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净界法师  2023/10/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三、观心无常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从四念处观心无常的本法来看,我们先看第二句话。

“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我们的心要打妄想,它有两个重点:一个能分别的心,一个是所分别的境。我们的妄想叫做生灭心,它是要有外境的刺激才会有的,所以,离开了外境它是不能存在的。它不能单独存在,不像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可以不需要外境,它能够离一切相,而单独地生起了别的功能。佛陀知道众生的根机,众生不必要现前。但是凡夫的妄想一定要有所缘境,说是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凡夫的打妄想一定要有外境,外境拿掉了,这个心就觅之了不可得了。可见得这个妄想是因外境而有的,所以你没有真实体性,叫“离尘无体”,离开外境没有真实体性。这第一个。

第二个,“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这说到我们众生的毛病了。我们凡夫,尤其是那种成功人士,他往往有一种错觉,就是我为什么成功呢?因为我对我的事业,我打很多妄想,我比一般人用心。我操碎了心,我今天才会成功。其实不是这样子的。你会成功,跟你打妄想没有关系,是因为你有福报力,你知道吗?你不用这么操心,你也会成功,你懂吗?操心的人多了去了,少数人成功嘛,是吧?

所以我们凡夫总是觉得,我什么事都得操心,这个事情才会变好。我跟你讲实在话,这个事情会变好,你操心也没有用。它本来就变好,它就是变好;它本来会变不好,也跟你的操心没关系。所以我们操心叫做白操心。“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可能刚好是因为你操心,这个事情本来就会成功,刚好让你碰上了,所以你认为你的操心让它成功。其实不对,你是白操心了,你不操心它也会成功。这个地方有一种无我的意思了。其实无常跟无我它们两个是混着说的,就是打妄想是多余的。这是从空间上来说。

从时间上来看,“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蕅益大师常说的。为什么叫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呢?因为“未生无潜处”。你看你那个操心的心,外境没有生起之前它在哪里?你正操心的时候,“正生无住处”,这个心在活动,它住在哪里?它也不在身体里面,也不在外面,但是它就是在操心,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事情过了,那个心也不可得。所以过去也不可得,现在也不可得,未来也不可得,它就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没有真实体性。

所以,它没有所谓的时间、空间的东西。结论:“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这个念头就是刹那刹那生灭,因为很相续,所以我们把它当真实。

如果我们今天操作只有一路在权法上,用无常、无我来观这一念心,那后果不堪设想。那你会得到一个结论,所有的心识活动通通是多余的。我们从权法来看就是这样。但是你看大乘佛法,看净土宗,它不是这个概念。净土宗要欣求极乐,它是要有心识的。你要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要作莲花观,要作正报观、依报观。

诸位!一个人对极乐世界完全陌生,是不会往生的。对陌生的东西,《法华经》讲很清楚,《法华经》的假观第一个是什么?“如是相”。极乐世界的相状在你的心中没有生起,表示你跟极乐世界没有“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你连因地都没有,你结果也没有。就极乐世界跟你完全没有因缘,就这么回事。

有些人念佛,他只跟阿弥陀佛结缘,他不跟净土结缘的。这很奇怪,好像他只想念佛不想往生。佛陀讲得很清楚,念佛是修皈依,往生要欣厌二门,要“厌离娑婆”,要“欣求极乐”。欣求极乐的前提,请你把极乐世界的相状在心中不断地观想,那个相是一个开关。没有相,它就不能创造潜在的功能,外在的因果。

那怎么样能够保持中道,能够有所放弃、有所追求呢?来看第一段。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我们在面对妄想的时候,首先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妄想是一念的真如本性(一念心性、真实的心性)一念的妄动,然后产生一种攀缘的心,这个攀缘心慢慢累积形成一团就变成妄想。所以它的本质是真如,它不能断灭。你看有很多人他不学《法华经》,他就是什么都不想,很多人不用第六意识的。

他们会认为,第六意识是众惑之门,“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但是,第六意识,我跟大家讲,它是众妙之门,“诸佛正遍知海,从众生心想生”。你修六度,你也要去思惟,思惟六度的功德;你往生要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生起好乐。所以怎么办呢?首先你要知道,你调伏妄想,但是不能破坏真如本性。

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说,破妄而且要显真,就是等于是引导。就好像我们说是黄河泛滥,有人用围堵的方式,我就不让你泛滥,用一道墙把它堵起来。这是不对的。阿罗汉就是这样干的,他就是想受灭,他把第六意识给灭了,叫做灰身泯智。

其实,你这个第六意识可好用了,它是众妙之门。你要发菩提心,你要忆佛念佛,都要靠第六意识的,所以叫疏导。就是你把打妄想的心,不要打在娑婆世界,把它引导到极乐世界,叫做忆佛念佛,要疏导。就是佛法说的不要断灭而转变,要转变不要断灭。当然这个地方就必须要实法的帮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于出入息中,精勤思维死想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天,佛告诫...

净与不净都是心在起作用

一名有洁癖的县官雇请一厨师。一天,两人为以什么为净...

我拜了三部楞严经,消了不少业

我以前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还没有遇到《弥陀要解》之...

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并不懂得如...

念佛人常念死时节,方肯切心

一、阿弥陀佛,谁不能念?而偏不易念;西方极乐,谁不...

心律法师:谁都逃不开死亡

佛说:死亡的律法是无人能幸免的,包括我。而这个世间...

万般将不去,唯有早念佛

傅大士云: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

修无常观能使自己精进修学

警世非常,觉诸幻化。 这是透过无常观,策发我们的出离...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用功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放下

禅堂的禅字,又名静虑,又名思维修,总的一句话,就是...

人在福祸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

制怒、心静如水、养心

制怒 有一个煤矿老板,年产值过亿,聪明能干,精力旺...

悭财者世世贫穷,悭法者世世愚痴

这个悭就是耽,是爱的意思。不过耽比爱的势力更强大,...

【佛教词典】分别功德论

梵名 Punya-vibhavga。凡五卷。又作分别功德经、增一阿...

【佛教词典】第四静虑

(术语)旧译曰第四禅。新译曰第四静虑。色界四地中第...

屠夫的顿悟

10年前,张顺是个专职屠夫专门为附近的人宰杀大小牲畜...

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

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

学佛后怎么处理与家人的关系

问: 师父您好,我学佛以后,与家人的关系搞得很糟糕...

办公室里的春秋

办公室里的春秋 芳兰只为因香折, 良木多从被直摧。 独...

四摄法在弘法中的运用

第一是布施 1、财布施 我们到一个地方弘扬佛法、建立...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而诸凡用度...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原文】 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

如何放下烦恼

问: 如何放下烦恼? 正如法师答: 人生在世,烦恼总是...

孝道是什么,该如何弘扬孝道

问: 现在弘扬《弟子规》的朋友们也经常宣扬《二十四...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

一、四烦恼 二、建立正确心态 三、结语 一、四烦恼 ...

戒法是否允许重受

关于重受的问题: ▲《业疏》云:若准《多论》,不得重...

【推荐】遭受任何痛苦,都是自己业力的显现

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众生的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