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切法本来就是无分别

净界法师  2023/09/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切法本来就是无分别

无分别智的意境是甚深的,这个「甚深」有二个:第一个【境智甚深】,第二个【法性甚深】。一个是能缘的智慧甚深,一个是所缘的法性真如是甚深。

【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无分别智的所缘境是什么呢?【非于此非余】,【非于此】这个【此】指的是依他起性。无分别智的所缘境不是依他起性,因为依他起是有相的境界,凡夫都是在依他起产生执取,就产生了障碍。所以无分别智,它不是攀缘依他起;但是它也非余,它也没有离开依他起,因为你修习空观,也就是在人事的因缘当中,观察它无自性,而安住在空性。古德说【见相离相】。见相跟离相这二个,你要把它合在一起讲;如果你认为见相跟离相是矛盾的,那你就没办法修无分别智。你同时见相,同时又离相,诶,这个就是【非于此非余】。

【非智而是智】,这个是讲能观的智,它不是一般的智,因为这个智慧都是要分别,观察、抉择、分别,它不是智,但是它又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抉择,它是一种不起于相的智慧。

【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这种智慧的甚深,它跟所缘境是没有能所差别的,如如智契证如如理的时候,是能所双亡,没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安立它叫无分别,因为它能分别跟所分别都是如的相貌。这个是赞叹无分别智的殊胜,它能够见相而离相,能够能所双亡,趣向一如。

【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我们要知道:你修无分别智的时候,你要了解一个道理:“一切的缘起法,它的本性是没有分别”。这个观念很重要。修无分别智,不是说一切法本来是有分别,那我们修无分别智,把它变成无分别,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它本来是有分别的,那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把它观成无分别,不是这样,这样就不合道理了,这样就变成颠倒了。而是说“一切法本来就是无分别”,我们修无分别智,刚好跟它的本来面目完全相随顺,这个我们要了解,一切法本来就没有分别。

那为什么会有分别呢?因为【所分别无故】,因为我们自己安立了名言,产生了很多的想象,这一切法就产生分别了。但是这个分别,从真实义来看是不存在的,是活在每一个人的妄想当中。

比如说,我今天看到桌上有一盘榴莲。这个榴莲是【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它没有什么义相存在。但是你看到榴莲以后,你把它想象成:“诶,这个榴莲的味道是甜美的,它的性质是滋养的”。哦!它的义相就出现一个正面的义相,就会推动你想要去吃它。如果你看到这个榴莲,你想象这个榴莲是臭秽的、性质是刺激的,你马上会离开那个地方。所以你说它是什么性质呢?【所分别无故】,因为它所缘的义相是不存在的,所以就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但是你不管怎么想,这些在真实义上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无分别智无】。

什么叫做【无分别智无】呢?古德解释说:既然一切法本性是无分别,而且是恒常的现前,那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能看到这个清净的本性呢?如果一切法本性本来就现前,那应该每一个人都能够契证真如,为什么我们没办法契证呢?这个的答案是说:因为我们【无分别智无】,我们缺乏无分别智的智慧,随顺妄想而转,就把真相给遮盖了。所以无分别智的意思,就是把我们心中的妄想消灭掉,看到诸法的真相,这个就是无分别智的目的。这个地方的这句【无分别智无故】是很重要。

一切法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变化?主要就是因为它没有真实相,所以给大家很多想象的空间。我们人跟人之间的相处,相互之间有障碍,要解决问题,要沟通一下。其实解决问题,只是对了一半,有些问题是不能解决。比如说:有些事情是有对错的,这个在因果上是有对跟错的,那应该解决,大家把话讲清楚、说明白,这样子就把问题解决掉了,因为这个在经论上的戒定慧里面,有明确的规定、有教理的印证,这个事情,大家可以把话讲清楚、说明白,解决问题。但是有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的答案,通通对,只是个人看法不同而已,这样子你就要知道,人跟人之间就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叫做化解问题。

