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慧法师: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

净慧法师  2011/05/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慢慢地使烦恼少一点,智慧多一点,觉照多一点;也就是要练习怎么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如何管好自己,而不是去管他人。修行不选择地方,不论在家出家,是男是女,是年纪轻的还是年纪老的,都可以修,也都必须修。修行更不要等待,不要等到什么年龄,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到处都可以修。何处青山不道场?办公室是道场,家庭是道场,工厂是道场,坐在汽车上是道场,坐在飞机上也是道场,在马路上行走,还是道场。不用选择时间和地点,到处都可以修行。

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如果当下这一念不能照顾好,修行就无处落实。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当下的,生命不在过去,不在未来,生命就在我们当下这一瞬间。我们的这一期生命可以活到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但是,即使是活到一百岁,这一百岁,也是由许多的生命点所构成,这许多的生命点也还是由无数个当下所构成。所以,当下就是生命活动的每一瞬间,我们如果能够抓住生命活动的每一瞬间,让它清楚明白,清醒觉照,修行就有了落脚点。修行的一个诀窍,修行的一个根本法门,根本下手处,就是要安住当下。能够安住当下,觉照当下,让每一个当下都是清醒的、清楚的,我们的生命就开始觉悟了,我们的生命就开始从无边的烦恼中慢慢地解脱出来。

各位不妨在听我讲话的时候,就把你的思维、你的整个生命都集中在我的每一个语音上,不作第二念,慢慢地感受一下,看我们当下这一念清楚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糊涂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是最容易体会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种修行方法。生命就在这一瞬间,我们要全神贯注生命活动的每一个当下,清楚地觉知我在想什么,清楚地觉知我的生命此时此地活动的状况是怎么样的。

在用功的过程中,不要想昨天的事。昨天就是过去,过去并不在昨天,也不在前一个小时,过去就是当下这一念这个流程的前一片刻;未来不是明天,也不是后一念,它是生命流程这一点的下一个点,这一刹那的下一个刹那。我们能够把生命的活动观察到如此微细的时候,安住当下,才真正能够成为我们修行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

所谓安住当下,就是要让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在此时此地。《金刚经》上面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过去的这一念心,像做梦一样,烟消云散;未来的这一念心,它还没有来到,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现在的这一念心,就像水中的泡沫一样,当生即灭。三心都不可捉摸,但是,我们就要在这个不可捉摸、心无所著的这个状态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安住当下,一念不生,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用功夫的境界。

在《坛经》的第一品当中,六祖大师讲到他从黄梅得到衣钵以后,沿着赣粤从北到南的一条通道,一步一步地走回广东去。当时,五祖座下的人得知五祖的衣钵,被岭南一个砍柴的人得去了,很多人的心中都忿忿不平。其中,有一位惠明上座,未出家以前是一个四品的将军,人长得五大三粗的,非常有力气。他听到这个消息,就伙同大家一起上路,要追赶惠能,夺回衣钵。究竟当时有多少人去追赶惠能?应该不只一个、两个、十个八个,因为当时五祖座下聚集千人,想要夺回衣钵的,至少也有一百人或者几十人。这些人同时上路,因为惠明上座身体健壮,又有武功,最先到达广东与江西交界的大庾岭头。当六祖惠能看到惠明上座已经追赶到身边,便坦然地将衣钵置于岭上的一块石头上,自己就在旁边结跏而坐。惠明上座见到衣钵,便喜出望外,马上就要将其拿走。可他万万没有想到,重量应该不会超过五斤的衣钵,在那个时候却是如同大地一样的沉重。惠明上座提掇不动,就在这样的一个现实面前,他的内心当下觉悟了,明白了佛祖的衣钵并非是任何人可以随便得到的,便立刻放下了想要抢夺衣钵的念头,并向惠能顶礼悔过。然后说,我非为衣钵而来,我乃为法而来。此时,六祖惠能大师就向惠明上座说,你既为法而来,此刻就要摒息诸缘,一念不生。并进一步地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听到六祖的开示,当下顿悟。他悟出了什么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生命的本源是什么?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思维不是在想善的,就是在想恶的,不是在想菩萨,就是在想罗汉,或者就是在想地狱、饿鬼、畜生,我们的思想一时一刻都没有停止过。这所有的想法都是妄想分别,都不是安住在当下,只有让我们的心回到当下,回到生命的原点,这个时候,你才能桶底脱落,才知道原来就是如此。

