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忏云法师《修行法语·净土篇》

忏云法师  2010/07/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劝修净土

余少闻轮回往返之说,辄自悲流浪五浊,怅怅然靡所依也。夫百年须臾耳,身家妻子之谋日固,悲欢得失荣辱之数日生,而死已随其后矣。昔人谓念佛一门于居士尤为吃紧,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烦恼之海,一息不来而铁床铜柱随之,非仰仗佛力,何以敌此。(彭际清)

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省庵大师)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乃刮翳眼之金鈚,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书于屋壁,铭之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幽溪大师)

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也,于此二者宜加审察。(省庵大师)

○念佛方法

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观经》)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以上《楞严经》)

念佛心即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更不问念佛是谁,谁是佛。)

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金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欲得心一:

第一要为生死心切。

第二要恳切至诚。

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印祖)

三福:(求生极乐者应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三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八要:(彻悟大师)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反闻自性。(观音 法门)

都摄六根。(势至工夫)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须将死字贴在额头上。若将作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念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印光大师)

念佛要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印光大师)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是念佛最妙要诀。

眼观佛像,心念佛号,口诵佛名,声从舌流,耳还注听,摄归自心。

又舌尝法味、鼻嗅檀香、身感轻安、意耽禅悦、心怀法喜。

须知佛法真利益必由不著无住而得,欲不著无住,非竭诚尽敬不可。竭诚尽敬,乃修习佛法成始成终之要道也。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方知。(印光大师)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观真)寂想(止妄)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观而止),想寂则气虚神朗(止而观)。(慧远大师)

省常大师,念佛一声,口出光明。

行住坐卧,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才遇病缘,便念无常,一心待死,求生西方。(省常大师)

若一心念佛,才能得一心。要相得一心,还得一心念。(慈舟大师)

妄想多,昏沉重,宜大声念佛。

念佛方法六种:

一、勇猛念:太文弱来不得,如孝子报父母深仇,纵高崖深涧,磷途虎窟,必往不怯故。

二、悲伤念:太洒落来不得,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儿故。

三、感愤念:太和平来不得,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

四、恋慕念:太淡泊来不得,如己所深爱物,魂梦缱绻,惟恐或失故。

五、踊跃欢喜念:如寒得衣,如饥得食,乐事现前故。

六、悔恨激切念:如死里逃生,恶缘逼迫故。

总之心口相一,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念佛分事念、理念二法。

事念:深信念佛法门可以了生脱死、遂恳切发愿求生极乐。至诚恭敬,执待名号,如子忆母,忆念弥陀,都摄六根,念念相续,久久纯熟,打成一片。

理念:了达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全佛即心,全心即佛,心佛不二,一心持念。念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念无间,证得一心不乱。

事有情理之切,执事废理,犹不虚入品之妙。

理无独立之能,执理废事,便不免落空之诮。

○融会三观

竖论三观:

一、看开世界,万缘放下。(空观)

二、一念佛号,历历分明。(假观)

三、知能念心体空空寂寂,而念者宛然,即空不空。即空即假。所念佛号历历分明,如空谷响声,即假非假,即假即空。双遮双照,境观双亡。(中观)

念佛时,不作三观,但在末念前知之,体会之而已。

横论三观:

能念属乎三观,所念属乎三谛。(一心三观,一境三谛,谛观不二。)

三观:

空——念佛时,了能念心,非内非外无形无状。

假——虽非内外形状,而能念之心,历历分明。

中——而此能念非离假而有空,亦非离空而有假,双遮双照。

三谛:

真——所称佛名及以音声,如谷中响,如水中月,了不可得。

俗——虽不可得,而佛号音声宛然在口,显然在耳。

中——而此所念,亦非了离真而有俗,亦非离俗而有真,俱存俱亡。

五方便念佛门:前二为事修,后三为理观。

一、凝心禅:往心一境,名曰凝心。(宗趣)

二、制心禅:前虽凝心,倘有驰散,制之令还。(工夫)

三、体真禅:前属事修,今体本空。(空观)

四、方便禅:前滞空寂,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相洞明。(假观)

