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

容通法师  2020/06/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

随烦恼二十:言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失念就是对你所缘的境界不能明明白白地记住,就像我们说你修三皈依观,你开始修的时候从“世尊即正觉转四谛法轮”开始观,观到中间忘掉了,没有办法继续修下去,就是失去了这个念头。下面你该修什么?你心里糊涂就要去看书,看书就不叫修定,心里不要把这个念给失掉,就是要有明记的能力。

比如我们说的“三转四谛法轮”,哪三转啊,大家说说看?忘记啦?这些都是讲过的,你看这就是失念为性,原来缘过的,现在再缘缘不上来了。第一劝转,第二示转,第三证转。比如说:“此是苦”,什么性啊?“逼迫性。”“此是集”,什么性啊?“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些东西都要去背,要不然修起来没办法修,然后你又去翻书,那就不叫修定了。

“散乱所依为业”,就是你心要是散乱起来就是失念。念佛也是这样,开始是念阿弥陀佛,念到后面什么油盐酱醋都来了,散乱了,就把阿弥陀佛忘记掉了。嘴里在念佛,心里已经在买菜的事情上了,失去这个念头去思考其他的事情这就是失念,失去了正念。散乱所依,心就完全离开这个境界了。

“失念则心散乱故”,凡是失念的人心就散到其它地方致使正念失掉,心中有事情他做什么都不能专注。人已经来了,但是心没完全在这里,心不在焉。比如家里有事情发生,但是今天我们有唯识课必须要来,但是人来了心里又惦记家里的事情,课上讲的东西就听不进去。

所以大家都要专注,听课的时候就要保持专注的念头,就在听课的境界上,不要听来听去犯迷糊。上课昏沉睡觉还是不太容易,这样太对不起师父。但是失念,师父也看不到,也不会责怪你们,多数的人散乱、失念总是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但是这也是不可以的。并不是师父这么要求你们,而是你们自己要去锻炼自己的力量,专注的力量,不失念的力量,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能有这种很强的捕捉力和专注力。

“此失念者,有云念一分摄,是烦恼相应念故。”是属于念一分所摄的。那么失念的体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念一分所摄,这个念不是正念,是与烦恼相应的念。就是说念佛是正念,你现在念到油盐酱醋,这就是与烦恼相应的念,失去了正念,这是一种说法。

念心所属于别境心所,作意、触、受、想、思是遍行,欲、胜解、念、定、慧是别境。念心所包括正念也包括妄念两个方面,但是这个失念肯定就是烦恼心所,因为它已经失去正念,它是属于散乱的那么一种状态。

“有云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痴令念失,故名失念。”

痴就会糊涂,糊里糊涂就会把正念失去,所以叫失念。为什么你会失念?为什么你念不住?当然念心所肯定是和它直接相关的,还有就是因为我们以前愚痴的念头太多,想有正念都不行。现在你想把念头拉回正念,这个妄念可是不干,它要把你再牵回去,让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过去你在江湖上漂,现在你想金盆洗手,但是江湖上的人不会放过你,会来干扰你把你拉回去,所以我们平时为什么要多正念、少妄念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是从正面的力量去加强自己,一个是避免不好的念头,否则你想修点善法都修不起来。

不要说我这里做了些好事,那边又做了坏事,我将功补过,哪有这么容易补的?恶法是有力量的,它是有障碍的,为什么说“愿消三障诸烦恼”?惑、业、苦三障,你做了一件错事都是有障碍的,但是最根本的是惑障,是烦恼障。

我们今天讲的这些东西都是属于烦恼层面的,最根本的,无论是根本烦恼还是随烦恼都是一样的。因为有这些烦恼才会造种种的业,这种业肯定都是轮回生死之业,都不是纯净的善业,即使是善业也是有漏的,它不是纯粹的。

你做了这些恶业它就有业障,就会障碍你去做其他的事情,就像我们养成恶的行为习惯,你要改成好的习惯很难的,就像烟瘾戒掉也很不容易。瘾是什么呢?就是长期行为的习惯,你离不开它,你会喜欢它,这种喜欢都是颠倒的贪爱,最终成报就更不好了。就像你现在没翅膀你还能飞上天去?你现在就是这样的报,你就在地上呆着吧。

