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常说爱语摄众生

2013/12/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常说爱语摄众生

佛教四摄将爱语列为其中之一,足见爱语在弘法度众和修行中的重要作用。爱语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而且还有利于结好人缘,便于摄化众生。

当今社会人心不古,心怀狡诈、挑拨离间、妄语恶口的人随处可见。有些人不仅自己喜欢动口造业,还乐于邀约大众对别人说是道非。他们让是是非非占据己心,不仅纷扰心念,不得自在,有时甚至动口伤人,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因此,若周遭友人喜好谈论是非,自己应当保持正念、觉性,不随之附和,否则同流合污,造了口业,将来就要承受苦果。

在修行中,口业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十善业中,身业 ──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 ── 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业 ── 不贪、不嗔、不痴,其中口业即占了十分之四。身欲造杀盗淫时,警觉性高者,一察觉马上就避免。可是在口业当中,有时我们不会马上看到言语对别人的伤害、影响,乃至未来的果报,反而容易轻忽而犯罪。古德云:“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因此,千万不要忽略自己脱口而出的任何一句话,不要逞口舌之快,因口具有传播及造恶的力量,其影响所及实不容轻忽。

收摄口业,可以令心保持正念及清净。清净口业的方法很多,比如在行住坐卧中,以口念一句佛号或持咒,取代喜说是非、绮语的习惯,且诵念佛号及持咒,感得的即是清净的法界。此外,更要时时反省检讨 ── 每天在睡前回想自己这一天说了哪些话,是否犯了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的过失?是否真心赞叹别人?说话的目的及动机,是否都是为了利益大众?透过反省检讨,会让我们在下一次讲话时,更能提高警觉性,注意讲话的内容、善加观察是否适时、适地、适人。如此,知时、知地、知人,说话得宜,不仅能令口业清净,更能与人结下善缘。

在清净了口业,学会了以善巧的方法说话之后,我们就要养成以爱语摄化众生的习惯,使众生因我们的爱语与我们结下人缘。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即是指的这个意思。学佛,就是学佛的身、口、意,学习佛菩萨的广大心量,以种种爱语,赞叹、包容大众。言语,同时是心念的反射,当心中充满赞叹及爱语,心则光明;若是心中怀着嫉妒排斥,则堕入黑暗。因此,若能学习每天发愿,愿口中所说出的言语,皆是正语、利益别人之语,借着不断地熏修与发愿,将原来不习惯以爱语赞叹、关怀他人的心,转成喜说爱语、柔软慈悲的心。

常说爱语摄众生,令闻者生起信心,赞叹与鼓励对他们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众生都有我执,皆希望别人对自己是赞叹、鼓励与肯定。爱语,便是应众生的心,所讲出柔软、赞叹、鼓励的言语,令众生闻言心生欢喜,充满信心、希望。事实上,一般人听到责难时容易失去信心,而真正能够接受大众批评,且听闻批评后还能如饮甘露者,可说是少之又少。因为,对众生而言,要放下我执,毕竟是件不容易的事。假使有一位居士初次到佛寺中参加共修课,她若穿着时髦,如果当下就直接指责她的穿着不适合道场,不仅令对方难堪、不安,也枉费她对打点自己的用心;反之,若先赞叹她对衣着的别出心裁、品味独到,进而令其了解在道场简朴的衣着,更能让自己收摄六根,专注用功。如此一来,居士感受到道场对她的肯定及善意,即能产生信赖与好感,因而更喜亲近佛法。

心直口快,缺乏对他人的关照及体谅,说出来的话甚至会有反效果。我们总以为直言进谏便是真心的表现,尤其看到他人种种的习气、烦恼时,总想劝谏对方,甚至不吐不快。其实,过于锋芒毕露的说话方式未必会达到预想效果。佛法是一种教育,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对方接受佛法的教化,进而改变自己,开创积极、光明的人生。但在劝谏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混杂着个人的感受与情绪,因此尺度常拿捏不当,结果往往没有解决对方的问题,反而会给对方又增一层烦恼。

佛法中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劝谏他人时,如能善加观察,因应根机,采取对方最能接受的方式,以充满慈悲、包容与智慧的爱语来摄化他们,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说爱语要从内心去实践,心中有慈悲喜舍,所说的话便是慈悲喜舍;反之,内心充斥愤恨斗争,说出口的话,便充满愤恨斗争。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透过听经闻法,反复熏修,使心中具有正知正见,则说出来的话就是善语、净语,如此即能将众生的心慢慢转成菩萨心、佛心。这样,我们在弘法度众生的过程中,自然就能够以慈爱的言语摄化对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我们最坏的毛病,就是爱说别人的坏事情

我们最坏的毛病,就是爱说别人的坏事情,看别人有一点...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这条讲的是不要张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

鱼篮观音的故事

《旧唐书》上面记载,在唐朝末年,陕西有个金沙河。河...

只要能这样做,地藏菩萨都度脱你

佛又呼一声地藏菩萨,说南阎浮提众生他没有自性、不定...

凡夫应当先求往生后才来度人

原文: 某居士去年去世,彼先妄发大心,要在此世间度人...

圣严法师:不要让「重话」变成「恶口」

「恶口」是用恶劣的、恶毒的、不堪入耳的言语侮辱人、...

佛教度化众生的四种悉檀

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所以佛教度化众生时,也会因势利...

遮止无意义的话语

有人想:我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难道连说话的权...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世世生生,除办慧业外,其余尽是办痴业

修慧一事,极为重大;满世间人只说聪明、不说智慧者,...

治疗忧郁症三步走

人的健康是身心的和谐状态,生理和心理同时拥有健康,...

在顺境时抽到下下签

其实一张签诗是好是坏都没有关系,它最大的意义是在让...

【推荐】赚钱与修行--对生意者的忠告

很多居士会认为:我没有时间修行。因为我要去挣钱,等...

【佛教词典】么攞

(杂语)Mālā,又作么罗。译曰鬘。玄应音义十八曰:...

【佛教词典】差别分别

【差别分别】 p0929   瑜伽三十六卷二十一页云:云何...

小人心行 现生折福折寿

儒家对这个就是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动、...

【推荐】11种念佛的方法

一、念佛是中国佛教共同特色 大乘佛教,不论显密,几乎...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念佛法语

1.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截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

短命的原因

常听别人说:夭寿这两字,不知其义?夭寿是如何构成的...

参禅与念佛法门是异是同

或问蕅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耶?异耶? 答...

念佛与消业

业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佛教不但把世间的贫富贵贱、...

焚烧除障草可去除鬼魅吗

问: 焚烧除障草真可以达到除去鬼魅的效果吗? 法藏法...

念经虽不能了其义,但也能得无量的福报

诸佛示现在人间八相成道,都要讲经说法,留下诸多的经...

真如三昧能遣除烦恼障、所知障

健行三摩地,健行就是坚固而不可破坏的意思,就是首楞...

星云大师《人有没有来生呢》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那有来生?这是迷的断...

学会用这五种心让生活充满禅意

生活中要有一点禅意,才会幽默,才会开朗。禅,不是佛...

心灵的宁静

年轻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曾着手把一切自认的人生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