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无益的苦行与少欲知足

济群法师  2013/09/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无益的苦行与少欲知足

印度早期的沙门多以乞食为生并崇尚苦行。他们认为欲望是令人不得解脱的根源,惟有以苦行进行对治,才能斩断欲望之根。他们选择的苦行多半是折磨色身——或在烈日下曝晒,或在河水中浸泡,或像牛和狗那样生活,等等,以为这样就能将欲望驱出体外。佛陀出家后,也曾经历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最后身体羸弱,形同枯木。但他发现,这种修道方式并不究竟,并不能将人导向解脱。所以放弃了那些无益苦行,接受牧女供养的乳糜,待身体恢复后,在菩提树下入定七日,终成正觉。

那么,佛教是否就不提倡苦行了呢?其实不然。佛陀所反对的,只是想当然的、没有意义的自苦其身。与此同时,始终提倡简朴而少欲知足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样才有助于解脱。僧团成立之初,佛陀命弟子按四依生活,即常乞食、树下坐、粪扫衣、腐烂药,又称头陀行。但这种清苦生活毕竟不是多数人有毅力坚持的,所以又制定三衣,允许出家人接受施主供养的衣服。其后再开许百一物,同意弟子们拥有一些生活用品,但每种只能有一样。也就是说,任何物品都是拿来使用而不是积蓄的,以此避免对物质的贪著。

此外,佛陀还规定出家后不要定居一处。佛世时,僧人除三个月安居外,其他时间都在云游四方,居无定所。弘一法师对这点就实践得很好,先后住过很多地方。为什么要经常更换住处呢?也是因为长期居留某地后,很容易对住处产生贪著,并且会因定居发展出很多人际关系。这种贪著和人际关系,又会引发种种凡夫心。

或许有人觉得,这些规定和我们隔着遥远的时空,未必适合此时、此地的僧团。但我们要知道,毗尼虽然是因缘所显,有它特定的地域特征和时代背景,但所有规范都是佛陀根据人性的弱点而设定。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些戒规去理解佛陀的苦心,理解条文背后的精神。凡夫不能解脱的主要原因,就是贪著。而贪著和拥有相关,拥有得越多,由此建立的贪著也就越多。而每一种贪著,都会成为障碍解脱的阻力,成为捆绑我们的绳索。

佛世时,僧团也会接受居士供养的田地、精舍等财物,作为团体可以很富有,但具体到每个出家人,依然是简朴而清贫的。戒律中,对很多生活细节都有明确规定,如三衣和百一物等。除此以外的多余衣物,就属于长物,可于规定时限(七日、十日、一月)保存,之后便应舍给他人,否则就犯舍堕。

因为出家人是以追求解脱为目标,以传播真理为使命。如果也去贪著物欲、经营生活,显然是一种堕落——是从追求真理堕落到追求现实,从追求解脱堕落到追求轮回。我们要记住,每种拥有都可能成为贪著,成为潜在的解脱障碍。有个公案说,金碧峰禅师修行功夫很深,但因为特别在乎自己的钵,在定中仍放心不下,险些被小鬼抓到。他察觉后,立刻将钵摔得粉碎,从此了却牵挂,无迹可寻。律典中,也有很多类似记载,有些比丘因为担心死后衣服被人拿走,结果投胎变成蛇虫鬼魅来守护生前所用物品,何其颠倒,何其可怜。

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拥有越多,就需要在生活上耗费越多时间,相应的,用于修行的时间也就随之减少。为了让弟子们排除干扰,一心修道,佛陀特别针对出家人的衣、食、住及人际关系,建立了一套和解脱相应的制度,那就是戒律。所以,戒律并不是常人所以为的束缚,恰恰相反,它是代表了一种清净庄严的生活方式,是对修行者全方位的保护。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度众生苦,一切要从利他的角度出发

我们的一切遭遇都是自己过去业报所感,要追求幸福,不...

嫌弃是损福报最快的方式

如果你去仔细观察,很会嫌弃和抱怨的,都没有多少福报...

走出心中的妄想,才能去受用弥陀的光明

过去有一位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他跟一个女孩谈恋爱,谈...

为什么净土法门要不断地讲世间的苦

苦以折伏,乐以摄受。折则激其顽迷,而令起厌离。摄则...

从厌离心启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我们天天谈,那怎么下手去发呢?善导大师给我...

握得越紧,伤害越大

有一个年轻人,事业和家庭都遇到了麻烦,嫉妒、浮躁、...

贫穷困苦种种逼迫,你该怎么办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

知足的人是最快乐的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推荐】六道轮回中鬼道的种类

生活在我们人类周围的还有鬼道众生,佛教里说的鬼与中...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问: 解脱痛苦必须从心开始,那是被动适应环境变化吗...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

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

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

问: 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 济群法师答: 什么...

【佛教词典】拄杖

(物名)拄身之杖也。毗奈耶杂事六曰:佛在王舍城鹫峰...

【佛教词典】袈裟五德

悲华经中说,释迦佛以前在宝藏佛之前,誓己成佛时袈裟...

律航法师:三皈五戒的问答

三皈依的问答 问: 什么叫做三皈依? 答: 皈是归向,...

放弃自杀的念头

有一个很失意的人,爬上了一棵樱桃树,准备从树上跳下...

在昏沉妄想里做活计

初发心用功,怕妄想;工夫用久,怕昏沉。这是什么道理...

你有佛缘吗

一、心中有佛是佛缘 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

灵祐禅师开山记

灵祐禅师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开悟后,在寺院里担任典座...

梦参老和尚《佛七开示》

第一日 上:念佛的障碍 念佛的障碍 我们念佛,要先把...

多为别人想时,业障就消除了

修道要反过来。世间人认为,我一直为自己努力,我就可...

德森法师往生记

德森。自号苦恼比丘,江西兴国县人。年幼时读儒家的书...

念佛是愚人所为吗

【原文】 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

怎样做个受人尊敬的善人

我们都希望自己作一个受人尊敬的善人。作一个善人,要...

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性,但人们对于福的认识和态度,却...

贤哲比丘具足九法

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天世尊对比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