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业行人如何修死观

2017/04/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业行人如何修死观

老病死苦乃吾人大患

《佛说无常经》言:“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唯有胜法不灭亡,诸有智人应善察。此老病死皆共嫌,形仪丑恶极可厌。少年容貌暂时住,不久咸悉见枯羸。假使寿命满百年,终归不免无常逼。老病死苦常随逐,恒与众生作无利。” 佛以这首偈颂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谁都免不了无常的逼迫,谁都避免不了老病死苦。死,即寿命终尽之意。三界众生均有此厄,本文特指人道众生而言。《正法念处经》云:“一切世人皆当有死,决定无疑。”又云:“人死之时,受大苦恼,无法可喻。”《大毗婆沙论》云:“死能断灭可爱寿命,故名死苦。”

死苦指众生在经历死亡时所受之痛苦,乃人生四苦或八苦之一。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佛告慈氏菩萨的一段话详细开示了死苦乃苦中之最:“云何死苦?所谓众生气绝识灭,无所觉知。一切苦中,莫过死苦。生老病苦,五趣之中,有无不定。此死苦者皆共有之。譬如贫苦能却荣华。如怨憎苦能却亲爱。死苦若至不拣老少。愚智贵贱一切尽却。舍此身已入幽暗处。衣服卧具一切财宝莫能用之。裸露而行复无伴侣,货财不免披诉无地。咄哉无常能作斯害。甚大鄙恶不拣怨亲。三界众生无能免离……当知死苦无量无边。以是观之死为大苦。”正是因为众生“爱惜身命,恐丧失故”,人人皆怕死,谁都不敢面对死,因此尽量回避“死”的话题,甚至认为谈“死”即是不吉利。也正是因为这种态度,决定了凡夫众生不能究了死亡的真实内涵,最后只能做死亡的奴隶,面对死魔束手无策,任其摆布,痛苦不堪。

伟大的佛陀以太子之身份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给我们凡夫指出了一条出离苦海之路,我们只要依之而修,必定可以出离生死缠缚、摆脱轮回。特别是佛无问自说的净土法门,更是出离苦海之至圆至顿、至简至捷之法,只要具足信愿,万修万人去,净业行人当生稀有难遭之想。下面,末学想结合本人的修学体会,着重就生死的本质以及念佛行人如何以死为师而修持净业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身见我执乃轮回之本

通过学习经教可知:身见我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凡夫众生因业力所牵,背觉合尘,堕入四大假合的“房子”(胞胎或躯壳),误认其为自己,迷惑颠倒,一辈子为之操心忧虑、患得患失,沦为“房子”的奴隶,认贼为子,认假为真,执著此身实有,执著此身为“我”,这就是“身见我执”。由此身而生起断、常等邪见,旧业未消,又造新业,因此轮回不休。宇宙中之一切万物,皆有生、住、异、灭四相,此种生灭变化之现象,若就有情(指有情识的生命)而言,则称为生死。准此可知,有生即有死,然“死”并非灭尽,乃待另一因缘之和合,而重新开始新生。以人为例,一期生命之终结为死,然后又投胎转世于六道中,开始另一期之生命,这就是佛教的生死轮回观。由于此身的灭相,故产生恐惧、悲痛等心理,这就是八苦之一的死苦。

据《法句譬喻经》记载:昔佛在舍卫国精舍,时有四比丘坐于树下,共相问言:“一切世间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淫欲。” 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瞋恚。”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饥渴。” 一人言:“天下之苦莫过惊怖。”共诤苦义云云不止,佛知其言,往到其所,问诸比丘属论何事,(比丘)即起作礼具白所论。佛言比丘:“汝等所论不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贼,吾我缚着生死不息。”佛在此给我们指出了生命的真相,幻身假我是招致各种祸患忧恐的根本,能令我们起惑造业、轮回不息。为了使众生到达觉悟的彼岸,世尊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说四圣谛,说十二因缘,说八正道,说常乐我净,说无为大法,引导我们破除身见我执,出离幻身轮回之苦境,趋向永恒不灭的佛国净地。

