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别

净界法师  2015/06/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别

我们看到很多非佛教徒,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他们也修善,我们佛弟子也修善,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

有些人说:“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都是劝人断恶修善。”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从暂时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佛弟子是等同外道。就是说一般的非佛弟子,也经常做一些慈善事业,当他们大悲心发动起来的时候,到偏远的地方做很多关心弱势团体的善事。他们也会因为这些善业而生天,我们佛弟子因为持戒、修善也生天,但是最后的因缘却是不一样。

如果你是一个非佛弟子,生天之后,当你的善业享尽时,你的罪业就现前,善、恶是“强者先牵”。所以一个人升到天上享福,问题是下来之后很容易直接堕到三恶道去,因为你享受得太厉害,所有的善业都被你花光了,恶业变成是最大的势力。恶业一发动出来,就堕到三恶道去了。

所以古代大德,如果不愿往生到净土去,往往就发愿转世当人,他要把善业保存起来。非佛教徒升到天上去,当他福报享尽,一点资粮都没有,内心当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跟刚开始的起点完全一样,还是活在烦恼障、业障、报障痛苦当中。

但是佛弟子修善的时候,因为有戒体的摄持,暂时升到天上,等他从天上下来之后,会遇到三宝住世,继续发挥他增上的功能——断恶修善。就算把善业都花光了,内心那种 “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功能,还是没有改变。所以只有佛法才有资格称为“乘”,“乘”就是能够到达彼岸。外道修善,虽然这个善业能够得到安乐的果报,但是不能称为“波罗蜜”,不能称为“乘”,因为没有解脱烦恼的力量,没有解脱业力的力量,解脱老病死的力量。

所以,我们从心性迷悟的角度来观察,唯有“持戒”能够改变我们的烦恼障、业障和报障。

虽然说“持戒”可以暂时生天,但这不是佛陀制戒的本意!诸位从律藏可以看得出来,佛陀特别强调一个观念:佛陀不是为了人天福报而制戒的。虽然持戒的因缘,暂时可得到人天福报,但这不是佛陀制戒的真实意。佛陀制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令众生趣入圣道。

就好像一个小孩子生病,你要他吃药,他怕苦,宁可抱病过活。那这个医生很聪明,你不吃药,他把药包在巧克力里面,“诶,现在不吃药,吃巧克力,行吧?”巧克力吃下去的时候,也把药也吃下去。

我们凡夫好乐眼前的安乐,这个无上菩提的境界太高了,没有什么意乐。但是你说持戒,能得名闻利养,乃至死后得生天上。因为这样的鼓励,大家愿意持戒。当他持戒的时候,确实可以得到安乐的果报,因为持戒是断恶修善,但这不是佛陀的本意。

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在你内心当中成就一种“返妄归真、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才是佛陀制戒的本意。所以即使你把善业给消耗掉了,佛陀所授予的那个善根,已经栽培在你的心中。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么辛苦来这个地方受戒的理由,就是为了纳受戒体。

我们讲浅一点,不要讲“成佛之道”那么遥远的道路,我们以临命终来说明。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只要有生就必定要死亡,我们迟早要离开这个人世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当我们死亡时,马上要面临一个新的生命——来生。

《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面临死亡时,有两种力量在引导我们:第一种是业力,随业往生。就是你这个人从来不修行,你内心当中平常就是放纵自己,高兴的时候就高兴,生气的时候就生气,完全跟着感觉走,一般人是这种境界。这种人临命终时,就看他这一生当中,他的善业、恶业哪一个势力强,强者先牵。这种人临命终时,通常是进入昏睡的状态,因为他没有修行,所以他的正念很快就退失,取而代之的就是第八识的业力现前。如果他是一个大善、大恶的人,很快就投胎了。如果这个人善、恶各一半,那他投胎的时间会晚一点,不决定。总之,我们一般人是随业往生,由业力来引导我们下一期的生命。

第二种人是修行人,是由念力来引导生命,又叫做“随念往生”。特别是净土宗的人,强调随念往生。就是说我们曾经造了罪业,当然我们应该要忏悔改过,重点是你平常在内心当中,已经栽培一种清净的念力。不要说净土宗的信愿持名(这是一种念力),就是持戒也是一样,你经常忆念你的戒体。

