不同,佛陀是无上觉者,他具有圆满的智慧,洞察到人类乃至一切众生命运的规律,以及掌握、改变命运的方法。佛教认为:人的命运遵循着因果的规律,经常被这样表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获得什么样的果,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人生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因果的法则贯通于这三世,叫“三世因果”。佛经里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我们推定人生三世因果并驾驭自己命运的最简单的原理。

根据佛教因果法则,我们今生的许多遭遇源于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而未来却取决于现在的努力。由此,我们获得了掌握命运的信心和勇气,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追回,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手中。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积极的态度。说到底,命运就是我们自己,要转变命运,只有转变自己,转变自己的思想行为,转变自己的贪欲、嗔恨、自私,转变自己先天的种种习气毛病。当然,最彻底、最根本的转变是转迷失为觉悟,转凡夫成觉者,这时命运也就完全操之在我了。

我们只要认识了这个法则,并按佛陀的教诲,不断修正自己,生命之树就会开出最灿烂的花、结出最丰硕的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对因果应有的正确认识

世间法因为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绝...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间上的人,常常将挫折灾难归咎于自己的命运不好,或...

孝养父母的果报是怎样的

佛经上讲,孝养众生,孝亲是为自己培植福报最快的方法...

老中医所遇的因果业报

池草师兄出生于中医世家,几代人在行医过程中,记录下...

善人为何得恶报?因为你只认识了一半

我们看见的世间相好像不平等,有很多的年龄很大的都活...

念佛人为何还会遭遇车祸

近日,有位初学佛的贾居士讲述了一件事。最初带领贾居...

佛陀照顾老病比丘

佛陀在世时,他慈悲爱护一切众生,贫困的、病苦的,他...

不善之家,正殃在身余殃在孙

用世间狭劣的眼光去看,就把善这一个字看得太轻缓,认...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哪些钱财是不可以赚的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哪些行为又属于取财的非道呢...

净慧长老与企业家机锋对答三则

本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长老在柏林禅寺时,记者...

当代僧伽的职志

一、要有求学的志向 当代青年僧伽应有的职志是什么呢?...

《十牛图颂》略说

要管理好我们的心,具体操作就要讲到调心,我把心比喻...

【佛教词典】生化二身

(名数)一、生身,降生王宫修行成道之佛身也。二、化...

【佛教词典】北俱卢洲有几不善业道

【北俱卢洲有几不善业道】 p0527 俱舍论十七卷七页云:...

比丘与田主人

从前有位比丘,每天都会到城外旷野的坟场。而比丘在往...

信受演说《金刚经》的功德

听完《金刚经》之后,如果能够相信它、接受它,还能说...

大安法师:边地疑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问: 请问法师《无量寿经》中所说的边地疑城是一个什...

现代众生的十种业障缠缚

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有十种业障缠缚。具体讲就是:无惭...

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谬解为性

随烦恼二十: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

圣严法师《花开花谢,不执著》

世间的万事万物,不论是山川大地、环境中的任何事物与...

生命不止,布施不断

因果法则是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无论是否学佛,每个人...

明月夫人度夫出家

槃提国王名叫优达,在迦叶佛的时候,他便出家修道,现...

大安法师:生命就在呼吸间

一个修行人的出离心和对世间的贪恋心,两者是此长彼消...

【推荐】危难之中持诵圣号 枪不能伤火不能烧

倓虚法师在长春筹建般若寺时,有致中、界虚两法师去林...

北宋高僧省常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念佛的人有一个期许,就是将来在...

不懂感恩的人他就处处埋怨

有一句话说「恩将仇报」,一般人往往记怨不记恩,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