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说一大藏教无非破执

倓虚法师  2019/11/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说一大藏教无非破执

问:佛教常言: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云何破除五蕴?且佛有佛之五蕴,乃至地狱、饿鬼、畜生、亦各有五蕴,岂不互相抵触乎?

倓虚大师答:善哉问。按古德有答者曰:破相不破法是。然以理细推之,不破法,亦不破相,而但破其执是。何则?若果破相者,何曰「是诸法空相」?又曰「诸法实相」?

佛说一大藏教,无非破执之具。若知破处即是显处,夺处即是与处,方能入妙。盖妙者乃现量心境,是生灭同时,来去未动,同异并立,大小互容,又岂可思量之?不信其义,以未入妙故。以言入妙,谈何容易!

故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四十年后,方敢公然极唱本怀之妙法莲华经。非法王之不能说,正确恐学法者不能闻之,若闻其前所未曾闻者,必至惊疑。惊疑则不信,不信则谤,谤则堕,堕则苦。我佛慈悲,唯恐引人堕于大坑,故不说之。

迨至机缘成熟,舍利弗殷勤三请,我佛又以行将入灭,虽不得不以无数方便、譬喻演说,而尚有五千人退席,佛不制止,免其堕落故。故曰: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盖「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实相者,乃「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固非言诠所能显者,故曲引之。盖「如」者,本无不同,其「相」等则各有所异。而同与异,又不可思议。

非妙而何?按方便品,佛以「开、示、悟、入」为入妙之门。夫门犹难知,况其妙耶?故所谓开者,非有所开之处以为开,而无所不开;所谓示者,非有所示之处以为示,而无所不示;所谓悟者,非有所悟以为悟,而无所不悟;所谓入者,非有所入之处以为入,而无所不入。乃开、示、悟、入佛之本知本见是。

本知、本见者,乃不藉外境声色等所起之知见,即真缘了,助起众生正因佛种。故曰:「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若知、见二法,各住本位,外境声色等法,自无迁移生灭等相。

以是推之,世间所有之法,皆常住而无生灭矣。不然,欲寻无生灭之法,及常住真心,正犹于浩浩法界中,捕风捉影而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倓虚法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摧毁「自我意识」的空间

如果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世间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我们...

把「空性」当成休息站

问: 请师父开示,为我指点迷津。比如今天一整天的尘劳...

大安法师:如何降伏淫欲心

问: 现在的人淫欲心都比较重,应该如何降伏这颗淫欲...

我们执着的只是心中的假相

佛陀把五阴的相貌讲出来,让我们提高警觉。五阴的真实...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问: 弟子一发心诵《华严经》口就臭,不诵的时候,口就...

在家居士如何做到净念相继

问: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念相继这句话,我们在家居...

念佛有瑞相可以跟大家分享吗

问: 请教师父,如果是在殿堂里面念佛的时候,有闻到...

附体的仙是造什么业才得这种果报的

问: 仙是做什么样的业才得到这种果报呢? 成刚法师答...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肉体不过是幻化的因缘,为什么要贪著

以前也和大家一起学习过龙舒居士的净土文。再读一遍,...

十二光佛度众生,一句洪名摄十二光

阿弥陀佛又称为十二光如来,其光明威神,欲广叹述,虽...

如何改变第八意识

问: 师父慈悲,阿弥陀佛!师父刚讲到第八识,最究竟...

将愤怒的垃圾转化成慈悲的花朵

懂得使用有机肥料的园丁一定不会丢掉垃圾,因为她需要...

【佛教词典】七物

古代僧院中澡浴必备之七样物品。即:然火、净水、澡豆...

【佛教词典】时处诸缘

(术语)时为十二时。处为净处不净处。诸缘者,止观四...

佛教对感情的处理

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

修药师法门为什么能让戒律清净

我们要明白两个问题,这样子对第五大愿就更容易理解。...

凡圣两忘

南塔的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打坐要学会调理,不然就会出毛病

打坐要学会调理,调理什么呢?调理行动,调理出入息,...

佛脚被刺的宿世因缘

释迦牟尼佛住止在王舍城的竹园精舍时,有一天早晨,世...

女孩遇4名歹徒被流浪狗救下 经常喂食获其报恩

两年前她每天喂大黑一餐,换来大黑英勇救她一命。 大...

如何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与一心称名的关系

问: 上品上生应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净土法门者,应...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赚不到钱

每一个人各自的因缘不同,有福报跟没福报相差很大的,...

修学佛法,绝不可离开净土法门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间,说种...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它的重点就是把大乘的禅观跟净土的念佛做...

专注听法的阿难尊者

佛陀告诉比丘们:佛起大慈悲心,想要让弟子们了解念佛...

破五戒复又忏悔,能否超越下品中生

问: 在家居士破五戒,复又忏悔,命终往生,能否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