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赜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

宗赜禅师  2020/09/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宗赜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

【原文】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源要术,示开往生一门。

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刹。此不可得而致诘也。

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秽两土。然本圣之意,岂直以娑婆国土,丘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以是为可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以是为可忻。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

何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扰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横生疑谤。

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

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盖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

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

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大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为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所以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而迷于净土长年,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

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甚迷哉。若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界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法,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通具足。

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尘刹土。周旋五趣,普被诸根。不动一心,遍行三昧。洒定水于三千,引众生于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圆满。然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盖解脱之要门,乃修行之捷径。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须自度,故也。

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故率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窃冀莲池胜会,金地法明。绮互相资,必谐斯愿。操舟顺水,更加橹棹之功,则十万之遥,可不劳而至也。

元祐四年冬,宗赜夜梦一男子,乌巾白衣,可三十许,风貌清美,举措闲雅,揖谓宗赜曰,欲入公弥陀会,告书一名。宗赜乃取莲华胜会录,秉笔问曰,公何名。白衣者云,名普慧。宗赜书已,白衣者云,家兄亦曾上名。宗赜问曰,令兄何名。

白衣云,家兄名普贤。白衣者遂隐。宗赜觉而询诸耆宿,皆云华严离世间品,有二大菩萨名。宗赜以为佛子行佛事,助佛扬化,必有贤圣幽赞。然预此会者,亦岂小缘。普贤变名易号,不知谁何。今更以二大菩萨为首云。

【译文】

如果以念佛为有念,以往生为有生者,此乃是常见之过失也。若是以不念佛为无念,以不求往生为无生者,此乃是受邪见之所迷惑也。念佛的当体即是无念,往生之当下即是无生,如此才是中道第一义谛。是故以实相本际之真如理地来说,则不受任何一尘之染著,如是则上无诸佛可以忆念,下无净土可以往生。

若是论及佛法之事相门中,则不可舍离任何一法,如是则总摄一切诸根尘识一切法也。因为所谓的念佛三昧者,乃是归本还源之要术,指示开通往生极乐净土之一道门路。所以虽然终日念佛,而不乖离于无念;虽然心中炽然发愿求往生,而不违背于无生。

因此能够凡夫众生与弥陀圣人虽然各自住于其位,而能彼此感应道交;东方与西方虽然没有互相往来,而神识却迁往于清净国土,这实在是真实而不可质疑的啊!

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人闻说阿弥陀佛之后,能至诚一心执持名号,乃至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释迦世尊与阿弥陀佛,虽然分别以折伏、摄受二种法门,示现居住于秽土与净土两个世界。

然而依照二位圣者之意,岂只是以娑婆国土,充满高低的丘陵坑坎,五趣混杂而居,土堆石砾诸多山丘,污秽浊恶充满于世界,以此而为可厌离之境。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高大而参天,楼阁高耸以七珍为饰,莲华以青黄赤白四色而开,以此而为可欣求的。

实在是因为初发心入道之人,忍力尚未纯熟,必须依托清净之外缘,以为增上修行之力。

何以如此呢?因为娑婆国土,释迦世尊已经灭度,弥勒菩萨尚未降生;而极乐世界之中,阿弥陀佛如今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只能徒仰其嘉名;而在极乐世界之中,彼二大菩萨,可以亲近而为殊胜之良师益友。

娑婆国土,诸魔竞相造作,恼乱清净修行之人;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的大光明之中,决定没有魔扰之事。婆娑国土,邪见邪声扰乱心智,女人色态妖惑而使人淫逸;极乐世界,流水花鸟树林罗网,皆能宣说妙法令人修行。并且正报清净,没有女人之果报。那么修行者之外缘条件之完备,没有一个比得上西方极乐者。信心浅薄的人,常常随便就怀疑毁谤。

我曾经评论说:此方之人,无不厌恶俗世屋舍之喧闹烦躁,而仰慕寺院兰若之寂然幽静。是故如果有人舍家而出家者,则必定殷勤地赞叹。然而娑婆世界具足的种种众苦,又何止如世俗屋舍之喧闹烦躁而已?

