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容通法师  2020/04/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随烦恼二十:言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此贪痴分所摄。

诳心所相比于覆心所就更厉害了,是一种欺诈的行为。覆也就是掩盖了不说,虽然不说自己坏,起码不说自己好。诳就是欺骗别人,表现出自己特别好。你看文中“为护利誉,矫现有德”,就是指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名誉,故意造出来的假相,欺诳别人自己是一个有道德和德行的人,它的体性就是具有诡诈和欺骗性。

“能障不诳,邪命为业”,是指这个人本身没有德,故意体现出有德,这就是邪命。做的事情都是假的,体现出来的状况也都是假的,生活状态也好,修行状态也好,各方面都是这个样子。矫诳的人,外在表现上与现实不符,内心也总是别有用心的样子。总是想着别人供养自己、恭敬自己,喜欢无缘无故地装模作样,而实际上本身没有这么多的修行和道德,这就属于邪命。

不离贪和痴这两个心所,贪是指贪图名闻利养,痴的话就是不懂这个事情本身是错误的,就像前面所说的,如果单是因为愚痴而伪装是属于痴一分,为了名誉利养是属于贪一分。

我估计到了诳这个程度,单是愚痴所属的就少了。你想想看这个人本身就很聪明,但是喜欢掩盖,背后又有其他的利益和图谋,他能不知道吗?肯定知道。更多的可能因为贪,当然也有不那么知道的,也不完全离开这个痴心所。

今天和一位居士谈到“知道和做到”这个问题。他说:“有些道理您说的我们也知道了,但是做不到。”知道和做到实际上也不能完全分开,你是不是真的知道?你知道多少?你知道得有多透彻?你表面上是知道了,真正的知道是这样简单吗?其实,如果你是真正地知道,很多事情自然能做到。那么,你现在做不到就说明还不是真正地知道。

像我们现在学习佛法也是这样,法师给你们讲了这么多道理,大家又学经、又学论,好像我们也知道挺多了,但是这个知道是很浅的层次,无非是知道一些名相,知道佛法浅层次的道理而已。如果你真正是心里完全明白了,一片明亮,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地做到。就是说当你真正明信因果了,你说你还会随便去违反这个因果规律吗?不可能的。

现在只是懂得一点皮毛而已,还不是真正地知道。真正地知道要明心见性,才叫知道。你真正地亲自见到自己的心性,这才叫知道,否则那就很难说你知道了。知道实际上和见道是一回事,见道之后还得修道,修道实际上就是做到,当然见道了就能做到一部分了,但是后面还有很长的时期,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做,通过实践把自己所知道的体现在修行上去。

某些地方说“知易行难”,好像知是比较容易的,真正行是比较难的,实际上某些地方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说之:“知难行易”,在佛教里面讲见道是最难的,见道之后修反而是容易的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见道你就超凡入圣了,入圣了你还担心啥呢?你就已经出离生死轮回了,你不在三界之中你还担心?你慢慢修呗,你不会走错路了。

你如果见都没有见道,明都没明白,你再怎么去修,不能说是盲学瞎练吧,也不能这么一概论之,但起码你修得都不是特别正确,你不是明明白白地在修。

佛教里面讲真修和缘修,见道前都是缘修,见道后才是真正地修。这是要求比较高的了,我们现在当然不能这么高地去要求大家,但是必须要明白我们现在这个知道和真正地知道还差得很远。

所以,为什么以前这些祖师大德这么谦虚,他们不是光谦虚,说句实话你在没有真正见道之前,没有明心见性之前,自己都应该感觉很惭愧。现在的我们无非是什么呢?是拾佛的牙慧,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照本宣科。只能说些比较死板的东西,所说的东西都是佛教经论上的东西,不是从自己内心的智慧流露出来的。

什么时候才能自身流露出智慧,不仅仅是鹦鹉学舌,那就必须要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样已经明心见性,已经大彻大悟了,他才能说出这样了不起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就是根据他的语录整理出来的,这才是自性之中的智慧。具有这么高的智慧,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当然也不能说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天下老子第一,不能这么讲,实际上禅宗里面有很多了不起的人,有时和势的因素在里面。

实际上我们现在去看看永明延寿禅师的著作《宗镜录》更了不得,一百卷包含佛教各个宗派的理论,好像是禅宗的著作,但实际上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唯识的都在里面,文字极其优美,佛理说得非常圆满,也非常透彻。你看了之后你都觉得真是了不起,这个人智慧怎么这么高啊,随便说几句话我们有些一辈子都想不出来,翻上一两页你就会感觉到太感人,太优美,自然而然的,很震撼。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第四行愿:忏悔业障愿。 这个忏,原来也叫忏摩,是梵文...

以金刚慧断烦恼

今天接着讲《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四祖道信大师说:...

未悟者,妄以假悟,自误误人

参禅人,守住无慧,不忍受苦无福,无福不能成佛,无慧...

对治我们诳诈之心

诳是以不实的言词来欺诳他人,以方便造作种种的事情,...

走出忧郁与痛苦的四个步骤

据说,过去有一位高僧在学法的时候曾经向他的师父请教...

没有作乐的闲钱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词人,他的天赋很高,七岁就能作文,...

「六大根本烦恼」是众生轮回之根本

烦恼浊,天台宗称之为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以贪嗔痴...

我没有时间去管别人的闲事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急冲冲地跑去找老和尚,告诉老和尚...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佛为什么要说《阿弥陀经》

佛当时为什么要说《佛说阿弥陀经》?我们从八个意义上...

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

学佛第一个观念,就是 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看众生...

微笑地面对生活

虽然,人生有很多苦难。人来到世间,就已经是一出悲剧...

天下第一菜:大白菜

慈禧晚年时,得了一场重病:高烧不退,且口干舌燥、咳...

【佛教词典】五相了知十二分教

【五相了知十二分教】 p0285 瑜伽七十一卷九页云:云何...

【佛教词典】行佛性

乃三佛性之一。指各种有漏、无漏等万行;盖以有漏、无...

仅贪求极乐世界的享受,是否会障碍往生

问: 《大宝积经》说,时一比丘,闻佛赞扬不动如来佛刹...

【推荐】幸福快乐到底在哪里?

现代人每天熙熙攘攘,席不暇暖,问他为什么这么忙?他...

以德报怨的国王

佛陀时代有一段故事――佛陀来到舍卫国的只园精舍,摩...

【推荐】吃饭也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事

有一位日本禅师,日日修行,也没什么别的嗜好,唯独喜...

不犯威仪,小小戒都要护持

不犯威仪,这种持戒的意识,不仅对那些重戒要去受持,...

吵闹着炫耀一番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非...

打佛七时一直哭泣,可以祈求阿弥陀佛快来接引吗

问: 请问师父,打佛七的时候,一直哭泣很悲伤,祈求...

何为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是梵文(aturman...

虚云老和尚《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

初七第一日开示(2月22日) 这里的大和尚(苇舫法师)...

大迦叶尊者与妙贤女

佛经里的种种公案,一个是教化我们,一个是启发我们,...

【推荐】当时好像是被人欺负了,其实那是消灾免难

我们不论学一门技术,或者念佛也好、参禅也好,要面对...

中峰和尚劝念佛诗

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谁能数? 众生反以苦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