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弘一大师《经典法语集》

2016/03/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弘一大师《经典法语集》

1.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2.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4.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5.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6.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7.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8.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9.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10.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11.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12.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13.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14.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15.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16.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17.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18.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19.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20.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21.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22.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23.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24.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25.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26.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27.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28.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29.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30.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1.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32.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33.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34.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35.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36.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37.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37.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39.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40.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41.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42.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43.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4.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45.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46.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47.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48.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49.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50.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52.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53.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即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

54.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55.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56.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57.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58.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59.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60.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

61.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62.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63.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64.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65.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66.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67.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满最初宏誓愿。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彼我同归无上觉。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略约。

68.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咸,妙应无穷。大圆镜智照不疲,岂似权乘作意通。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特蕾莎修女的感人箴言

01、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证严法师:在生命的白纸上

△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 有...

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之人和篇》

节省可以医贫,满足可以医贪 恬淡可以医躁,宽厚可以...

妙湛老和尚慈心法语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不弘法不到俗家去。 3、为人要...

虚云老和尚法语

○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

【推荐】莲池大师:竹窗二笔

般若咒 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忏云法师《修行法语·净土篇》

○劝修净土 余少闻轮回往返之说,辄自悲流浪五浊,怅...

行策大师《净土警语》

劝发真信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自远祖崛起庐山。肇兴莲...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人生就是要有个好心情

人生的话就是要有个好心情。你有个好的心情,一切负面...

素食成就世界最健康的民族

世界上有各种奇特的民族,有许多令人惊奇的特征,比如...

如果认为未来比较重要,那你应该学吃亏

我记得忏公师父在私底下对我们弘法的法师开示,他经常...

一切资具受用都是临时的,不是究竟皈依之处

这个也是一个指导性的东西。比方说嫁女,不必要都去鼓...

【佛教词典】泥人

即泥犁之人,指堕入地狱之人。释门正统卷四(卍续一三...

【佛教词典】舍无量定

【舍无量定】 p0974 法蕴足论六巻八页云:复有一类、舍...

猕猴喻

过去有个好赌之人养了一只猕猴,主人赢钱的时候,回家...

佛陀是随时存在的,要掌握感应道交的方法

我们再看,《法华经》对果地的功德,佛陀讲到什么是佛...

把聪明转变成智慧

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

寺院每次过堂,为何要给众生出食

在寺院过堂的居士都会看到,吃饭前大众要唱《供养偈》...

真出家的实在难,能成大器的更不易

我们跟佛学,现在都是出了家。但出家有四种:一、身出...

学佛先克己慎独

慎独出于《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

莫让「担心」成为「诅咒」

一位做电视企划与采访的年轻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颠...

通过什么表现才知自己在修行上走对路了

问: 师父,通过什么表现能知道自己在修行上走对路了...

日光菩萨的圣号由来

农历十一月十九是日光菩萨的圣诞。 日光菩萨的名号,是...

黄豆的十种保健功效

黄豆享有豆中之王的美称,每天吃点黄豆、豆制品或喝杯...

【推荐】明明有很多快乐,为什么佛说众生皆苦

往昔有五位国王,国界相近,常互相往来,不会相互攻打...

在物欲之流中冷静一下

关于金钱,周国平的一种观念值得赞赏:小康胜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