极乐世界之优游自在,又岂只是和寺院兰若之寂静一般而已?知道舍家出家很好,而却不愿往生西方修道,这是第一个疑惑也!

出家之后千山万里辛劳勤苦,向远地去寻求善知识,就是为了要发明心地、明心见性,决择生死之大事。而阿弥陀佛,其色相端严,智慧具足,一切净业圆满殊胜,四十八愿愿力洪深,只要阿弥陀佛一旦发出圆满之音演说佛法,则一切众生无不明了契悟。愿意到处参访善知识,而却不想要亲见阿弥陀佛去学习佛法,这是第二个愚痴迷惑啊!

此外参访时若是遇到大丛林有广大住众,则乐于依止居住。住众较少的道场,便不想要依附安居。然而极乐世界当中,一生补处的菩萨,其数甚为众多。诸多最上功德的善人,皆能聚会于一处。既然想要亲近大丛林,而却不仰慕极乐世界的清净大海众菩萨,这是第三个愚痴迷惑也!

此娑婆世界之人,最上的寿命不过是一百岁,而童年愚痴老时衰残,还有疾病相连,昏沉睡眠,一生之中已经占了一大半。菩萨还有隔昏隔阴之迷,声闻尚且在出胎时迷昧不知前世,如此则宝贵如同尺璧之一寸光阴,十分已经丧失其九分,然而却仍未能登于不退之地,实在是令人寒心。

而西方极乐世界之人,其寿命无量无边,只要一旦托质莲胎,则更无死亡之苦,能够相续无间地修行,直至成就菩提为止。所以只要一往生便可获得不退转之位,佛果决定可以期待而得之。宁愿流转于娑婆世界短促之光景,而不愿意求生极乐世界寿命之长年,这就是第四个愚痴迷惑也!

若是真的能够位居于不退之位,证得无生之果,在五欲中而无欲执,居六尘里而不染尘,才能兴起无缘之大慈,运行同体之大悲,回入娑婆世界尘劳境界当中,和光于五浊之中广度众生。

若是只有浅陋之见闻、单薄的智慧,或是只与微少之善法相应,便自认为永远超出四生之流,高登超入于十地之中,诋毁诃斥西方净土,耽恋执著娑婆世界,则必定一无所得、而掩目哭泣空手归去,将来在生死之中宛转流浪,与牛马畜生并肩而行,并且接续于地狱之中。真是不知自己是何人,而想要比拟于大权示现之菩萨,这就是第五个愚痴迷惑也!

是故佛经中说:‘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如果不愿意相信诸佛诚实之言,不愿往生西方净土,岂不是非常的愚痴迷执吗?若能够相信释迦牟尼佛之言,而往生于西方净土,则是三界系缚所不能拘束,劫末之灾所不能伤害,远离了人间之八苦,无有天上天人五衰之恼,尚且没有恶道之名,更何况是有真实的恶道在净土中呢?

极乐世界唯有开显一乘究竟之法,决定没有三乘之权说,归依于自性一体三宝,奉事于十方世界之如来。阿弥陀佛放光照摄其体,万般烦恼迷惑暗中消除,以佛法之禅味资养心神,六种神通圆满具足。三十七品助道之法,应念之间圆满成就。三十二种随类应身,遍满于尘刹的国土,周旋于五道众生之间,普遍教化诸般根器。

不动于一心真如之体,而遍行于种种三昧,遍洒定水于三千世界,引导众生出离火宅。如是自利利他,皆悉能够圆满成就。此即是唯心之净土,自性之弥陀也,乃是解脱生死之要门,修行佛道之捷径。是以了义之大乘经典,无不指归于极乐净土。前代之贤人、后世之圣者,无论自身或令他人皆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凡是想要度化他人者,首先必须要自我度脱是也!