此幻化之身,实际上是因缘和合、由地火水风等元素组成的一部“机器”,由风轮推动,与外界发生联系,表现出新陈代谢之相,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迁移和变化。把一个细胞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知道没有哪一个细胞是永恒不变的。那么,执著于一个没有固定形象的物质为“我”,显然是错误的。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说躯体是“我” ,那么一旦其发生改变,比如遇到车祸,致使局部的肢体从整体的“我”上分离,而使得原来的“我”发生改变了,按逻辑推理,应该原来的“我”就已经残缺不全了。但从没有见到谁说“我”不健全了,也没见谁要把这个烂掉的肢体绑在身上,保持“我”的完整无缺,若如此,大家一定会笑其愚痴。因此可知,身体无论局部或所谓的整体,均不是“我”,充其量可以说是“我的”,把“我的”当成“我”,真是颠倒之甚,但可悲的是,我们没有哪一天不犯这个不合逻辑的错误。

那么谁是真正的我呢?佛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详细开示了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性才是“常乐我净”中的“真我”,此“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我就是无我,就是见一切诸相为非相,能通达诸法性,到达“一切空无我”的真我之境。因此本文开篇的《无常经》偈颂云:“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唯有胜法不灭亡,诸有智人应善察。”佛谆谆教导我们不要做执著幻变身见的愚人,而要做追求不灭胜法的智者。

欲离生死 唯依念佛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一个智慧之人呢?佛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开了八万四千种药方,服者得愈!能依方服药即是智者。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药方中,哪些是适合“我”的呢?我们且看佛言祖语。《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永明延寿祖师在《禅净四料简》中指出:“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由此可知,末法时期想出离生死轮回,舍净土法门,实非明智之举。佛陀及历代祖师大德反复指示念佛法门乃方便中第一方便、圆顿中至极圆顿之不思议大法,我等凡夫怎能不依教奉行呢?持名念佛乃径中径又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我们当遵信佛言,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深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深信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不可思议,老实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么我们净业行人,如何勘破生死?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向死求生呢?

虽然我们能从佛的言教中体会一部分空性的道理,知道生死的痛苦源于身见我执,了达此身乃是幻有,但是依照通途法门,以自力为主的修法,想摆脱死魔的缠缚难度相当大,时间也相当长,即使上根利器的禅门行者也会“十人九蹉路”,阴境现前时,仍会随业流转,何况我这等业障深重的下根钝器呢?我们凡夫这一期业报身会在老病死的过程中产生无量苦痛,所以修道人当痛念生死,佛说人命在呼吸间,无常鬼随时会来,一息不来就是隔世。正如《佛说无量寿经》所云:“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甚难甚难,今得相值。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乎?” 佛在此告诉我们:人因为爱欲的缠缚而在生死苦海独自沉沦,今既幸逢佛法,当在老病死找上门来之前,趁着神清身健,努力修行。

净业行人当坚固信愿,精进念佛,早日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争取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西方净土。到极乐世界后,便是阿惟越致菩萨,必定可疾速成佛。这样,我们的生死观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惧怕死亡到可以直面死亡。那么,伴随死亡而来的不是三恶道的轮回,而是至极庄严的极乐世界。因此一个有正知见的净业行人的死亡是庄严而神圣的,不是任凭死魔摆布得毫无尊严和充满恐惧、忧愁和无奈的,必定是面带笑容、向死而生的。通常来说,普通人死后身体是挛缩和僵硬的,而修行有素的净业行人往生后的身体是柔软舒松的,面色安详而欣喜,甚至皮肤变得润泽、白发转黑,乃至有见佛、见光及天乐盈空等不可思议瑞相,《往生传》中此类记录随处可见。

