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梁武帝对佛教的贡献

2017/07/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梁武帝对佛教的贡献

梁武帝(502-549年),名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梁皇帝。梁武帝博学能文,长于音乐诗赋,并擅书法。齐时,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在位期间,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立集雅馆、士林馆等。梁武帝深通佛学,在位期间,亲身参与制定、修改戒规,整肃僧纪;著书立说、创制忏仪;建寺布施,护持佛教;舍身寺院,鼓励信仰。梁武帝对佛教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戒规,整肃僧纪

梁武帝作为一代帝王,不仅自己信奉佛教,而且他还根据佛教典籍逐步完善佛教戒规。同时,他还邀请精通戒律的高僧修订有关戒规,然后以皇帝的权威发号施令,要求所有僧侣遵照执行。武帝自信佛以后,道念日坚。曾作一篇《净业赋》在佛前宣读,发愿内净其心外净其行。可见作为帝王的梁武帝已经在带头按照佛教戒条的要求吃素修行了。梁武帝不仅主张素食,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禁酒的主张。他颁布《断酒肉文》,并下令全国僧侣必须遵照执行,凡有违犯者,依佛教有关戒条治罪。他不仅让僧侣遵照执行,而且他自己也断除酒肉。此后,梁武帝不着革履,不食酒肉。日唯一食,食止菜蔬。南梁天监十一年,梁武帝下诏,禁在祭祀中宰杀牲畜,改用面点、果蔬祭祀。

梁武帝不仅自己亲自制定有关的佛教戒规,而且他还邀约国内精通戒律的高僧,根据佛教戒律精神制定出有关的戒规来规范僧侣的行为。他在位时任《十诵》名家法超为都邑僧正,并欲自为白衣僧正。命法超撰《出要律仪》十四卷,分发境内,通令照行。

梁武帝亲自参与有关戒规的制定,同时还让戒律高僧制定适合当时形势的戒规,并以王权的形式要求遵照执行,这对整肃梁朝僧人的道风,维护佛教的纯洁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著述讲经,创制忏仪

梁武帝对佛教的信仰和支持表现在他直接研究经典、讲经说法、补充忏仪等方面。他在位期间过着在家居士的生活,并且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佛教研究和著述,特别对《般若经》、《维摩诘经》研究最多,所著《立神明成佛义记》,利用中国传统的灵魂观念论述修行解脱问题,将佛性解释为“神明”,认为通过断除情欲的修行使它达到清净,便可达到解脱。梁武帝对佛教义学也很有研究,对《般若经》、《涅槃经》、《法华经》等尤为重视。梁武帝还积极从事佛教撰述,阐述其独特的佛学观。

梁武帝不仅从事佛学研究与著述,而且他为了向更多的人宣扬佛法,还亲自登台讲经。中大通三年(531)十月,梁武帝到同泰寺讲《大般涅槃经》,同年十一月又去讲《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他的讲经法会,听众经常成千上万。他于中大通五年(533)在同泰寺讲《金字摩诃般若经》时,与会的高僧有千人,其他信徒则达三十万人。梁武帝还经常启建各种法会,他在普通六年(525)于同泰寺开过“千僧会”。中大通元年(529),他曾开设四部无遮大会,参加者有道俗五万余人。

梁武帝不仅热衷于研究著述,而且对佛教经忏佛事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佛教忏法的贡献之一是他组织僧人根据经典创制了《梁皇忏》。《梁皇忏》,又称为《梁武忏》、《梁皇宝忏》,是南朝时梁武帝为了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的《慈悲道场忏法》。

三、建寺布施,护持佛教

梁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宣布放弃道教信仰,改宗佛教。他认为老子之教是邪法,他归依佛教是弃迷知返,归依正觉。他还在宫中重云殿的重阁上写了《舍事道法诏》,有二万多道俗参加了这一仪式。从此,他以佛教为国教,积极扶持佛教的发展,使梁代佛教在南朝达到了鼎盛。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把梁朝当成他佛化治国的乐土。史载,梁武帝大造佛寺、佛像,建爱敬、智度、新林、法王、仙窟、光宅、解脱、开善等寺院。

梁武帝除了以建寺的方式护持佛教以外,他还通过各种方式向寺院布施。他向寺院捐资非常慷慨,经常一次就能捐资千万以上。不仅如此,梁武帝还先后四次出家同泰寺,每次出家,都由朝廷出重金向寺院布施将他赎回。通过这种方式,梁武帝为寺院又捐助了大量资金。这就是作为皇帝的梁武帝为护持佛教所做的贡献。梁武帝通过建寺、布施等方式,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使梁代的佛教事业空前兴盛。

