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有没有生死是你自己决定的

净界法师  2015/08/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有没有生死是你自己决定的

这五蕴当中,我们每一个人的重点会不一样。我们可以把五蕴在你生命中有所住,你所住的地方不同,就产生三种不同的人。最低层次的人,他的心住在色蕴,他把物质世界当做他人生追求的目标了——追求名闻利养、物质的世界,所谓追求成败得失了。这种人,心住在色蕴的人,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他今生啊,会躁动不安——“弟子心不安”。因为物质世界不是你能够决定的,这个是过去的业力,所以你今天追求财富,你把财富看得很重要,你今生大概就不得安稳了。因为这个会变化了,财富不是一条线哪,它还会变化啊,而且它往好的方向变、往坏的方向变,不是你说了算。你只要把物质世界看得很重要,今生就很难安定了,因为你住在一个变化多端的因缘当中,你一定会心随境转的。本来我们的心是很安定的,但是你住在外境,你被它牵动了,你启动你的地雷了,这第一个。

如果你觉得你今生压力很大,心有千千结,经常挂碍这儿,挂碍那儿,你的心已经跑出去了,你都不知道了。你一定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里一定住在某一个外境,你不知道了,否则,你不可能有这么多挂碍。这是第一个——你心中必有一物,所以你今天会不安稳。

第二个,如果你心中住在外境,《楞严经》上说:你的生死业力会比一般人强。因为你向外攀缘,你启动你生命轮回的力量,叫轮回性。《楞严经》讲向外攀缘是轮回性。也就是说,同样大家念佛,你念佛的功力跟我差不多,你念佛一千声,我也念佛一千声,但是临命终的时候,他往生了,你没有往生,为什么?因为你的生死业力强。

临命终有些人可以很轻松地走出自己的业力,走出心中的业力,迎向弥陀的光明,他很快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心有千千结,他走不出自己的妄想,阿弥陀佛在外面等他。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必须要心无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啊。

所以,你如果平常就觉得你的心经常起起伏伏,你要小心哦!你的生死业力比一般人重,你临命终的时候,走不出去,走不出去哦!我们的内心是有等流性的,你不可能说你平常都是这样子,临命终突然间变好,没有这回事情,不可能的!你平常是什么样子,你临命终就是什么样子了。

所以,如果今天你的子女不听话,你就很痛苦;你什么事情,外境有什么变化你就很痛苦。你要小心!你的心已经跑出去了,你那个已经在启动十二因缘了,你的生死业力很强大哦!所以一个真正能够了生死的人,临命终即便带业往生,他的心一定很平静的。成败得失啊,不是说完全没有,波浪一定要很小很小很小,他的心至少要能够第一个——脱尘,脱外尘,《楞严经》讲迥脱根尘,起码。这个尘,你想要求生净土,如果你今生的目标是要了生死,就必须要脱外尘。

如果你今生是要求人天福报,来生做个大国王、大富长者,那就算了。只要你来生要求得解脱,只要!不管你要去涅槃,到净土去,你跟外境如果不切割,你就不可能做到,不可能!不管你一天拜几拜佛,通通没有关系,通通不可能,因为你住在外境,第一个,你躁动不安;第二个,你启动了轮回性,《楞严经》讲你的轮回性太强。不是你修行不好,而是你生死业力太大了,你自己把这生死业力啊,把它转得太厉害了。人生都是自己造成的了,《楞严经》讲:我们本来没有生死,是你自己去攀缘,去触动生死的,这个开关是我们自己去把它打开的。

所以《楞严经》讲“妄本无因”,说本来没有生死。那怎么有生死呢?因为“仁者心动”,所以有生死的。你念头动,你往外跑,就有生死了;你回光返照,就没有生死了。

祖师不是常讲一句话嘛,说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是吧!所以大乘佛教讲话经常矛盾,说:明明有六趣,有轮回生死,觉后空空无大千,又没有生死。那你说到底有没有生死,这世间上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你们猜猜看。没有吗?

答案是:很难讲。对啊,很难讲!

如果你继续向外攀缘,你就有生死嘛,哪有标准答案?“诸法无自性”,就是一切法都没有决定性。如果你今天把物质世界看得很重要,你现在照顾儿子,老了以后照顾孙子,那你就很难了,你那个情执很重,把物质世界看得很重要,那你就适合第一句话——梦里明明有六趣,就在讲你,肯定有生死了。如果你真正学《楞严经》,你真的把心带回家,安住一念心性,一切法如梦如幻,都是一个假相,人生只是一个历练而已,借假修真,那对你来说,你就适用第二句话——觉后空空无大千,你的生死业力没有了。

有没有生死是你决定的,不是佛陀决定的,生死的业力是你自己去启动它的。《楞严经》讲:你“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因为你住在物质世界了,这个是最下等人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业力带着你去旅行

佛法里面讲,我们的生命由于自己有身口意的造作,就会...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诸同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

六道轮回,全部是妄念

一念心性的本体是清净的,而且是具足染净诸法的清净,...

上根人尚会从迷入迷,更何况中下根人

佛应我们的根机,施设八万四千法门。通途佛法,一个重...

我们忙的到底是什么

看过一则中国禅宗公案故事。 有一位公差,押解着一名...

仗佛慈力,于此了生死大事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

生命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应该要先建立二种大乘的正见,...

与时间做赛跑,与生死做斗争

跑香也是用功,催得你飞起跑,可以调伏你的身心,但要...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推荐】把握机会此生务必往生净土

比如贩东西的人,花一钱成本,赚得两钱,就定会自生欢...

【推荐】改变价值观——执着变洒脱

快乐无忧是名为佛 禅宗有一位祖师说:快乐无忧,是名为...

如何把极乐世界的莲花念出来

在宋朝有一个越国夫人,这个《净土圣贤录》有讲到。这...

外在体现内在

虽然不是全部如此,但外在还是经常体现内在。为此,我...

【佛教词典】三种僧

(名数)一声闻僧,上二种僧中者是也,二缘觉僧,缘觉...

【佛教词典】作礼方便

密教胎藏界九种忏悔礼佛法(即九方便)之一。乃归命十...

印光大师《为在家弟子略说三皈五戒十善义》白话文

可悲呀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六道里面轮回,一...

土豆的营养价值与烹调窍门

土豆,学名马铃薯,别名洋山芋、洋番薯、山药蛋。它和...

人生的财富不代表你有多少金钱

有这样一个故事,虽然很平常,却意义深刻。 瑞士是世界...

【推荐】虚云老和尚《用功的入门方法》

1. 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

戒法的功能

《业疏》云: 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

《楞严经》里辨别邪师的方法

1.毁谤出家,轻蔑持戒: 常言: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

善识其心,善用其心

一个人去邻居家借斧头,边走边想:会借给我么?难说!...

读诵《阿弥陀经》的功德

实际上这部经典却是具足华严的十玄门,那些有眼光的这...

为什么走上修行之路

大家要时时反观内心:为什么走上修行之路?对佛法的信...

虚云老和尚入定的功夫

文殊菩萨教授我们,说当你健康的时候,可要想到病苦的...

不懂感恩的人他就处处埋怨

有一句话说「恩将仇报」,一般人往往记怨不记恩,能够...

唯识学的下手是第六意识,成败的关键看第七识

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我们颠倒妄想呢?在唯识学的一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