以死为师 砥砺道心

我们应遵信佛言,相信阿弥陀佛他力救度的广大悲心真实不虚,深厌娑婆,欣求极乐,对净土法门这个极为难信之法生起无上信心,由信启愿,由愿导行,信愿行成,必至往生净土。在日常行持上,当遵从印光大师的教导,将“死”字挂在额头上,常思惟人命无常,思惟自己死期将至,思惟死时的恐惧、死后的轮回无期和尸体的腐烂过程,如此思惟则可提起我们的道心,精进持名,力求上品上生。睡觉之前可静坐思惟:若今天晚上发生地震或火灾,我是否能放下一切?没有放下的也要作放下想,不然会障碍往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我们的这棵无常树天天往西边拉,一旦无常来临,它自然倒向西方。

要经常体验死亡的对境,如参加临终助念、去殡仪馆和医院绝症病房等,体验对境就是我们自己。这样,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死亡已经发生在“我”的身上。那“我” 该如何办呢?除了恳切求生净土之外,还能有第二条更好的路可以选择吗?我常常试验性地憋住呼吸,想象心脏已经停止跳动,自己当下就是一个“准死人”。这时候,再深切地提起佛号,不要出声,心念心听,清清楚楚。我们死亡的时候,正是假我隐没、真我显露的时候,紧紧地依靠这句佛号,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必将使我们安住在法性的光明中,蒙佛加被,令心不乱,顺利往生西方。所以死即是生,何惧之有呢?

让我们谨遵佛陀的教导,勇敢地登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就可以舍离死亡之虚幻苦,求得涅之究竟乐!天天作好随时往生的准备,长期熏习,便可到点就走、撩衣便行、无牵无挂、潇洒自在,此乃真大丈夫之作略也。

在这个五浊恶世,我们是何等的幸运能够值遇佛法,又是何等的幸运能够修习净土法门。所以我们当知恩报恩、努力修行,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还入娑婆,救度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阿弥陀佛圣诞日的由来

永明延寿禅师是宗门下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也是净土宗...

盲龟值浮木

每百年才能从海中探出头来一次。而大海中有一根浮木,...

崔婆往生记

宋代山东东平府梁家雇了一位保姆,叫崔婆,是淄州人。...

胆小的人如何通过念佛来改变

问: 弟子生来就胆小,经常想些事情给自己害怕,请问...

这种善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我们刚开始叫做善念,一般人叫善念,从善念要提升到一...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蚁子就是蚂蚁。这是一个典故,在...

看破五浊恶世,生发厌离心

进一步谈五浊恶世这种是为甚难。而且,特别谈到五种决...

临终助念的方式

人在世间,如自己平时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马祖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

每一个众生都爱护他的生命

是人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赞不杀生法,亦欢喜赞叹不杀...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悖凶类 悖是违背、违逆的意思,悖凶指违背事物发展的自...

佛陀有烦恼吗

有信者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有! 信...

【佛教词典】缘起

缘者由藉之义。谓依他而所藉者,起者生起之义。缘起者...

【佛教词典】八种着

【八种着】 p0069 瑜伽八十四卷七页云:此中著者:谓八...

作福不如惜福,悔过不如寡过

【原文】: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

星云大师《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一九五二年起,我负责编辑《人生杂志》,前后有六年之...

弘一大师自述「不堪回首」的人生

他是20世纪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前半生,他学贯东...

烦恼活动的时候,为何提佛号没有用

其实妄想、执着是长时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一般在修行...

原谅别人也是善待自己

在上海的一家餐馆里,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

技能与家财

从前印度南面海边,有一个名叫那梨的国家,这个国家的...

面临生死关头,才能领会我们和那些鱼儿一样

常常在病人的床底下,或者桌子上都会放着一小锅,或是...

智者求其实,愚者求其名

常听两种声音: 自己良心忠告,他人善意批评。 常看两...

念佛有四种

念佛有四种。一实相念佛。依实相理。念法身佛。法身清...

把一切事物看成假的,你就得到真实了

我们若学菩萨,想离苦得乐,在你供养三宝的时候,下施...

常诵此咒自动酬还冤家宿债

诵楞严咒自动酬还冤家宿债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

莲池大师:僧训日纪

法师省己之训 《法炬陀罗尼法师品》云:夫法师者,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