四、舍身寺院,倡导信佛

梁武帝崇信佛教,不只是形式上的信仰,他还按照佛教制度,受菩萨戒。普通元年,梁武帝在宫中筑坛,欲禀受菩萨戒,朝延大臣们一致推荐德高望重的惠约禅师,因此武帝下诏道:“道资人弘,理无虚授,事藉躬亲,民信乃立。惠约禅师,德重人世,道被幽冥,四月八日,延师于等觉,授菩萨戒法。”当佛事行羯磨忏法时,甘露天降,有两只孔雀降阶,驯伏不去,武帝大悦,复设无遮大会。从此,他就被称为“菩萨皇帝”。

武帝自受菩萨戒后,就严守戒律,一个万乘之尊的帝王,他的日常生活,清苦得如同一个苦行头陀。有时遇事繁忙不能在午前就食,一过午,就不吃了,穿的是布衣木棉,盖布被,垫莞席,足登草履,头戴葛布;一冠三年,一被二载。从五十岁起,便断绝房事,不饮酒,不取乐,除宗庙祭祀大会,或其他法事外,他从不举乐。他日理万机,勤于政事。在冬天须过四更方才就寝,夜深天寒执笔撰写,手皮为之破裂。他不但勤政而且爱民,亲近侍从,犯过者每多纵舍,每判一死刑,常常矜哀流涕。居小暗室殿,亦常理衣冠,暑夏炎热,而不褰袒,虽见内宫小臣,仍然如遇严宾,虽古之贤君,莫之能及。

梁武帝出家法名“冠达”,居同泰寺。晨撞钟,暮击鼓;宿清静禅房,食淡素斋餐。日间,诵经唱梵;午夜,修读佛经。起居安逸,心境恬淡,俨然一个真正的出家人。梁武帝以帝王之身,四次出家,在梁朝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他的倡导之下,梁朝信佛民众与日俱增,僧侣数量大大增加。佛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慧律法师《你侬我侬,障碍修行》

我们之所以会在六道轮回、生死痛苦,完全是「自作自受...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百岁本老与一位幼童的传奇因缘

本焕长老圆寂前见到的最后一位居士是谁?他就是跟随本...

能修此十一种法,道业必有成就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有一天,为比丘众开...

【推荐】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认为身心世界是真实的

每一个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

为什么别人总看我「不顺眼」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不管他吃饭...

五百盲人往返逐佛缘

久远前,佛陀居住于舍卫国中的给孤独园,当时附近有一...

歌手孟庭苇的学佛因缘

上个世纪末,一首家喻户晓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曾...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佛法的57条正见

1.正见宝镜照妖邪,魔鬼不敢现影踪,狂慧虽有强词辩,...

佛说五「不」连贯起来的修行路

大乘经论中,记载了佛陀金口亲宣的五个不字! 不忘念是...

菩萨的无明与众生的无明有何不同

问: 菩萨为何有无明?菩萨的无明与众生的无明有何不...

弘一大师《地藏菩萨圣德大观》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 第一章 译名辨异 梵名乞叉底檗沙,...

【佛教词典】不觉现行位

(术语)十地中之前二地也。此位虽为圣者之位,然仍自...

【佛教词典】彼过患相

【彼过患相】 p0800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三页云:彼过...

圣严法师:什么都不求

在人的一生之中,所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了:没有钱的时候...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方法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即皆有佛慧。但以贪、嗔、痴、等...

丰子恺:素食以后

我素食至今已七年了,一向若无其事,也不想说什么话。...

一切的仪规、念诵,都是为摄心而设

问: 老和尚慈悲!禅宗寺院做早课和晚课的时候,拿出相...

世间的一切皆不可得

我们对这个死,时时刻刻都要放在头上,放在脑海里。有...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才会活的坦然,活的舒畅,活的快...

商人与罗刹鬼

很久以前,在印度的迦尸罗国和毗提醯国之间,有一片旷...

若从烈焰中觅得清凉地,非冷眼人不能得

原文: 古人云:热乱场中,难当冷眼。以三界无安,犹如...

守一不移的功夫

安住当下,安住在呼吸上。在安住在当下之时,为了使我...

大安法师:念佛就是醒梦

大家来东林寺,如果从法的精神来看,东林寺传达了一个...

动机决定施舍

问: 曾经在路上遇到过一母女,向我讨要饭钱,我当时...

开饭店雇人杀生,同时要说假话,这样犯戒吗

问: 弟子开一个饭店,开饭店当然以赢利为目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