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九心住(欲界定)

净界法师  2023/10/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我们先说明九心住,这个九心住又有一个名称叫欲界定。为什么叫做欲界定呢?就是说他的定境当中,还是属于欲界的五蕴身心,他的色受想行识还是属于欲界的情况,所以叫做欲界定。

附表十四——引生住心次第

九心住(欲界定)

(一)九心住(欲界定)

一、内住——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

它有九个次第,我们先看第一个,第一个叫做内住,“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我们修行禅定,当然有很多的前方便,包括要持戒清净,要息诸外缘等等。你这个前方便都具足以后,必须要选择一个你的所缘境,或者是出入息、或者是佛号等等,那我们这个地方就假设是佛号,你能够以“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声尘为所缘境。这个时候你第一个下手处就是要修内住,就是说“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

我们在没有修行禅定的时候,这一念心还没有经过训练之前,它的境界就像那个猴子一样,就像一个狂马一样,都是在五欲六尘的境界上去攀缘执著。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下定决心要修禅定了,就必须把我们的内心,在一切外境当中把它收摄起来,摄心。从整个五欲六尘的境界当中把它收摄起来,使令它安住在我们内在的所缘境,安住在佛号上。就是“于所缘境,数数忆念”,那么这个时候叫做内住,第一个次第。

二、等住——于内所缘相续安住。

第二个次第叫作等住。这个等怎么说呢,就是说前念跟后念相等,叫等住。我们看内容:“于内所缘相续安住”。前面的第一个内住,他的心是很粗的。比如说念佛,我们安住在佛号以后,一打坐以后大概一分钟,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我们安住的情况是一种点状的安住。这个等住的功夫就进步了,他能够怎么样呢,相续的安住,他安住的时间增长了,由前面点状的安住,而逐渐能够成片了。比如说你能够一百声、两百声的佛号,能够相续地安住了,这个叫做等住。

我看宗大师的《略论》上说,他对等住的定义:一串念珠。那么一串念珠,我在思惟,一般来说一串念珠是一百零八颗,一百零八个珠子。你能够或者是持咒,或者念佛,能够有一串念珠的功夫相续的安住,这个就是等住。

三、安住——由妄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

第三个安住是怎么说呢?就是说,我们在“于所缘境,数数忆念”的过程当中,当然会起妄念,我们的心它不听招呼,你要安住,它就是有妄想起来。妄想一起来的时候,你的心等于是把所缘境给丢掉,就跑出去了。那么跑出去以后,你在跑出去的时候能够速当了知,你马上能够觉察你的心已经把所缘境给忘失了。你觉察以后,马上能够把你的心又重新安住在所缘的境界,这种功夫能够做到。

也就是说在前面等住的境界当中,虽然你在一串念珠的时间,能够相续地安住,有一个成片的功夫了;但是在这个等住的过程当中,你散乱起来的时候,不能够马上发觉,你会打妄想打一段时间以后再发觉。但是安住不同,安住的境界就是说,妄想一起来,马上能够觉察,觉察以后马上把我们这个攀缘心拉回来,又重新安住在所缘境上,有这个功夫。这个地方的重点在“速当了知”,他有能够马上觉察了知妄想生起的这种境界,这个是安住。

四、近住——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住。

这个修行人从安住乃至于到了近住,他能够在广大的攀缘境界当中,我们众生的攀缘境界,可以说是广泛的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的境界上,去攀缘五欲六尘的境界。那么他这个时候,从这个境界当中,他把心慢慢的摄心,使令这念心渐渐的微细。

这个微细就是说,我们在安住所缘境的时候,所要对治的有两个毛病:第一个就是掉举,第二个是昏沉。这两种行相我们先做一个说明。所谓掉举就是说,我们在安住所缘境的时候会起妄想,妄想一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所缘境就忘失掉了。昏沉就是说,我们对所缘境开始产生不明了的境界,昏眛不明了。

这种掉举和昏沉都有粗细的差别,我们先说明掉举的粗细情况。这个掉举等于是一种妄想,使令我们心不寂静。粗的掉举就是说,你的妄想起来以后,根本这个心就跑出去了,所缘境完全忘失掉了,这个是一个粗的掉举。细的掉举就是说,你的掉举生起来,但是你的佛号还在,佛号还在;当然你这个安住的情况就不是一个寂静的安住,你安住在所缘境是有动摇的情况,虽然动摇但是佛号还在,这是属于细的掉举。

我们解释昏沉的粗细。昏沉就是说,你这一念心沉默了,昏眛了。昏眛的情况,你根本就是内心一片黑暗,完全没有所缘境界存在了,这个是属于粗的昏沉。细的昏沉就是说,你虽然有昏眛的情况产生,但是所缘境好像若有若无,虽然不是很明了,但是还在。好像我们在雾的情况当中去看景色,虽然看不是很清楚,但是隐隐约约还看到这个景色存在,这个是属于细的昏沉。

那我们把掉举和昏沉粗细解释以后,再回到这个主题,近住。这个地方讲到“令心渐细”,就是说这个行者经过一再的摄心以后,他已经把粗的昏沉和掉举给消灭掉了,到这个近住的时候,他已经没有粗的掉举和昏沉。这个时候上上而住,对所缘境能够更加的明了寂静,寂静明了,就是上上而住。

