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要问佛法灵不灵,要问你自己诚不诚

妙莲老和尚  2019/11/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要问佛法灵不灵,要问你自己诚不诚

初发心用功的人,对佛要求是那么多,达不到满意就怪佛法不灵。记住!佛法是缘起法、因果法,有因才感果,没因感不了果。因果不会欺负人,皇天决定是公平,诸佛菩萨更是因果分明。知道了这个道理,好好地精进吧!

这一生几十年精进,能得到未来永久不受生死大苦之果,这个利益何止一本万利?奈何人多不知,或知而不修呢!

不要问佛法灵不灵,要问自己诚不诚,有没有做到、修到?佛位是从因地下功夫,宝塔是从基石一层层建上去的;只要因地下功夫,都是功不唐捐;有勤劳才有福报啊!

想求佛陀你消业障、增福慧,这有它必然的方法,有“感”才能够“应”。“感”是指众生方面,众生依着佛陀所教导的方法来修善因,佛陀自然就会有“应”。“洪钟在架,有扣则鸣;大扣大鸣,小扣小鸣。”说切实一点,就是一分诚敬得一分感应,没有诚敬就不会有感应,有诚敬就必然有感应。因果不会亏人的,皇天不负苦心人。你们好好地、真真实实地来修、来学,做个老实人。

在人生中你们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呢?我想应该是大家发无上志愿修菩萨行的时候。这种无上快乐是从那里来的呢?从至诚心来。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至诚,绝对能得不可思议的感应经验,否则你要诚心多反省!万事诚则灵,以诚心做事就能做得好。诚心就是:“我决定要做好这件事!”没诚心,一遇到难境界就“不干了!”这样好事怎能完成?

想修出世解脱之法,也是要有至诚心方有感应。诚者,真也;尽人事,安良心、待时间。

我们学佛法,有没有今生就得到佛法感应的?有!但要看你往昔的善根和你现在的精进如何。如果你懈怠,怎么会有“天然的弥勒、自生的释迦”呢?都是要从 困苦奋斗中精进而来。为什么?因为我们无始劫来的罪业障太重了。

一般业障重的人念佛,能把业障消了,不要因业障而多病、多灾难已是很好。有罪障无灾难,即是念佛感应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妙莲老和尚文章列表

信愿称名退病魔,皈命弥陀获新生

病苦缠身寻出路,亲近弥陀获新生 李忠生居士,1963年生...

大安法师:念佛如何才能感应道交

问: 法师慈悲,我们常听您讲念佛要感应道交,到底怎...

前世恭敬的殊胜果报

过去佛住世时,一天夜里,有八位天人依序来到佛所。第...

韦驮菩萨入梦示警,商人居士巧结善缘

南华禅寺韦驮菩萨圣像 众所周知,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

一念至诚,必有所感

一念而飞一光,这是善导大师他所示现的,无论是中土还...

成就无上佛道,有两种法

学佛人要恭敬一切,看别人都是菩萨,自己是愚痴众生。...

持诵《普门品》的不可思议感应

普门入于大慈,帮助众生得利乐;观世音入于大悲,寻声...

到底要如何念,观世音菩萨才能听到呢

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修行人为什么一定要受戒

问: 为什么修行者一定要受戒? 如本法师答: 凡夫修...

肠胃的「四敌五友」

我国是胃病大国,在13亿人口中,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能够决定我们的成就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持戒品位的高下,能够决定我们的...

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

原文: 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佛四圣谛,...

【佛教词典】婆差优婆差

(杂语)Upāsakaupāsikā,在家之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佛教词典】惛沉睡眼四句分别

【惛沉睡眼四句分别】 p1011 发智论二卷九页云:诸心有...

临终的时候,拼的就是决心了

佛陀对我们面对五阴魔镜的一个很重要的开示。他说 然彼...

圣严法师:智慧不起烦恼

不要以为开悟才是智慧,智慧是头脑冷静,是理智、理性...

九华山无暇和尚的故事

在九华山一千六百多米海拔的山顶上,有一座六百多年历...

圆瑛大师:素食与佛教、世界、人类的关系

人生日用所需,饮食为一大宗。素食、荤食,与佛教,与...

病苦后重生的感悟

提起学佛我真是好惭愧,皈依很多年了,但是从来没有真...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请看第八段:往西方得安稳。这是对多年修行的人,让他...

比丘尼发恶誓堕饿鬼

威仪庠序的阿难尊者,托着钵,行走在往舍卫城的路上。...

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

讲《药师经》的目的,就是要教大家怎样拥有健康的身体...

通过专注跟正知来对治菩提心的失坏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

【推荐】维则法师的净土思想

维则禅师(约1280-1350年),字天如,俗姓谭,永新人(...

寻找禅心

南天寺无德禅师举行小参时(禅师依学僧的需要,而不定时...

以平等心接受供养

在舍卫城,人们常常大事举行供养,供养佛陀亲自带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