所以说,修行最根本的法门,就是要安住当下。安住在当下,实际上就是一念不生,因为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把一切的思虑、妄想、分别、执著,全然放下,连放下的这一念心也放下了,你说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捆住我们呢?还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欢喜或者不欢喜呢?欢喜不对,不欢喜也不对,因为一切事物的真相既不是欢喜的相,也不是不欢喜的相,既不是清净的相,也不是不清净的相。所谓实相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非相者,非善相,非恶相,非喜相,非怒相,不是干净的,也不是邋遢的,不是人,也不是魔,把一切的分别都排除了,这个时候所见到的就是如如不动。“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者,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我们在禅堂里用功夫,就是要把所有的相扫除干净,这个过程就是我在禅堂门口写的那副对联,首先是要“专注一心不乱”,专注到一心不乱了,那就是彻底地、全然地安住当下了,然后才可以有高度地觉照,“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者,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就是由色、受、想、行、识五个要素组成。这五个要素没有一个要素能够独立存在,它们互相依存,一旦分离了,生命也就结束了。不但五蕴分离的时候我们的生命结束了,即使是五蕴相聚,它也是其性本空的。只有把我们这个生命彻底地看破了,也就是看空了,方可彻底放下。放下了,就可以得到自在,那就是“度一切苦厄”了。所以,我们要学习“照见五蕴皆空”,能空就能放下,能空就能安住当下,能空就能断烦恼、开智慧。不过,真正在用功的过程中,不要有断烦恼的心,也不要有开智慧的心,一切无所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只要功夫到了,一切都不求而自得。

希望我们在这七天当中,好好地把握这四个字:安住当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比比谁更有「道」

井陉县信外道门的很多,我讲经的时候,他们的大老师,...

【推荐】因地发心的不同,便感召了不同的果报

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这个是讲到我...

守护六根

今天讲守护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守护就是不叫...

行住坐卧都不影响修行

我们修行,行住坐卧都不影响你修行,吃饭不影响你修行...

念经念佛与念咒,多少有些不同

南谟薄伽伐帝,鞞杀社窭噜,薜琉璃,钵喇婆,喝啰阇也...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是心不清净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就像一块脏兮...

动一个念头,也如发射一份电波出去

一念之力 我们的心念,决定言语看不惯某人时,就会常发...

不抱怨也是一种修行

我们学习佛法,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就要从不抱怨...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不要在修行路上徘徊,徘徊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

昨天我讲到《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的一首偈语:一切业...

佛法的大意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 增进道德是佛教的戒学。戒就是...

佛教的生命观

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入禅之门第一讲:什么是禅

今天讲第一个题目:禅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禅。这是个...

【佛教词典】成就

【成就】 p0665   如三种成就中说。   二解 无性...

【佛教词典】悭

悭者,耽着利养,于资生具贪之一分心吝为体。不舍所依...

突然意外死亡能往生到佛国吗

在《大智度论》讲一个故事,龙树菩萨说有一个车夫,这...

佛教放焰口的由来

饿鬼又称焰口、面燃等,属于三恶道众生之一, 其体枯瘦...

有时解释,反而会增添烦恼

生命只有一次,何必忙着为自己解释语言虽十分通俗,但...

圣严法师:身残心不残

身体障碍有不同的等级、类别,造成障碍的原因也各有不...

以身作则,反求诸己

人活在充满罪恶的世间,自身又有私欲偏情、妒忌占有等...

菩萨戒的根本精神

我要告诉诸位,蕅益大师在讲菩萨戒时,他讲一句很重要...

善良的心不因被欺骗而改变

常常听到有人埋怨好人难做,也有不少人一味放大好人没...

提不起就放下

经过几天禅修,大家应感到自然安定,不会太浮躁。一般...

老比丘证四果

佛法宽广,济度无涯;至心求道,无不获果,乃至戏笑,...

凡夫自作多情,把它弄假成真

从我们一念心性来看人生,人生没有开始,就是无生。为...

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

圣严法师《找到生命的价值》

经常有人向我诉苦,说他们自己这一生好象是白活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