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当代僧伽的职志

净慧法师  2021/02/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当代僧伽的职志

一、要有求学的志向

当代青年僧伽应有的职志是什么呢?第一,要有求学的志向。因为佛教修行的过程分开来讲是四个方面,即信、解、行、证;合起来讲是两个方面,即解与行,也可以说是学与修。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僧人,一定要树立一种求学的志向。

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佛教的经律论三藏。虽然我们这里是禅宗道场,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尽管是“教外别传”,但它还是有一个“传”字。任何真理固然不是语言文字能表达清楚的,但是离开了语言文字,要向别人描述真理,要想使别人懂得佛法,那也是不可能的。禅宗说不立文字,但是禅宗的语录比任何一个宗派的著作都多。

禅宗从达磨祖师传到中国来,他一方面强调以心传心,另一方面也以四卷《楞伽经》作为教证。有教证,有经教作为证明,才能说明其传授是正确的。所以佛教里经常讲,有行无解是盲修瞎炼,有解无行是说食不饱。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解行并进,或解行相应,才是学佛者应取的态度。

我们当代的青年僧伽,一定要把求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佛陀教导我们要难学能学,尽一切学。我们每天发四弘誓愿,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佛教是非常重视学的。

禅宗说不立文字,《六祖坛经》有一段话可能各位都记得。六祖说:“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二字亦是文字。”不立文字并不等于不用文字。“立文字”和“用文字”意思是不同的。

所谓立文字,就是把文字本身当作真理,这就是一种障,一种执著。或者像禅宗讲的用手指月,叫你因指见月,如果你执指为月那就错了,那就是一种障。“指”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教义或方法;“月”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真理、真如、佛性,所谓见月就是要我们明心见性。因指见月,由解起行,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

禅宗讲不立文字,但要用文字。“用”是什么呢?“用”就是方便,就是智慧。“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作佛事。”有方便才能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成就广大佛事。所以我们出家人要注意求学,要精通经教。

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学佛的人求学最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要通过对经论的学习坚定我们的正信。因为我们都是出家人,都有正信,所以才出家。但要使正信不断加强和坚定,那就要通过对经教的学习,通过对佛法深入的理解,才能够使我们的正信不断地得到巩固。

二是要通过对经论的学习,树立我们的正见。正见是什么呢?正见就是智慧,就是般若。因为一切法门离不开般若,离开了般若就不是佛法。所以八正道第一个正道就是“正见”。六度中般若度虽是在最后,但它是统帅。通过学习经教,可以坚定、巩固我们的正信和正见。我们能正信三宝,正信因果,正信轮回,正信解脱,这就是正见。

二、要有求道的决心

第二,要有求道的决心。我们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求道,为了求解脱。求道就是实践或者修行。因为佛陀说的法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对我们佛教徒来讲,佛法是修行的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当前最流行的有四个法门:一禅宗,二净土,三密宗, 还有律宗。为了求得解脱,不管你修行哪一个法门,戒律都是基础。虽然有一个律宗,那仅仅是就研究的重点而言。每一个宗派都要以戒律为基础,每一个宗派修学的内容都不外戒定慧三学。

丹霞山别传寺是禅宗道场,关于禅宗的修持方法,本老和各位班首师父一定开示过很多,所以有关参禅的具体方法我就不讲了。

修行求道,首先要有一个正行,没有正行就是盲修瞎炼。什么是正行呢?在正见的指导之下修行才是正行。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佛法的正确理解,才能有正确的实践。所谓正行既是方法问题,也是修行的过程。

修行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要发长远心,我们在发四弘誓愿时说:“烦恼无尽誓愿断。”显教讲修行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可见修行成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接受时间的考验, 要有永远向道的决心,要有正确的修行方法,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

有了正行,有了正确的修行方法,才会产生正受。正受是我们修行的实际体验。这种体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昨天,我在这里给各位讲过“赵州茶”的公案。学人请赵州禅师开示佛法,赵州就叫他“吃茶去”。因为佛法的真实受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要得到佛法的受用,只有亲身去实践、去体验。赵州茶就是讲的这种正受。

