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以僧众为对境修恭敬

明海法师  2022/07/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以僧众为对境修恭敬

僧,是四人以上的出家的团队,不局限于某一个人。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僧众,对于各位在家居士很重要。但是态度要调整到位,确实也很不容易。

我们要培养对所有僧众的恭敬。只要是出家受戒的僧众,他们都是佛法的实践者,都是我们的福田。他们也许还是凡人,但是他们走在由凡到圣的路上,所以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他们是我们供养的对境,所以不要以恶意,不要以那种张家长李家短的习性,去议论僧人的过失。这样会毁坏我们跟僧众之间的因缘。

这里并不意味着说,你们不能指出僧人的过错,不是这个意思。如果僧人有过错,有两种方式指出。第一种方式,你可以当面规劝:某某法师请你原谅我,我认为有一事你做得不妥,请允许我指出来。这是当面规劝。还有一种方式,在寺院僧团里面,你也可以向僧团的长老、负责的人,指出某些人的非法。

这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心态,你的心态是建设性的,是维护僧团,是护法的心态,包括护持那个不如法的僧人,希望他能改进,希望他能有进步。你没有必要到处去讲,在居士里去讲,在外面去散布——特别现在是网络时代,在网络上去议论,那就错了。这种做法背后的心态,就不是建设性的,它是破坏性的。

《地藏十轮经》里讲到僧人的珍贵。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经里告诉我们,即使是犯戒、破戒的比丘,他们穿着袈裟,仍然有特有的功德。因为他们让世间的人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想到戒。简单地说,他们是佛的宣传者,佛法的宣传者。

在这部经里也介绍说,出家比丘身上搭的这身标志戒行的袈裟,它的功德很大。曾经有一个人犯了大错,被国王处罚,处罚的方式是把他送到荒山野岭。佛经讲,在那样的地方会有夜叉出没,这个人会被这些夜叉吃掉。但是这个被遗弃在荒野里的人,他身上有一小块袈裟,注意,是一小块,还不是完整的袈裟。到了晚上,夜叉们就来了,开始他们很高兴:“哎呀,终于有美食了,饿得不行啊!”走近了一看,不对呀,这不能吃,因为他身上有袈裟。他们不仅不吃,还恭敬顶礼。这是《地藏十轮经》里记载的,袈裟就有这样的力量。

这样的故事在佛经里有很多。还有一个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在山里面有一个象王,象王的牙非常漂亮。城里有一个国王,早就听到象王的美名,知道它有非常美妙的白牙,但是他们总是难以抓获它。后来国王就悬赏重金,招募捉象王的人。有一个人为了得到重金,自告奋勇,拿着弓箭和刀枪,到了山里。这个象王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啊,也不普通。它看见一个猎人过来,先是有戒备,但是当它看见猎人身上带着一片袈裟时,就把戒备心放下来了,说你需要什么?我能帮你吗?猎人说,我需要你的牙齿。象王在这种情况下,就把自己的牙齿奉献给了猎人。你们看袈裟的力量。

共业之怪象

但是现在你们可能有困惑,在大街上会碰到穿袈裟的人,给你一种压力,甚至设一个圈套找你们要钱。新闻也报道过,在汉地一些省份,乃至于藏地,有一些村子里的人,到了某个季节,把头剃光,或者连头都不剃,戴上帽子,穿上我们出家人的衣服,到外面去化缘、赶斋;或者装扮成活佛、仁波切,让信众供养他们。你们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对于这些人,有人建议不要称他们是“假和尚”。某种意义上,“假和尚”还是和尚,他们根本就不是和尚。说他们是“穿着我们衣服的人”,这客气啦!说“穿着我们衣服的骗子”,这有点气愤了。穿着我们衣服的这些人,现在不仅仅在国内,有的甚至走出了国门国际化了。

这确实是这个时代众生的共业。我前面讲过,现在的社会公信资本衰减得太厉害了。佛法僧三宝,本来是神圣的文化资源,现在也被某些饥渴、精神贫乏的人,变成牟利的工具了。受损伤的是谁呢?是全体社会大众。对于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敬而远之。只要穿这身衣服,我们可以对他有敬意,但是我们不一定要亲近他。至于亲近哪些僧众,可以经过观察以后,自己再决定。

结语

以上恭敬三宝的修行,我们讲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大家不要以为是麻烦,不要以为是啰嗦。如果你觉得麻烦、啰嗦,那一定是你的身心很粗,还没有被调伏。以三宝为对境,调伏我们的粗心,让它变得细腻、柔软;以三宝为对境,增长我们的福报,然后我们才有可能使信仰变得坚固,深入佛法的大海。这是这些细节深远的意义之所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明海法师文章列表

佛陀的姨母出家记

当佛陀回到迦维罗卫国时,大爱道瞿昙弥(即佛陀姨母,...

【推荐】出家沙弥净人须知

这个时代大家能发大心出家,说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缘和...

普陀山的和尚说普陀山的事儿--佛灵僧不灵

阿弥陀佛,诸位吉祥。 今天呢给大家说一个《佛灵僧不灵...

因家庭不如意而想出家可以吗

家,其实就是道场;家,也是真正好用功的地方。可是很...

不要以为建庙功德很大,功德大是因为有人修道

人们做着种种苦力,才能够造一个房子。所以建庙造伽蓝...

持诵观音两度复明,感念佛恩遁入空门

本文是万如法师出家前的亲身经历,选自福建莆田广化寺...

自古佛门多孝子,愿父母究竟安乐

记得电影《一轮明月》里,弘一大师未出家前,他在母亲...

僧人的晚餐为何称为「药石」

饮食,是生物维系色身的要件之一。一般人每日尘劳奔忙...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一位女居士写给女儿的信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在如今以分...

智者大师《五方便念佛门》

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体真禅。四方便随缘禅。五息二...

三世因果,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

「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

旋转六根的功能而归于六根的根性

云何现业? 什么是我们生死的业力呢? 癸二、答释 ◎脱...

【佛教词典】阿育王

古印度摩竭陀国的国王,华译为无忧王,于公元前二七O年...

【佛教词典】曹洞

(杂名)曹洞宗之第一祖洞山,第二祖曰曹山。...

以戒为师的底线是什么

戒是佛亲制的,我们后人,现在也有人提倡说要改戒相,...

要了解我们自己的念头

我们说修道是什么?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我们的念头,...

你无法让所有的人满意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

【推荐】小乘跟大乘的空观有什么不同

当我们从业果的思想,再进一步就是空性的道理。这个问...

《一函遍复》白话译

(印光大师著 圆涛法师白话译) 净土法门,对上、中、下...

远离恶口的十种功德

诸仁者!于彼远离恶口因缘,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念佛愈癣疾

潘万宗居士。吴江(江苏)黎泾港人。中年丧子,因此发...

佛前供一朵花,弥勒菩萨都说不尽他的福德

我们先讲个故事,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

药王菩萨以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

《圆觉经》云: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

比丘十八物

所谓比丘十八物,又称头陀十八物,即是指古代大乘比丘...

圣严法师《赶而不急》

有个弟子曾经问我:『师父,我很积极,可是我也很急,...

东渡弘法的鉴真大师

唐代律学高僧鉴真大师,又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