五、息二边禅:体真及方便,各据空有,不离二边。今谛观静(空)动(有)本无相貌,名言路断,思想亦绝。(中观)

○预防诸障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相。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印光大师)

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乃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著悲魔。凡有适意时,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著欢喜魔。(印光大师)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中作怪,久之渐渐消灭,意地自然清净平定。(印光大师)

用工夫若有任何境界,不怖不喜,不可炫耀,不可执著,不要管他,仍须在工夫上一直用去。

不作圣心,是善境界,若起圣解,即著群帮。(经)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谚)

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若不如是,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须卑以自牧,韬光潜耀。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若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无涵蓄,其人非坎坷终身,必少年夭折。(以上印光大师)

汝信心虽好,不知一法普摄一切法之至理,及不知要紧之时,愈约愈妙。儒教亦云: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汝若知此义,当以光言为至论。(印祖)

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憨山大师)

欲欲我知汝,汝以思想生;我今不思汝,汝即不得生。(迦叶佛)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打坐之时,宜念四字佛号。(印光大师)

死心念佛,七日无有不得一心不乱者,不肯死心不能济事。(慈舟大师)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掏珠,唯凭心记。(印光大师)

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

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生活安逸发不起厌离心,念佛不恳切,该怎么办

问: 弟子按照印光大师说的耳听心念的方法来念佛,但是...

临终是否要在佛号上才能往生

大家可以看看四十八愿的其中三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

如果你想拼往生,就要把你的后路切断

人道难生,佛乘难遇。失此不求度脱,千生万劫何期? 暇...

一函遍复讲记

这篇普遍答复信众的信函,语言虽然拙朴,意义都是依据...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与「带业往生」矛盾吗

问: 《楞严经》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又听师父说...

念阿弥陀佛的宗旨是什么

念阿弥陀佛的宗旨是什么呢?念阿弥陀佛的宗旨是求生极...

去极乐世界的方法是什么

问: 去极乐世界的方法是什么? 大安法师答: 要成就...

哪怕往生边地疑城,也从此与轮回绝缘

我们在这个世间修行是进进退退,一生好不容易修了点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承事礼佛能得五种功德

【经典介绍】 《增一阿含经》,东晋僧伽提婆译,51卷。...

你有没有为现在做一些功课呢

有一位女居士,她学佛以后,还是很苦恼。有一次就说:...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何以见得呢? 我们把古人说的五...

弘一大师开示律学要略

我出家以来,在江浙一带并不敢随便讲经或讲律,更不敢...

【佛教词典】十八有

(名数)十八空所破十八种之妄执谓之十八有,止观三之...

【佛教词典】一切如来金刚誓诫

(术语)如来三昧耶之本誓也。大疏九曰:结三昧耶者,...

佛教里的10种善恶因果

今复举恶业、善业别述如下: 恶业有十种。 杀生、偷盗...

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陈永寿问结局。菩萨示偈曰:节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敛...

应该如何看待佛菩萨的感应

问: 在五戒的大妄语中,佛陀严禁弟子宣说过人之法,...

【佛学漫画】仗此连绵不断的佛号而愈病

慧明法师的往生故事...

慧静老和尚昼夜如一的参禅功夫

坐一支香,行一支香。行啊,特别特别重要,一定要把住...

圣严法师《打从内心祝福自己、祝福别人》

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么说应该没有人反对。小自个人...

憨山大师开示持咒之方法

禅人以持明(持咒)为专行,从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发...

修学佛法必具的三项要求

知道人生是苦,知道生命短暂,知道国土危脆,却不知道...

妙莲老和尚自述闭关苦修的传奇20年

环境愈苦道愈坚 俗语说多难兴邦,如果生活安适,人心就...

各宗要略——净土宗

史略 弥陀净土,源于晋代慧远大师,于庐山结白莲社,在...

宿世业报

舍卫国有一个近二百岁的贫穷老翁,听说佛陀能够知道现...

居士说出家师父的过失有什么果报

问: 在家居士说出家师父的过失有什么果报?请师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