正受是我们修行的实际成果,也是正行的结果。没有正行就不可能有正受,修行得不到正受,修行不能安住正受,就有可能走火入魔。正受的感受可以用“轻安明净”四个字来概括。有了正受才能进入层层增进的禅定境界。

我1951年在云门寺参加禅七,看到个别人修行不得法,走火入魔,而且有很多变态的行为,那就不是正受,是一种入魔的境界。

有一点需要说明:在修行中会出现各种境界,比如见光见花,见到佛菩萨的形象,也可能看到不好的境界。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如何保持正受呢?这就要靠我们用正见来观照,也就是禅宗讲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不要著相。这是禅宗的立场、禅宗的方法。净土宗与此不同,《阿弥陀经》等说要见到好相, 才是修行得益的证明。

我觉得不管是修净土也好,修禅宗也好,见到好相要有法忍,没有法忍都可能会走火入魔。因为好相有时是我们修行的感应、佛菩萨的加持,有时可能是魔王的干扰。魔王也会变作佛菩萨的形象来干扰修行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修行得解脱,就少了一个魔子魔孙。所以不管你是念佛还是参禅,有这些境界出现,都要以般若正见一眼觑破,不为其所转。

如何看待修行中出现的境界,是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现在练气功的人极感兴趣的问题。他们见到了一点好的境界就高兴,见到了不好的境界又害怕,结果走火入魔的人比比皆是。这就是因为境界这一关突不破。真正修行的人突破了这一关以后,真实的正受就会现前。当然,即使是像这样一些稀松平常的小境界,也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只有真正勇猛精进用功的人才会遇到。

学佛的人都有自己修行的法门,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修行是否得法、用功是否对路呢?我觉得可以用前面提到的“轻安明净”四个字来衡量。“轻安”,我们的身体是粗重还是轻安?“明净”,我们的心地是明净还是昏沉?如果我们的身心达到了“轻安明净”的境界, 而且这种境界、这种层次在不断地增胜,那就说明我们的修行方法对路了。

三、要在求学求道的基础上弘法利生

作为我们当代的青年僧伽应该有求学的志向,应该有求道的志向,这两方面都是侧重于自利的。而我们出家修行、出家学佛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要“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第三,要在求学、求道的基础上弘法利生,因为出家人的职责就是要弘法利生。

这里经常放“焰口”,“焰口”上的“僧宝赞”说,僧伽是以“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弘法利生是僧人的天职。假使没有人弘法的话,我们怎么会知道学佛、知道出家?佛法有人弘扬,大家才能有接触佛法的机会和因缘。我们有机会出家学佛,得到了佛法的好处,得到了佛法的受用,就不能忘记那些还没有接触佛法的人。

更重要的是佛法要一代一代流传下去,不能让佛法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了,或者减弱了佛法的生命力。我们要不断地增强佛法的生命力,要推动这个法轮不断地向前,让法轮常转。所谓让法轮常转,不是它自己转,要靠我们每个学佛的人用弘扬佛法的实际行动来推动这个法轮向前转动。怎样弘法呢?我想讲三点。

(一)继承并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

一是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个优良传统包括佛教文化的方方面面,只要是优良的传统我们都要继承下来。照这样说,是不是佛教有不优良的东西呢?应该说佛法本身是至善至美的,没有不优良的东西 ;但是佛法是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过来的,它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留下不同时空的烙印,难免有一些附着的东西、附着的成分。

对于那些附着在佛法身上的东西,我们应该用正见、用般若去鉴别,用佛法的“法印”“观机逗教”“契理契机”这样一些原则来加以鉴别,把“契理契机”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有些东西则可存而不论。

(二)适应时代

二是要适应时代。只讲继承传统,不考虑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法不当机,佛法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有善巧方便,要有多方面的知识,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需要什么,应该怎样将佛法来回馈我们这个时代的芸芸众生。