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事情,人跟人之间有些事情把话讲清楚了,会比较好;但有些事情话是不讲清楚比较好,话没讲清楚,彼此间的差异还能够互相包容,达到一定的平衡跟默契。有些事情把话讲清楚了以后,大家扯破脸,永远形成对立。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一切法本性是没有分别,问题是大家都捏造很多很多的想法在心中。而这个想法,如果不牵涉到对错的,其实不要去碰触,让修行者自己慢慢提升、慢慢提升。

所以我们研究戒律,你知道这个【七灭诤法】,其中有一个,佛陀告诉我们:如草覆地。就是这件事情很难处理,佛陀说用这个草把它盖起来。有的人就想:佛陀怎么这么消极呢?事情应该要讲清楚、说明白!大家坐下来,你怎么样,我怎么样,讲清楚。其实这样子,可以处理一部分的问题;有些问题真的是不要处理,通通不能动,不动的时候还能保持一定的平衡。大家不断的提升自己,从个体生命慢慢回到整体生命,把心带回家,慢慢慢慢悟到真如理的时候,大家看到生命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大家会一笑置之。

但是程度不够的时候,你去碰触这个,尤其是法执的问题,很容易就引起诤议。所以你读到这句话:【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其实你在人世间的相处,你就知道很多事情是不能解决的,只能够化解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让时间慢慢的淡化,这个是最好的方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念佛怎样摄住意根

这个意根,我们从小到大可能都没有把它认真地对待过,...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的妄想的根被你拔...

真正障碍往生的是带有执着性的妄想

诸位要知道在我们八识当中分成三类,第八识第七识跟前...

【推荐】我从前生的妄想而来

清朝有一个居士叫王鼎实居士,这个居士从小就很聪明,...

培养临终的第二念

净土宗要培养临终的正念是什么意思?临终第二念的正念...

正报身心世界的虚妄相是怎么来的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明众生相续。 这个众生指的是我们五阴...

妄想最怕时间的考验

我们不是利根人,怎么办呢?先从不动下手,不要动。一...

思想不改变,生命的历史就不断重演

为什么我们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忏悔...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念佛人可以克期取证,提前往生吗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就着念佛的人,是不是可以克期取...

菩萨为何不应住色布施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为什么讲忍辱,一...

晚上自己睡觉害怕怎么办

问: 师父,晚上自己睡觉害怕怎么办?念什么经,或者有...

志公禅师:十四科颂

菩提烦恼不二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

【佛教词典】蕴等略有六因建立

【蕴等略有六因建立】 p1454 瑜伽五十七卷二十七页云:...

【佛教词典】一切生身差别缘起

【一切生身差别缘起】 p0015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

最后的生还者——地震废墟下念佛得救

2016年2月6号半夜凌晨三点,正当大家欢欣期待即将来临...

了幻法师《超越情爱好修行》

自笔者的《佛法与婚姻》一书2005年流通以来,收到不少...

除念此六字外,了无一念当情

【原文】 倘肯至诚念佛,决定冥冥之中,蒙佛加被,令不...

历代高僧大德的惜福节俭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

在公门修行,不专指诵经持咒念佛而已

原文: 所言公门修行,不专指诵经持咒念佛而已。必须尽...

圣严法师《要感谢接受过你施舍的人》

央视著名记者白岩松曾经采访过圣严法师。让他记忆犹新...

是爱,还是交易?

若时不随顺,则都无所爱,尔时起贪爱,唯同于贸易。--...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处事方式

从前,有一位很有修为的居士。有一次,他到一所有名的...

心佛众生一体之圆顿法义

疏文: 心、佛、众生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弘扬净土法门的一个重要原则

净土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九法界众生靠自己的能力是...

【推荐】不管念佛与否都希望你抓紧时间

一声磬响,烦恼顿息。我与弥陀,是二是一? 也许有些人...

正如法师《放逸能使生命堕落》

经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