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以六根当所观境

净界法师  2021/08/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以六根当所观境

这一大科是佛陀回答阿难尊者的疑惑。阿难尊者的疑惑有两点:第一个就是在修学的处所当中,应该以什么来当作对治的处所才是最好的处所。第二个,在对治烦恼过程当中,它的次第是如何。

佛陀这一段主要是回答修学的处所。它主要的观念是说,使令我们生死轮回的就是六根,而使令我们安乐妙常的也是六根。说是起惑造业的是它,但是返妄归真的也是它。

那么这一点,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有提出他的看法。他说本经的修学,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所谓六根、六尘、六识当中,选择六根当所观境。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因为六根基本上有强大的主导性:第一个,六根对外攀缘六尘。它也可以攀缘,也可以不攀缘,它有主导性。第二个,六根向内能够启动六识。它也可以启动,也可以不启动。所以,这个六根身为六尘、六识的中间,是一个最好修行的处所。

我讲实在话,我们修行的功夫,好坏是一回事;你修行的处所选错了,那你真的是日劫相倍。比方说,你同样的功夫念佛持咒,但是如果你的处所选在六识——我们一般学唯识学,烦恼都是到了“识”的时候才对治,其实都太慢了,所以你就是事倍功半。你看那个烦恼火,我们可以试试看。你那个火刚开始烧的时候,你马上扑灭,很容易扑灭,一小杯的水就把它扑灭了;这个火已经烧了好几棵树了,你就更难扑灭;要是烧得整个森林大火,你没办法扑灭的。

所以这个对治烦恼,为什么要选择圆通的本根?就是掌握先机嘛。到了六识再来对治烦恼,这个不是圆顿止观,这叫做渐次止观,时间慢、花的时间多、效果差。但是如果你能够根据本经的方法,舍识用根,在六根的时候就守住了,你经常注意六根——见、闻、嗅、尝、觉、知,那么这个时候你的成佛速度会比别人快很多很多。同样的用功,但是你的进步会比别人快很多。这个就是处所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到这个地方,佛陀已经把整个修学的处所定下来,也就是以六根当所观境,整个圆顿止观的所观境。当然后面会讲详细,其实六根还很广,你还要选择。比方说耳根、意根,六根当中还要选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在整个五根当中,耳根是其他诸根所不能及的

纵令在梦想,就是说即使你在睡觉,处在一个梦想的做梦...

为什么不能认识自己

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地...

五欲六尘

一般将夺取生命的恶鬼神称为魔,佛教将魔的意义延伸,...

星云大师《六根互用》

我们必须引导自己的六根,超越五欲六尘的业恶,来达到...

善护六根,恒持正念

一日,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你们...

六根互用的例子

这以下引出六个现实的例子来作证明。我们看下一段,举...

其形虽寐,但闻性不昏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

人生之解析

照通常解释起来,人生就是人的一生。人生究竟是什么?...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现前见闻知觉,全是妄想用事,总非真心

出家人,先须要知,出家割爱辞亲,本为求出生死。若为...

真正自由的人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盲泉石之癖,而...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一观:势至观

【经文】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

心律法师:佛珠的意义

现在有很多人带佛珠,说起来并不是真的信佛,而是看到...

【佛教词典】六宗

(名数)是耆阇寺凛师所立。一因缘宗,二假名宗,此二...

【佛教词典】十地经论义记

【十地经论义记】 又作十地义记、十地论疏。隋代慧远撰...

临终现这五种相,命终决定堕入畜生道

在轮回之中,有天人、人、阿修罗、旁生、饿鬼和地狱这...

李炳南居士《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1.西方极乐世界从什么地方去? 从心上去。这个问题必...

畏苦勤念佛 安详离娑婆

我们最初来到世间是一个人,最终离开世间也是一个人,...

圣一法师《梵网经菩萨戒之淫戒》

六祖云: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世人迷净性...

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

《大乘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述,当众生遭遇...

如何让孩子戒掉手机瘾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很迷恋手机,时常拿爸爸...

佛法是依靠智慧成就解脱,而不是福报

很多的佛教修行人,大部分是比较欢喜修福报的。因为修...

在苦中而不以为苦,是真正的灭苦

佛教所说的灭苦,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在自己灭苦...

地藏菩萨和我们关系

谁是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是佛陀座前,大愿第一的大菩...

怀孕妈妈的胎教之法

历来古今贤圣之人,都是由于父母之善教而得成功。而父...

供养沙门狗得餐,转生王女见心欢

中印度佛法盛行的时候,有一位虔诚的居士,每天发心供...

佛教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的探讨

佛教从它诞生起就给人一种超然于世的感觉好像它只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