所谓适应包括对根机的了解和弘法方式方法的选择。我们在弘法中往往因为法不当机,而影响到佛法传播的效果。如果有好的方法,说法当机,那么听法的人就喜欢听,喜欢接近你。

当然,所谓适应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还应包括弘法的内容。佛法既是超越时空的,也是不离时空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弘扬佛法,必须根据不同时空的具体情况,对弘法的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对弘法的手段作精心的选择,这样才能使佛日增辉,法轮常转。这个问题我今天不能展开来讲。

总之,在我们这个时代弘法必须适应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用佛法的话来说,所谓继承传统和适应时代,就是“契理契机”: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一个弘法者只有做到了这两条,才算具备了弘法的基本条件。

(三)与社会沟通

弘法的第三点就是要做与社会沟通的工作。为什么要做沟通的工作呢?因为近四十多年来,佛教和社会的隔膜太深了,人们对于佛法的了解,有的是等于零,有的是绝对的误解或歪曲。要纠正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和歪曲,就要靠我们不断地来做各种沟通的工作。

怎样沟通?一是用语言,二是用文字,三是靠我们的行动。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要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讲佛法;文字,要用现代人看得懂的文字写佛教文章;行动,僧人要以身作则地体现佛教济世救人的精神。

记得我们初进佛门的时候,听到老法师用很古老的语言讲很深奥的道理,简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光是文言文,光是照佛经来念,人家照样不懂,照样达不到沟通的目的。所以要善巧说法,把佛教原来的语言文字通过自己的修行体验加以消化,再用大家能够了解的话说出来,这样弘法才有好的效果。即使语言文字的沟通过了关,佛教徒自己只说不行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所以,沟通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不讲究方式方法就沟通不了。

我们要同哪些方面进行沟通呢?一是与社会来沟通,让社会上的人士能够比较正确地理解佛教;二是与政府的有关部门沟通,要求他们按照佛教固有的规律和特色来进行管理。我们要耐心地向政府主管部门的干部介绍、解释佛教的教义,说明佛法对社会、对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佛法能够起到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作用。

像丹霞山别传寺这样的寺院虽然位于山区,但是每天要接触成千上万来自各个阶层的人士。如果佛法的精神,戒定慧的精神在我们每个出家人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就会给人一种庄严的印象,这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沟通。如果戒定慧在我们身上体现得不充分,或者由于某一个僧人一时的失检,就会使世人对佛教进一步产生误解,甚至使佛教受到更大歪曲、受到玷污,那我们就要背因果了。这是用我们的形象来进行沟通,叫做以身作则,这种沟通是没有语言的。

总之,我们弘扬佛法要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要适应时代的潮流,要与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沟通。这样,我们的弘法利生工作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想附带地讲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寺庙的形象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我们所处的是信息时代,不是封闭型的时代,而是开放型的时代,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不断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寺庙的形象。寺庙的形象如何,直接影响到佛教的形象,也直接影响到佛教是否能够正面发挥其作用。佛教的作用就是要启迪智慧,净化人心,祥和社会。

要使寺庙发挥这种正面的作用,就要注意寺庙的气氛。什么气氛呢?一是宗教气氛,可以叫做“道风”;一是文化气氛,可以叫做“学风”。

现在人们提到佛教,动不动就批评佛教是“封建迷信”。这顶封建迷信的帽子固然是社会对佛教不了解、对佛教有偏见所造成的,但是不是也与我们寺庙的形象不庄严有关呢?我想这种责任我们是无法推卸的。我们的寺庙有不少不符合佛教精神的设施和活动,我们的寺庙大多缺少宗教气氛和文化气氛,没有形成稳定、扎实的学风和道风,这就难怪人家批评我们。

如果把社会对我们的批评作为鞭策我们进步的一种力量,认真把寺庙管理好,使我们的寺庙既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又保持清净高雅的文化气氛,而且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那么我们寺庙的形象就能改善,就能使其对社会、对人心发挥陶冶和净化的作用,从而改变人们对佛教的观点,走出歪曲佛教的误区。

