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切法本来就是无分别

净界法师  2023/09/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切法本来就是无分别

无分别智的意境是甚深的,这个「甚深」有二个:第一个【境智甚深】,第二个【法性甚深】。一个是能缘的智慧甚深,一个是所缘的法性真如是甚深。

【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无分别智的所缘境是什么呢?【非于此非余】,【非于此】这个【此】指的是依他起性。无分别智的所缘境不是依他起性,因为依他起是有相的境界,凡夫都是在依他起产生执取,就产生了障碍。所以无分别智,它不是攀缘依他起;但是它也非余,它也没有离开依他起,因为你修习空观,也就是在人事的因缘当中,观察它无自性,而安住在空性。古德说【见相离相】。见相跟离相这二个,你要把它合在一起讲;如果你认为见相跟离相是矛盾的,那你就没办法修无分别智。你同时见相,同时又离相,诶,这个就是【非于此非余】。

【非智而是智】,这个是讲能观的智,它不是一般的智,因为这个智慧都是要分别,观察、抉择、分别,它不是智,但是它又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抉择,它是一种不起于相的智慧。

【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这种智慧的甚深,它跟所缘境是没有能所差别的,如如智契证如如理的时候,是能所双亡,没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安立它叫无分别,因为它能分别跟所分别都是如的相貌。这个是赞叹无分别智的殊胜,它能够见相而离相,能够能所双亡,趣向一如。

【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我们要知道:你修无分别智的时候,你要了解一个道理:“一切的缘起法,它的本性是没有分别”。这个观念很重要。修无分别智,不是说一切法本来是有分别,那我们修无分别智,把它变成无分别,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它本来是有分别的,那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把它观成无分别,不是这样,这样就不合道理了,这样就变成颠倒了。而是说“一切法本来就是无分别”,我们修无分别智,刚好跟它的本来面目完全相随顺,这个我们要了解,一切法本来就没有分别。

那为什么会有分别呢?因为【所分别无故】,因为我们自己安立了名言,产生了很多的想象,这一切法就产生分别了。但是这个分别,从真实义来看是不存在的,是活在每一个人的妄想当中。

比如说,我今天看到桌上有一盘榴莲。这个榴莲是【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它没有什么义相存在。但是你看到榴莲以后,你把它想象成:“诶,这个榴莲的味道是甜美的,它的性质是滋养的”。哦!它的义相就出现一个正面的义相,就会推动你想要去吃它。如果你看到这个榴莲,你想象这个榴莲是臭秽的、性质是刺激的,你马上会离开那个地方。所以你说它是什么性质呢?【所分别无故】,因为它所缘的义相是不存在的,所以就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但是你不管怎么想,这些在真实义上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无分别智无】。

什么叫做【无分别智无】呢?古德解释说:既然一切法本性是无分别,而且是恒常的现前,那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能看到这个清净的本性呢?如果一切法本性本来就现前,那应该每一个人都能够契证真如,为什么我们没办法契证呢?这个的答案是说:因为我们【无分别智无】,我们缺乏无分别智的智慧,随顺妄想而转,就把真相给遮盖了。所以无分别智的意思,就是把我们心中的妄想消灭掉,看到诸法的真相,这个就是无分别智的目的。这个地方的这句【无分别智无故】是很重要。

一切法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变化?主要就是因为它没有真实相,所以给大家很多想象的空间。我们人跟人之间的相处,相互之间有障碍,要解决问题,要沟通一下。其实解决问题,只是对了一半,有些问题是不能解决。比如说:有些事情是有对错的,这个在因果上是有对跟错的,那应该解决,大家把话讲清楚、说明白,这样子就把问题解决掉了,因为这个在经论上的戒定慧里面,有明确的规定、有教理的印证,这个事情,大家可以把话讲清楚、说明白,解决问题。但是有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的答案,通通对,只是个人看法不同而已,这样子你就要知道,人跟人之间就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叫做化解问题。

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事情,人跟人之间有些事情把话讲清楚了,会比较好;但有些事情话是不讲清楚比较好,话没讲清楚,彼此间的差异还能够互相包容,达到一定的平衡跟默契。有些事情把话讲清楚了以后,大家扯破脸,永远形成对立。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一切法本性是没有分别,问题是大家都捏造很多很多的想法在心中。而这个想法,如果不牵涉到对错的,其实不要去碰触,让修行者自己慢慢提升、慢慢提升。

所以我们研究戒律,你知道这个【七灭诤法】,其中有一个,佛陀告诉我们:如草覆地。就是这件事情很难处理,佛陀说用这个草把它盖起来。有的人就想:佛陀怎么这么消极呢?事情应该要讲清楚、说明白!大家坐下来,你怎么样,我怎么样,讲清楚。其实这样子,可以处理一部分的问题;有些问题真的是不要处理,通通不能动,不动的时候还能保持一定的平衡。大家不断的提升自己,从个体生命慢慢回到整体生命,把心带回家,慢慢慢慢悟到真如理的时候,大家看到生命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大家会一笑置之。

但是程度不够的时候,你去碰触这个,尤其是法执的问题,很容易就引起诤议。所以你读到这句话:【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其实你在人世间的相处,你就知道很多事情是不能解决的,只能够化解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让时间慢慢的淡化,这个是最好的方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问他什么都不知道,但却是圣僧

这古来有很多人呐,看着好像他这什么也不知道,后来还...

「遍计执」是怎么安立的呢

这个「遍计执」是怎么安立的呢?「遍计执」它也是有一...

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

一心念佛就在即心即佛

离相是谈空,离一切相,当下是要即一切法的。宗门下的...

研真穷妄名之为学

我们修行的一个重点:研真穷妄名之为学。盖能深造自得...

修行是要分别,还是不分别

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到底修行是要去分别...

爱是没有分别的

佛教徒多数会念佛,但却不一定都能了解南无阿弥陀佛这...

面对妄想有两个方法

《楞严经》告诉我们怎么修不生灭心,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先...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净土法门两个重要的原则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把这个唯识学的教理跟净土...

诵哪部经回向给父母最好

问: 父母不在本地,诵哪部经回向给他们最好? 仁清法...

信愿持名,心不颠倒

在《法华经》当中,佛陀告诉我们,所谓的开权显实,会...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佛教词典】一九之教

指弥陀之教。净土宗立九品往生之法,故有此称。迦才净...

【佛教词典】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

凡三卷。唐代智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略称菩萨...

佛说宿殃掷石出血之因缘

世尊于阿耨大泉说法时,在场的五百位比丘除却阿难尊者...

临终的五趣相

众所周知:六道轮回之六道, 是包括天道、 人道、 修...

果报有四种,有的是定,有的是不定

《优婆塞戒经》这部持五戒的经说报有四种报: 第一种是...

你没有突破障碍,如何能见到阿弥陀佛

佛教的因缘观,只有一个观念就是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

弥勒菩萨与一具腐烂的狗尸

无著菩萨前往鸡足山,他想面见弥勒菩萨后可以请求学佛...

良友目犍连

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一位长者子,...

「十念业成」,不必执着到底几念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

如果我不种菜,就写不出那样的诗了

大约十五年前,当我在美国时,有位美国佛教学者来访。...

爱欲于人犹如执炬,必有烧手之患

我们今天继续来讲四十二章经的第二十五章:欲火烧身,...

【推荐】身体的疾病是前世因还是今世因呢

问: 我以前颠倒生活规律,导致自己得了前列腺结石,按...

传授八关斋戒开示

归依三宝是信佛的开始,信佛的入门; 五戒十善,才是实...

星云大师《维护正义的勇气》

舆论的力量与公权力的伸张是建设社会、安定社会的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