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有四种

圆瑛法师  2013/04/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念佛有四种

念佛有四种。一实相念佛。依实相理。念法身佛。法身清净。犹若虚空。遍一切处。实无有相可得。本无能念之心相。亦无所念之佛相。能所双亡。心佛不二。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若念实相佛。则无念而念。念即无念。一心不乱。湛然常住。是为理念。

云栖云、‘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古德云、‘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此皆明理念工夫者也。

二观想念佛。即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因韦提希夫人。生忤逆子。名阿阇世。随顺提婆达多恶友之教。夺父王位。囚闭其父。频婆娑罗王。于七重暗室之内。制止群臣。不得往见。欲令饿毙。夫人送酥蜜麸及葡萄浆。与王饮食。遂得不死。至三七日。阿阇世王问守者。老王犹存否。答曰尚在。即问何人送食。而得不死。守者白言。惟有夫人入宫。及沙门目连富楼那二人。常飞空而来。为王说法。故无法禁止。阿阇世王。闻言大怒。于是提剑欲杀其母。大臣月光及耆婆。谏之不听。遂拂袖而去。于是世王惊惧不敢杀母。乃将母闭于幽暗宫中。不令得出。韦提希悲泣雨泪。遥向耆阇崛山。顶礼释迦世尊。佛即现身。令其得见。

夫人恳切悲哀。礼佛发愿。来生不愿生此浊恶世界。愿生清净佛国。我佛即以神力。普现十方清净佛国。令其拣择。愿生何国。夫人乃拣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愿生彼国。佛即为说十六妙观。依法界心。观法界境。以为求生之要。然观法幽微。修颇不易。先观落日者。所以标想西方。而令向彼佛也。次观水。三观地。四观树。五观池。六总观。七华座。八像观。九佛身。十观音。十一势至。十二普观。十三杂观。十四十五十六。观上中下三辈。九品往生。令其舍劣而取胜也。观行成就。即得往生彼国。

三观像念佛。即静坐观佛形像。先观弥陀眉间白毫相光。毫相观成。渐次观佛面部。以及全身。观像功成。即能随身所向。皆得见佛。相好庄严。

四持名念佛。即佛说阿弥陀经。所示执持名号之法。不假参究。不必观想。不劳观像。但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或加南无(译皈依)二字。更可表示皈敬之意。念佛之法。贵在一心。口念心念。心口如一。若口念心不念。难成功效。心念口不念。此则无妨。还要念念相续。勿令间断。果然精进不懈。则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莲蕊日益增大。莲花日见光荣。这个莲蕊虽是无情之物。而有感应冥符之妙。此方众生发心念佛之时。西方莲蕊当即标名。勤惰才分。荣枯立见。还有胜劣分明之妙。功行浅深。品分高下。无量往生。不相错谬。命终往生。即生此华。此华乃脱凡壳之灵宫。安慧命之神宅。古云、‘他年净土莲开日。忆得娑婆念佛时。’

念佛之法。易则甚易。几岁孩童。一教便会。并没有甚么奥妙。难则诚难。八十老僧。尚念不好。未得一心不乱。工夫总未成功。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殊多不信。以为修行。必须有秘奥玄妙之法。修之方能获益。是以近来多有向修净土僧俗。舍念佛而修密宗者。殊不知净密同功。净土则清净三业。密宗则三密相应。实乃异途同归。何必舍此取彼。余生平本无门户之见。初学禅宗。后则兼修净土。深知禅净同功。先学天台。后学贤首。乃知台贤一致。始学性宗。继学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对密教。亦极信仰。固知显教是佛所说。密教亦佛所说。我佛观众生之机。应得显益者。为说显教。应得密益者。为说密教。显密虽殊。同为对机应病之法药。故对显密。同一信仰。