宗教气氛与文化气氛的结合,学风和道风的统一, 不是平白无故或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要从我们出家人,特别是主持寺庙、管理寺庙的出家人重视教义的研究、重视佛教文化的发扬做起。

假设我们的寺庙具有较浓厚的宗教气氛和文化气氛,我们的僧人具有较好的学风和道风,这样就能够改变世人对我们佛教的误解,就能使佛教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个寺庙有道风就能满足人们求道的需要,有学风就能满足人们求学的需要。这样就能使佛教的法轮不断地向前转动。

寺庙要做到有学风、有道风,我曾经有这么一个设想:丛林要学院化,学院要丛林化。丛林和佛学院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修道场所, 应该使他们在互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就是说丛林本身是以修行为主的场所,要养成重视学习的风气,把佛学院的学习风气引进到丛林里来,使丛林学院化;佛学院是以学习为主的场所,往往容易忽视修持的重要性,应该把丛林的道风引进到佛学院里来,使学院丛林化。

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再加上僧尼知识化,那么我们当代僧伽的职志就能比较完整地体现出来,整个佛教的形象也就随之而大大改观。

总的来讲,我觉得我们当代青年僧伽应在求学中坚定正信,树立正见;在求道中坚持正行,保任正受;在弘法利生中继承传统,适应时代,沟通社会,服务人群,住持正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因儒童的故事:结婚当天却出家

佛世时,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因儒童。他结婚那天,请...

龙树菩萨的出家因缘

龙树菩萨为南天竺国一大富贵人家之子,于树下诞生,因...

因梦出家--梦参长老的传奇故事

观梦自在,你相信梦吗?你会按照梦中的意境真实去做吗...

妻子甚狱

过去在耆闍掘山后面住有七十馀户的婆罗门,由于宿世福...

出家众以修慧为主,在家众以培福为先

【原文 道俗二众,福智别修。理须识其分齐,别知其通局...

圣严法师《永远的功课》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优缺点都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的...

重病患者可以出家为僧吗

一位微博上的网友问了我一个问题:重病患者可以出家为...

你是人吗

从佛陀的时代到现在,每当有人请求出家,或受戒之前,...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修学佛法必具的三项要求

知道人生是苦,知道生命短暂,知道国土危脆,却不知道...

哪些钱财是不可以赚的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哪些行为又属于取财的非道呢...

修习禅定的一些方法

禅宗分五家: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宗是...

净慧法师:正信学佛的四个核心

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我们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

【佛教词典】如来常住

(术语)涅槃经二十七曰: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

【佛教词典】玄德

(术语)玄妙之功德。行宗记一上曰:神用难思,故云玄...

残经与破损佛像的处理方法

残经不能修补,烧掉没有罪过。如果是还可以看,可以修...

一生中这八种朋友是必不可少

有这样一句歌词:朋友多了路好走。于是,我们便急着把...

真如的心必须要离开三件事情

当我们能够在因地于妄念当中,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

佛教四众弟子的称呼及含义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

大愿法师:环保应从清洁心灵做起

初闻六祖慧能大名,始于八十年代末蔡志忠的一套漫画《...

现在拥有的只是幻觉而已

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他们告诉我,自己拥有什么什么样...

三种布施为修道积攒福德资粮

为什么要以财物济施贫穷呢?就是说,人在修行中必须得...

专注做事少成见

在修行中我们的智慧是因为我们的成见给障碍了。要想开...

欲诵经灭罪,当做此观心法

夫欲诵经灭罪,第一,先须盥漱,整肃威仪,别座跏趺而...

简易大悲咒水制作方法

准备: 先净手漱口,然后准备开水一杯,不拘凉热。有...

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中

有一个母亲她跟她女儿住在一起,那么这个女儿她领薪水...

心态如果不归零,那根本没办法修行

法华经的思想,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要修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