“有云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略说故。”有人说两者都有,既是痴的一部分也是念的一部分,前面说的是侧重一边了,实际上两者都具有。也就是说痴烦恼的念起来了,当然会失念,念头就念到其他的地方,正念就保持不住跑掉了。

有的时候在身体很疲劳的时候,虽然我们还在念佛,但是念到一定的程度进行不下去念不住,心中一片茫然,念头不在这个上面已经失掉了。失念有两种,有的时候是痴烦恼,有的时候是念心所里的正念不能保持,所以说二者俱有所摄。实际上不要说外在的烦恼,究其原因还是你自己没有堪能性,没有这个力量去做这个事情。

或者是你有能力去做事情,但是外在的烦恼又会来干扰你,让你不能持续,这个时候就要接受更大的考验。相对来说后者要比前面的要进一步,前面是简单的事情都做不起来。

就像我们乒乓球运动员在国内自己的场馆练习都特别好,但是到了国外,在国外啦啦队高声喧嚣的环境下,技术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判若两人。学佛也如是,我们在寺院、在道场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大家比较认真地听课、学习,相对不那么容易失念。到了比较喧闹的地方,你恐怕就听不进去了,会有很多其他的声音来干扰,你想不失念都不可能。失念就是要接受妄念的考验,那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靠自己的观照力消灭掉

讲一位公案。有一位上师,他在外出的途中,救起了一只...

念佛别怕妄想,不后悔,不怀疑

我常引用佛国禅师描写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两...

心念与疾病有何关联

问: 佛法中提到病由业生,业由心生,心念与疾病的关...

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修行

不仅是天天在念佛就算修行了。因为修行就是用佛法的道...

大安法师:知道自己的念头-念佛

在东林寺我们常常会有百万佛号闭关出来谈体会,这一两...

功夫做的纯熟,妄想烦恼就会辗转消失

不是说很舒服、很容易的就把自己所干的事情干好,就是...

一转念天堂地狱就在眼前

古时候的得道高僧说: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心中抓取的影像越多,临终越难离开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昼夜唯求解脱心,...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有病痛的时候,如何身苦心不苦

问: 有病痛的时候,如何身苦,心不苦? 妙境法师答:...

把人生看做一次旅行

《红楼梦》里的开篇偈语说道: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

怎么做好人生的收尾

问: 阿弥陀佛!我想请教一下,怎么做好人生的收尾? ...

蕅益大师论出家

蕅益大师,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字蕅益,号八...

【佛教词典】他心智

【他心智】 p0485 瑜伽六十九卷十页云:他心智,唯是世...

【佛教词典】马祭

梵名 A?vamedha。印度婆罗门教苏摩祭之一。又作马祠、...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在慧远大师身上,无论是他的知见,还是他的修行实践,...

学佛的秘诀在于诚与敬

有人问印光大师学佛的秘诀。印光大师则回答:学佛的秘...

修学楞严咒有十妙

(一)妙清净:至心持咒,身口意三业就能清净,诚意诵...

文珠法师《楞严经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一、前言 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

喜贪美色美味,当修如是观法

如经中说,修定的人要离欲及恶法。离欲即指离开五欲。...

生命中的贪欲苦

有一个美丽得让人感到心酸的故事: 在物质条件极度匮...

学佛得遇善知识是最大的福报

过去有个人,患了下腹的疾病,求医治疗。医生告诉他:...

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有三个愁容满面的信徒,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使自...

日落西山忆故乡,急需检点办资粮

佛法教导我们:人要自己掌握命运、掌握生死,就是避免...

一切皆舍,了脱生死

现在佛教在世界上,大体都在弘法、宣传,虽然很普遍,...

慧律法师《茅蓬语录》

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之说。立功者,造福家国、嘉...

迦旃延尊者为婆罗门除瞋

昔日,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古印度阿磐提国的湿摩陀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