余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讲经时。闻有密宗传法法师。每每劝人修习密宗。不必茹素。以持戒为小乘之行。大乘离相。有何持犯。况佛在世。亦许比丘食五净肉。又云食众生之肉。即是度彼众生。但未悉斯言出何经论。我只知菩萨具同体大悲。观一切旁生。皆有知觉。与我悉皆同体。本具佛性。不忍杀彼。将其身肉。供我口腹。若云食其肉即为度他。则对众生。应当平等而度脱之。

何以独对猪羊鸡鸭。鱼虾之类。日日食之度之。而对蜈蚣蚰蜒。腹蝎粪虫之类。为何竟不食不度耶。又对自己眷属。何亦不食其肉而不度耶。此种妄言惑众。分明贪求肉食。不能持戒。反美其名曰。食他即是度他。自作教他。疑误众生。定招恶报。甚有多年茹素。念佛之人。被其所惑。而至开荤。密功未成。净戒先破。诚为可惜。岂不痛哉。此为余所不赞同也。

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又云、‘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佛言如是。谨当遵从。切勿被邪说所误。以食肉为无碍之道。岂不闻古诗云、‘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又诗云、‘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修行之人。不能劝人戒杀放生。反自食肉。令人杀生。悲心何在。

凡有志修行者。宜辨邪正。明是非。重因果。识去取。余平日总是劝人茹素念佛以修身。莫欠众生来世债。或有说天生万物以养人。一切禽兽。原是天生把(可作‘被’解)人吃的。此是邪解。最能误人。令人造罪。要知天生万物。指米麦豆蔬等类。可以养人。并非指畜类。一切畜生。贪生怕死之心。与人类无异。若以强欺弱。杀食其肉。必结深冤。必欠命债。一定要报仇的。世间杀劫。皆是杀生食肉所造成的。古云、‘世间欲免刀兵劫。除非众生不杀生。’若人欲学密宗可也。而学吃荤则不可。未曾念佛。而学密宗亦可。既经念佛。而竟改途易辙。此皆信不深。愿不切。良可叹也。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轻。乃是最简单。最圆妙。之无上法门。可谓大陀罗尼(译大总持)门。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释迦说法四十九年。不出经律论三藏。三藏所诠。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经为定学藏。律为戒学藏。论为慧学藏。一句弥陀名号。一心称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学。其圆妙为何如耶。

念佛何以能具戒学。楞严经云。‘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而念佛正是摄心之法。佛知众生。第六意识妄想心。念念攀缘。六尘境界。多诸散乱。如妄心攀色尘之缘。而起贪嗔痴之惑。造杀盗淫等业。毁诸戒律。攀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缘。亦复如是。

佛教众生。称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缘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尘之缘。即专念阿弥陀佛。净念相继。自不随色尘所转。摄归念佛之正念矣。攀声尘等缘。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恶。妄心如马。六尘如六条马路。佛号如马缰。念佛者。如御马之人。其马欲向各马路奔驰时。其缰在手。即把勒回。既不攀缘。妄念自无。不至犯戒。即是以念佛摄心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与佛相应。诸念当然不起。意业便得清净。则众戒自然具足。身口二戒。亦由意业所起。身业作杀盗淫。乃是意业所驱使。意业不想杀盗淫。身业自不至犯戒。口业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亦是意言所发现。意业不想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口业亦不至犯戒。故念佛称为净业法门。一念佛名。能净三业。此岂不是念佛。具足戒学之明证也。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不乱即是定。此乃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一心者。专一其心。纯一无杂。不乱者。湛然寂静。而不动乱。既得一心。自然不乱。果能不乱。才是一心。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其定力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众生之心。多随境转。从朝至暮。从年竟岁。从生至死。都是对境生心。念念分别。起灭不停。纷乱无绪。例如眼根见色。无论是好是丑。则被色动。耳根闻声。无论是赞是谤。则被声动。鼻根嗅气。无论是香是臭。则被气动。舌根尝味。无论是美是恶。则被味动。身根对触。无论是违是顺。则被触动。意根缘法。无论合意不合意。则被法动。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为境动。如果专念于佛。心不攀外境之缘。净念相继。则六根都摄如如不动。即入三摩地(译正定)矣。