呜呼!人们如果没有深远的思虑,必有近身之忧患。一旦失去人身,便要万劫深深懊悔。于是率领大海之众,各个称念阿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有缘之众生,期愿皆得往生彼极乐国土。

期望能够得生于极乐世界的莲池胜会,生于黄金之地、得到佛法之光明。只要大家互相勉励资助,必定能够圆满达成此愿。操持著顺水之舟船,更加上橹棹水桨之功,则十万亿国土之遥远,便可不涉辛劳而到达。

元估四年冬天,宗赜夜里梦见一名男子,戴著黑色的头巾,穿著白色之衣服,年约三十岁左右,风姿面貌清新美好,举止行动飘逸优雅,以手作揖告诉宗赜说:‘我想要加入长老的弥陀念佛会,希望能够书写一名会员。’宗赜乃取出莲华胜会的记录本子,手中秉持著笔问曰:‘先生何名?’白衣士人云:‘名普慧。’

宗赜书写之后,白衣士人又云:‘我的家兄也要书写会名。’宗赜问曰:‘令兄何名?’白衣士人云:‘家兄名为普贤。’说完之后白衣人便消失不见。宗赜梦醒之后询问诸长老大德,大家都说:‘《华严经》的〈离世间品〉,有两位大菩萨之名。’宗赜我认为佛子推行佛事,帮助佛陀宣扬教化,必定有圣贤菩萨暗中赞助,然而菩萨能来参预此胜会者,可见念佛求生净土岂是一个小因缘而已!普贤菩萨常常变换名字、改易称号,不知道谁也许是菩萨呢?因此如今更以二位大菩萨作为会首。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业行人应阅读哪些书籍

问: 请为年轻净业行人推荐应该阅读的书目。其中哪些需...

以这种心来修净土法门,都称为杂毒之善

至诚心就是真实心,不虚假的心。这就要告诉我们修习净...

念佛后不想看书、做事的心态对吗

问: 弟子越来越欢喜念佛,感觉念佛时心容易得定。但时...

禅宗里的无念是怎样一种境界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六祖慧能大师《坛经...

世俗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

世俗所谓爱情爱自己吧?(虚情假意) 常常会看到很多年...

因缘和合

桂琛禅师参访玄沙禅师,玄沙知道他深研唯识法相之学,...

闻信弥陀名号的人,当下就得十方诸佛护念

得到佛的护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通途佛法得佛的护念的...

极乐世界的漏尽比丘

漏尽比丘的一个特点就是他证得人我空了,没我的观念了...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在家人从朝至暮的修行方法

一、修行功夫贵恒常 很多初发心的人来问:老和尚!弟...

忏云法师《修行法语·净土篇》

○劝修净土 余少闻轮回往返之说,辄自悲流浪五浊,怅...

遇到逆缘的时候,要这样来思维

我们内心很多负面的情绪,很多的盗贼要偷走我们已经成...

把吵嘴的劲头拿来学佛

修行最重要是四个字:信、解、行、证。为什么会信得不...

【佛教词典】止持

子题:止持戒 戒本疏·持犯方轨:“所言止者,方便正念...

【佛教词典】寂静相应真言

指与寂静法(息灾法)相应之真言。据大日经疏卷七载,...

把真如本性的家建立起来

我们经过无量的生死轮回,内心累积很多问题,要在一生...

专修净业,一念精诚亲见圣众

清朝比丘尼清月,江苏无锡人,居住南门慈云庵,每天诵...

身体少病的十个原因

1、不打别人,不虐待动物。 2、劝别人不要打人或虐待...

人生成功的原则--不忘初心

我们为人处世,永远保持刚刚出来的那个心情。譬如现在...

富人多做好事,有舍更有得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佛陀纪念馆历经13年筹划...

向外求安,自古学人之通病

学人不知向上一路,但求增益知见。殊不知知见立知,即...

心识如何生

问: 心识如何生? 正如法师答: 在唯识学中,所谓心...

先明白念佛的目的,你就知道如何念佛

怎么念佛 以净土念佛法门为归,以持名为中心,持名念佛...

阿弥陀佛的慈爱超过世间父母

我们都要去理解阿弥陀佛的心,弥陀的心就是大慈悲心。...

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

佛为长者说四种施

昔日,在舍卫国有一富可敌国的婆罗门长者,名叫蓝达。...

刚信佛时很灵,信久后为何就不灵了

有好多信佛的人,感觉信三宝很久了,却没有得到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