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行必须破法执障

2013/09/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必须破法执障

有一些修行者被障碍在法执上,以至生生世世不能解脱。法执的表现一般都是执着乃至停留在对经论的研究上,整天钻在经论里不停地研究佛法,甚至研究到钻牛角尖的地步,反而使自己脑子不停地在想问题。甚至执着在经论的字面上,执着在“名字相”上,生出许多自相矛盾的怪问题。越研究思想越复杂,反而越不清静。

真正的开悟者,没有一个是研究经论才开悟的。经论都是开悟后的圣人写的,它只能指导你走哪条路,如何走才是捷径。但是,研究经论不能代替走路,路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走,修行必须自己去修,才能在修行过程中亲身证道。

有些修行者总是抱着圣人的经论不放,总以为只要把圣人的经论研究透彻,自己也就开悟了。其实,凡人读懂的仅是文字字面的意思,如此研究下去,永远也不能开悟。有些长期研究佛法的人,讲起法来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习气一点也没改,只是增长了浮躁和傲慢的习气。这种人还不懂得什么是修行,他研究佛法不是用来修行的,而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增长虚名的。

研究用的是识,而开悟用的是智,而且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开悟是在清静入定的前提下真智慧的自然流露。首先要把自己的头脑思想放空,进入真正的禅定状态。从古至今,千门万法都是修一个“定”字,定能生慧。相反,头脑使用的越多,分别也越多,越制造出更多的障碍,把自我本性给层层封闭起来,把自己从宇宙的本源中拉出来,背道而驰。因此,使用头脑修行是违背道的,不空掉自己的头脑是无法进入修行档次的。

因此,经论里的道理懂了之后就应该放下,“解”之后应扎扎实实进入“行”的阶段。如同“愚公移山”,只停留在讨论和研究上,就是不动锹去挖,永远也少不了一点土。只有“行”才能在行中得到真正的“解”,只有“行”才能说明你是真信。“解”、“行”合一才能在“证”的过程中靠近本性,达到真正的解——开悟。如果一直停留在研究中,永远也不可能开悟,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位佛学研究家。仍属于“识”的范畴,而与真实智慧相比仍属本末关系。

在修行者中还存在另一种法执。见到一些“名望高”或所谓“神通大”的人,则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地去接近他们,总想求他们给个什么大法,几个月就可修成佛。最好是求他们的金口玉言说上一句话,自己就可不修而成,或者在将来有大灾难时能保住全家平安。这种现象从表相上看类似法执,其实是一种更大的贪心。这种人不想脚踏实地的修行,更不愿付出,是一种投机赌一把的机会主义心理。这种人不仅给自己设置了更大的障碍,反而易走火入魔,进入邪道,十分危险。

其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不仅是半途而废,而且贪心又造下了饿鬼道之因。还有不少修行者只看表象是出家人,是有名气的修行人,就盲目地跪拜求法,要求给点开示,不知“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往往被一些邪师领入歧途。

在宇宙中,得与失是平衡的,欲得先失,不失不得,得与失的总量是相等的。抱有投机思想和贪法之心修行的人,只能背道而弛,修入饿鬼道。一个连不失不得原理尚未理解的人,对于宇宙本性的“无失亦无得”则更难契入。

法执还会表现在修行的各个阶段,在六道中必须先修得人天标准,以修善为主。但是,要想修出六道,又必须放下善恶之分别,此时,如果仍放不下善恶之分别,则形成法执障碍,不可能脱离六道。大多数人正是因修善而又执着善,才障碍着自己生生世世未出六道。因为六道正是三善道和三恶道组合而成,你心里只要还有善恶之分别,你就难出六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慧律法师《熏染佛心》

念佛人身心性命完全归付于弥陀。 也就是说,人是非常...

如何度过修行懈怠期

问: 我修行精进一段时间后,就会退步,功课也不想做...

星云大师《夫妻之间怎样相处》

感情的交流,以公理正义为原则;语言的沟通,以体谅包...

念经念佛与念咒,多少有些不同

南谟薄伽伐帝,鞞杀社窭噜,薜琉璃,钵喇婆,喝啰阇也...

这样修行二十一天,地藏菩萨现无边身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满于...

四个次第引导你离苦得乐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是安乐的,但是如何能够安乐而...

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质

古人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今社会,虽不说物欲横...

得到临终正念的三个重点

大乘佛教,有很多很多的法门可以来修学,古德把整个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生活跟修行不能分开

大家学佛,不可以将生活跟修行分两部分,其实不是的。...

略述禅者悟后是何光景

悟前与悟后,从事相看并无甚区别。人人鼻直眼横,个个...

印光大师:诚与敬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

平静乐观的处理困难与挫折

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当...

【佛教词典】眼识界

【眼识界】 p0998 法蕴足论九卷十七页云:云何眼识界?...

【佛教词典】虚妄轮

众生以虚妄之业障而轮回不已,恰如车轮之辗转不止,故...

一个人会破戒,前兆就是放逸

十五、放逸者。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为性;障...

大安法师:经常做恶梦怎么办

问: 请问法师,弟子经常做恶梦、怪梦,不知该怎么办...

世间的一切成就都是无常的

我一生看过许许多多纷纷扰扰的事情。这么多年轻人死了...

轻视傲慢出家师父就是招罪损福,不可不慎

我们不要轻慢出家师父,人家过去栽培多少善根福德才能...

赞美是暗室中的一只蜡烛

一、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技巧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

【推荐】从小养成的行为举止会影响未来的命运

从小养成得体的行为举止,对一个人而言至关重要,因为...

弘一大师《经典法语集》

1.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2.有才而性缓...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我佛慈悲大愿王。劝人念佛往西方。娑婆界内轮回苦。极...

念《药师经》专门对治九种横死

我们刚才讲到一个横死,不该死死了、意外发生的,这里...

金刚经的功德利益作用与十大威力

一、金刚经中佛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导我们对一切...

妙莲法师:想当法师先念佛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

四季中的饮食养生

如果我们懂得正确地吃,能够保持身体健康,人与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