或问念佛。如何可以不为境动。答曰、念佛之时。其心归一。心念于佛。佛不离心。六根虽是对境。而不攀缘。自然不为境动。所谓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裳。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门。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恋慕于佛。一心专注不散。则虽六门洞开。门外所有种种境界。浑然不见、不闻、不知、不觉。念佛亦复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分别不生。如古德云。‘铁牛那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自然不被境动矣。

又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语。译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得正定。如成具光明定意经云。‘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而一其心。’念佛能得一心。此岂不是念佛。具足定学之明证耶。

念佛何以能具慧学。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具有佛慧。昔日世尊。于菩提树下。腊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世尊亲见此理。欲令众生。证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离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众生虽具佛慧。奈为无始一念无明所误。从迷积迷。以历尘劫。无量妄想烦恼。障蔽自心。以致本有佛慧。不得现前。喻如净镜。本具光明。而为尘垢所障。净光隐没。众生之心如净镜。本具佛慧。如镜中本有光明。粗细妄想烦恼。如所有尘垢。镜上尘垢。须假擦磨之功。而得清净。心中妄想烦恼。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断除。

佛之教人称念佛名。即授以擦磨心镜。断除妄想烦恼之法。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念兹在兹。无有间断。则妄想自离。而佛慧自发。此即念佛。能发慧学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阿难所闻说法。犹住量数。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切分别。皆悉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此岂非念佛具足慧学之明证耶。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圆瑛法师文章列表

「念」字,万万不可加口

原文: 佛念字,万万不可加口。许多人皆作唸,则失义之...

念佛时要全佛是心,全心是佛

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

智谕法师:念佛贵在调心

念佛贵在调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大家要...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念佛的心态与音声

音声乃心性的外显,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为妙音,从...

东林佛号的意义

东林佛号要唱得深沉缓慢,它是可以对治这个时代的浮躁...

专一念佛之章程

手书备悉。丧中如此办法,不但于亡人有益,实令阖家均...

听自己的念佛声,还要同时返闻自性吗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忘念,则无一切境...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这世间就再没有...

修学地藏经跟地藏法门的原因

为何要修地藏法门? 首先,就是许多大师都提倡大家要修...

以身作则,反求诸己

人活在充满罪恶的世间,自身又有私欲偏情、妒忌占有等...

【佛教词典】利乐

指利益与安乐。按利与乐为一体之异名,或谓后世之益为...

【佛教词典】弥勒三部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佛说弥勒下生经、佛说弥...

佛开示外道与邪师的辨别法

《佛说金刚心总持论》: 文殊菩萨问佛:云何是外道六师...

文珠法师《理性感性与觉性》

今天的讲题,是理性、感性、与觉性,可分三点来说明:...

不是它障碍你,是你自己障碍自己

们知道一个人生的真理,就是生命当中但除迷情,不除其...

运动员学佛吃素体力跟不上怎么办

问: 请问法师,运动员学佛吃素体力跟不上怎么办? 大...

心正直,外面世界就没有委曲

这个宇宙、这个世界跟我是一体,这个心和外面的境界是...

我们看人生,要把今生当一个过客

我们讲到一种智慧的观照。生命本身没有错误,生命的本...

出水莲花自清净——记著名高僧惟贤长老

山城重庆,由于经常雾气氤氲而素有雾都之美誉。长江、...

星云大师《人事与工作上的忏悔》

人与人相处,日久难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时在有意无意...

佛陀是如何来统理大众的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

学《法华经》继承了什么家业

诸位,你说我学《法华经》,我继承什么家业? 你继承两...

你不贪了,苦就没有了

一切众生在怖畏当中、衰恼当中、忧患无明的暗蔽当中,...

九华山举行99米地藏圣像落成开光庆典法会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安徽九华山高99米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