因此当你受完戒之后,你不是就放着不管,要经常忆念你的戒体:不行,我不能再做这件事情!我已经在佛前、三师面前发愿,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是有戒法摄持的佛弟子,怎能做这种事情呢?你经常一次一次在心中加强戒体的力量,临命终时你就跟一般人不一样了。

一个没有戒体的人,他内心完全作不了主,随业往生。我们今天受了戒之后,经常保持念兹在兹,使令这个戒体的力量,从最初的种子,慢慢地增长广大,到临终时,正念现前——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力,这个念力就会引导着你,帮助你解脱业力的障碍,往生到净土去,或者往生到善处去。换句话说,你受过戒,你临终时,你的“念力”会现前引导你;没有修行的人,他的内心当中不可能有念力,当然就任由业力去引导生命,这个地方是有差别的。

有修行的人跟没有修行的人,差别在哪里呢?

诸位可以看看老和尚,老和尚就很明显地与众不同。你看一般的老人,当他的身体都老化了,白发苍苍,满面的皱纹,他的眼神呆滞无光,他一生的心光外泄得太厉害了,整天就是向外攀缘,心随境转,把一生的念力耗损掉了,所以眼神就没有光明。诸位去看看大修行者,像最近我看到忏公师父,他坐在轮椅上,你看他的眼神——不得了!目光如炬。我们一个人,什么地方都可以欺骗人,眼睛无法骗人,那是一种经过长时间栽培的正念力。所以你看老和尚的特色,你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不一样。他的身体可能败坏了,这个色法是没有办法作主的,佛陀也示现老病死,佛陀也会老,脸上也会出现皱纹,但是佛陀“不老、病、死的心”有正念力。

所以,我们今天成就戒体,就是要在你这一念的无明妄想当中,先把第一个善种子种下去,也就是在你的“成佛之道”先跨出第一步!这第一步跨出去之后,你慢慢就会产生清净的动力!

——摘自《受戒须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坚受信念

在久远的古代,有个喜食人肉的国王,常常命令厨师在夜...

新加坡居士林的免费斋饭

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里,一位来吃免费斋饭的人正在盛饭...

做慈善并非是佛教的正务

当代有一种观点,认为佛教要主张做慈善,还说做慈善事...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碍别人实际是障碍自己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 不能为...

诸佛菩萨对众生平等,但感应为何有差别

诸佛菩萨他对众生说法的时候,他是平等的。但是由于我...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

中国佛教能够经得起二千多年的历史考验,并成为中华文...

做义工的功德到底有多大

义工,是一种慈悲与利行的奉献,是一种爱心和时间的布...

受戒与不受戒的差别

在家人通常说:心好就好了嘛,受什么戒嘛,不受戒与受...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初入佛门要学哪些佛经

问: 初触佛门,想先学《地藏经》,再学《楞严经》,...

修行人不与俗人混

佛在法句经里面说,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出家无欲...

命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人生的大起大落,通常来说,是命中注定的,因为我们人...

佛教你看前世因缘

有一天,佛告诉阿难:我看天地万物,各自都有他们的宿...

【佛教词典】沐浴作法

密教之修法,为清净身心,止息灾病障难等,而作之澡浴...

【佛教词典】五阴炽盛苦

【五阴炽盛苦】 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

越用功为何烦恼越重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推荐】唯识学从第六意识下手

我们要了解唯识的概念是这样,唯识学它不直接从第七意...

雷阳公问地府官吏

族叔祖雷阳公说,从前有个人遇见阴曹地府的官吏,便乘...

海神请法

佛陀时代,在舍卫国有五百位商人,为即将展开的航行寻...

百千万劫难遭遇——人身难得

那么有没有的来的话,我们这里再给大家点及一下。首先...

说话的二十二戒

1、戒多言: 说话不要太多,言多必失。 2、戒轻言:...

你一造新殃,等于又添了一层污染

那时候在云居山,也有人偷懒,晚上也好白天也好,早板...

人生的总预测

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它的吉凶祸福都是在做梦:...

饮食知止足,常乐在空闲

我们生活在欲界,自然饮食的欲望也就炽盛。财食往往是...

才发一念,池内便生莲花一朵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义:一约...

大安法师:怎样才算真用心念

问: 怎样才算真用心念?标准方法怎么样?有杂念就算...

莲宗助念的殊胜利益

莲宗助念利益之殊胜,非世俗送终陋习所能比。对有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