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生死的难关才是真正的难关

净慧法师  2024/10/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生死的难关才是真正的难关

把这座寺院修好了,本人刚好八十岁。在修复这座寺院的过程中,本人就再不做其他事情。勉勉强强修复了这座寺院,如果还能留有一年两年的话,那就勉强当两年的住持。我想,有这么个愿望、愿力的支持,最好能够活到八十岁。否则的话,自己就看不到这座寺院究竟是个什么结局。

人命无常,朝不保夕。想要活到八十岁实际上也是一个妄想。人一辈子就在妄想当中转来转去。有一些妄想对佛法有利,有一些妄想对个人修行能够起一些推动作用。但是这些妄想是善的,对了生脱死就有帮助;是恶的,就没有帮助。不管是善是恶,都是妄想。讲到修行用功,就要把这些妄想一起放下。

出家人在做事的时候,要提得起放得下。事情在做,不要去执著它。究竟是是、是非、是成、是败,一切随因缘条件而发展。个人只要尽心尽力去做,努力创造善因善缘,其他的办法没有。所以随时提起来,随时放下。如果心存执著做某件事,那就压力很大,苦恼很多,而且也不一定能够做得好。因为任何事情要成功,都是时节因缘的作用。时节因缘到了,水到渠成,就有成功的希望。有些事情时节因缘没有到,无论怎么打妄想怎么努力,也不见得有效果。

我们打七就只剩下最后几天,五个七说起来有三十五天,但是光阴迅速,转眼之间,三十五天就快结束了。从起七的那一天我就在讲,打七、坐禅、做功夫,目的就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要开悟,禅以悟为本。

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是《法华经》的主题。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件大事因缘是什么呢?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谓“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

佛之知见人人本具,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明了。佛陀他老人家慈悲,讲了千经万论,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学佛也是为这件事,也是为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离开了这件事就没有佛教,离开了这件事也就不需要学佛。这是学佛的一件大事,是学佛的宗旨、学佛的根本目标,更是修行的根本任务。

怎么开呢?打开。扫清了烦恼,扫清了障碍,就打开了我们通往佛之知见的大门。怎么示呢?指示。谁来指示呢?佛陀他老人家说了这么多的法,以法为路标,跟着这些路标,朝着佛的知见的方向努力。怎么悟呢?觉悟、明悟、证悟。证悟什么呢?佛的知见。也就是人人具足的如来藏性、真如佛性。最后入佛知见。就是究竟与我们自己的佛性、法身、如来藏合二为一了,再没有彼此,没有距离,那就进入到佛的境界,所以叫入佛知见。进入到佛的境界了,那就是修行有了成就,有了究竟的把握。小乘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大乘七地、八地以上,乃至究竟成佛。到了八地菩萨是不动地,不会再退步,不会再走弯路。初地是见道位,二地到七地是修道位,八地以上是无学位—见道、修道、无学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四个字是我们进入佛境界、佛知见的次第。

修行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起坐云为,搬柴运水,开单展钵,行住坐卧,都不要忘记这件事。随时提起,随时提醒,随时觉悟,那就离道不远。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只有很少的时间才在回忆这件事,才在思维这件事,那就与道有距离。修行的目的就是缩短这个距离,就是要把日常生活中没有想起修道这件事的时间让它尽量减少。能够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打失功夫,修道自然容易相应。

打禅七就是让各位能够有一个集中的时间修行办道,放下一切妨碍集中修行的杂务,闭目收视,放下万缘;天天做这件事,功夫就容易成片,容易在集中的时间打好修行的基础。然后在平常就可以运用,就能够时时与道相应。

五个七快结束了,当然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不是人人都很理想,事事都很理想,处处都很理想呢?还是有差距,还是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还是有许多障缘。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得少为足,不能想到快要解七了,终于把这三十五天难关渡过了。这个难关不算什么,真正的难关还在后头,还在老病交加的时候,还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那个时候。那才是真正的难关。古人有一比,说那种痛苦就像活生生的乌龟脱掉龟壳一样,那是多么痛苦啊!如果说乌龟脱壳,我们没有见过的人难以想象,一个活生生的人要把皮扒掉,痛不痛苦?那种痛苦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人在生离死别之际,其痛苦有过于此。生死的难关才是真正的难关。平常在修行中遇到的些许困难算不了什么,只有大限到来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痛苦。怎么样来避免这个痛苦呢?就是要抓紧修行,要自己作得了主,在生死关头有把握。生死关头能否有把握,是每一个学佛的人经常要想到的一件事,经常不可忘怀的一件事。经常要痛念生死,发菩提心。“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百千万劫难遭遇——中国难生

在座的各位,今天非常有缘,如果人与人之间天地这么大...

有大企图心,也要做好眼前的事

在中国佛学院,常对学生讲起古人的一句话:志不立,天...

出世法是身后事,何不等晚年再修习

问:淫欲固是生死之根,不可不断。但出世之法,乃身后...

得意勿恣意奢侈,作福莫如惜福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前面是讲人,这里讲...

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都不能离开佛法

出家三十多年,感觉每天一转身就是一个白天,睡一个晚...

今世的生死只是一段短短的旅程

生死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命题,人类从产生以来就一...

圣人的血泪

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

志公禅师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

唐朝有一位得道高僧志公禅师,住在金陵,有一天他离开...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净慧法师寄语2012

今天是2012年的第二天,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祝与会的...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

工作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

问: 我有一个问题已经矛盾很久时间了,想问一下老和...

代众生受苦的精神

有人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布施了之后有这么多倒霉的事...

【佛教词典】琰魔卒

(鬼类)地狱呵责罪人之狱卒也。俱舍论十一曰:心常怀...

【佛教词典】识含宗

为东晋时期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吉藏于中论疏中谓此...

惟贤法师: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两千年来,以中印文化为主的东方文明,光耀世界,它是...

精彩的人生需要勇气和承受力

有个富二代的男孩儿,从上高中开始,就被父亲送到乡间...

往生时为何只见莲花不见佛

问: 往生时,为什么只看见莲花,不见阿弥陀佛来也要...

应该喊苦还是喊快乐呢

曾经看过一则禅学典故,说的是云照禅师每天都教导弟子...

什么样的考验才知道临终有把握

我们在刚开始念佛的时候,我们在一念的散乱心当中,要...

地藏菩萨誓愿宏深,常居幽冥界救拔地狱众生

原文: 地藏菩萨,誓愿宏深。虽则久已证穷法性,而复不...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在本经当中,结集经典的人先列出十六位代表性的大弟子...

苦从何来

有一次,有人问隆波田禅师,怎么解释苦。隆波田禅师拿...

改变你的思想,使令业果不成

我讲一个净土宗的公案,诸位体会一下,在念佛法要中讲...

星云大师:观自在的意义

人人都有观自在,何必他方远处求? 观自在是观世音菩...

上班族修行受用的方法

佛法修行有动有静,动静皆可以修行,上班、下班也能用...

呜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释迦牟尼佛(前565前486)发现了人生规律缘起性空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