这个上上而住是针对于前面的三种安住的情况,针对内住、等住、安住。因为前面的内住、等住、安住,在整个安住的过程当中,都还会遭遇到粗的掉举和昏沉。到了第四的近住以后,他整个粗的掉举和昏沉通通不起现行,即使他打妄想,即使他昏沉,但是这个所缘境都还在,永远保持在,这个是属于近住。这个近就是亲近,他的内心跟所缘境,已经距离更加的亲近了,不像前面感觉到非常的遥远。当然我们会感觉到遥远,中间就是有昏沉、掉举在干扰。

五、调顺——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

调顺就是调柔善顺。刚开始我们这一念心像狂马一样,你要它安住到所缘境,它是不愿意,带有一点勉强的状态。到了五住的时候它不同了,我们腿一坐,佛号一提起来,欸,不必太用力,它就能够随顺安住在所缘境界上。你这一念心,对所缘境是调柔善顺了,已经被你训练成调柔善顺。

我们看它的内容:“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这个时候要思惟三摩地的功德,这句话怎么说呢?前面的近住,已经把粗的昏沉和掉举给消灭掉,在消灭掉以后所要面对的下一个情况,就是要对治细的昏沉。在宗大师的《略论》上说,一般人很容易在这个调顺的境界当中,他要是没过关,就认为他得定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微细的昏沉很难发觉,感觉到内心是寂静,但是寂静它不够明了,但他不知道。那么他就以为他得定了,事实上这是整个九心住的一个关卡。他内心很调顺了,佛号一提起来,他就能够相续的安住,不必很用功就能够相续安住,但这个时候会落入一种微细的昏沉状态。

那么怎么办呢?你要思惟三昧的功德,思惟我要成就禅定以后,能够引生身心极大的轻安快乐,这么一个殊胜的功德,乃至于能够成就种种的神通。你思惟这种三摩地的功德以后,把这个心使令它高举,因为我们的心昏沉就是沉默,像鱼一样,这个鱼沉到水里面去,就看不清楚了。这个时候我们对治昏沉就是思惟功德,使令内心高举,来消灭这种微细的昏沉。令于正定,三昧,产生希求好乐之心,来对治我们的微细昏沉,这个是属于调顺。

六、寂静——观散乱过失,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

我们观察散乱的过失,在三摩地当中,这个寂就是当消灭,消灭我们对于三摩地这种不喜好之心。这个寂静的状态,主要是要克服微细的妄想。前面调顺已经对治了微细的昏沉,这个时候他去观察这个散乱过失,我们观察我们心散乱以后,产生不寂静,障碍我们三摩地功德,观察它的过失。能够消灭我们对三摩地不喜好之心。不喜好之心消灭以后,就是说我们对三昧的境界,对所缘境能够相续的安住,过程当中已经不起妄想了,不起微细的妄想,内心是一片寂静。

七、最极寂静——谓于贪欲、忧戚、惛沉、睡眠等生起时,寂灭令息。

最极寂静就是说,我们在整个修行的过程当中可能会起贪欲,会去回忆过去可乐的境界;或者是去回忆过去不如意的事情产生忧凄;乃至于成就昏沉睡眠等等。那么你这种念头一起来的时候,马上有一种消灭的力量,使令它停止。

这一段我们再加以说明,就是说前面的调顺和寂静,虽然能够对治微细的昏沉和掉举;但是前面五和六,他的心都是经常要如理作意,时时保持一种戒备之心,好像猫在盯老鼠一样,一有昏沉起来,一有掉举起来,马上要对治,马上要呵责,呵责这种过患,把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他经常要保持一种戒备的状态。但是最极寂静不同,这个时候他在微细昏沉、掉举一生起的时候,能够任运的觉了,而且马上消灭。他这个戒备的心就不必像前面两个,那么的要经常如理作意,比较任运了,最极寂静。

八、专注一趣——谓得任运转故,精进修习。

这个时候,他已经从最极寂静的状态当中,为了求得于所缘境能够任运转,这个任运转就是下一个等持。他知道现在还是不究竟,因为他现在内心安住在所缘境,虽然能够明了寂静,寂静明了,能够明静而住;但是他还是要经常要如理作意,只要他一不作意,这个沉掉还是会生起。他知道要最后的突破了,那么这个时候精进的修行,就是专注一趣,更加的专注在所缘境上。

九、等持——由修专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运而转。

到第九的时候就等持了,“由修专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运而转。”由前面第八的专注一趣,精进的用功以后,能够在所缘境界当中任运的而转,任运就是不假作意了。他把所缘境——佛号一提起来以后,就能够任运的明了寂静,寂静而明了,不昏沉、不掉举,能够相续的安住。这个时候的等持就是得到欲界定了。前面的八个都还要如理作意,经常要保持一个戒备之心;第九个它是一种任运而转,不假作意了。这个是欲界定。

【师父答疑】

我们打坐会产生一种触动,身体会动会转,这有两种情况,在禅定当中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你身体有病。那么身体有病,你一坐下来的时候,气血调畅以后,这个有病的地方会产生震动,这是第一种情况。如果不是这种情况的话,就是要恭喜你了,如果你不是这种情况的话,就是快得未到地定了。不过大部分都是属于身体有病。

我这样讲有理由。宗大师是属于明朝左右的人,对不对?他在元朝、明朝的时候,他说在那个时候得到未到地定就很少。诸位想想看,那个时候的人,他的根机,环境的染污,在那个时候得到未到地定就很少了。你看《略论》或者《广论》,他只讲未到地定,初禅不讲。有人就问他说:您老为什么不讲?他说到这个时候,连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了,他初禅都不讲,对不对?何况我们这个末法时代的众生。

我们大概能够在九心住当中,我观察一下,我们要用功的话,这个等住和安住可以成就,我们念佛要成片不难。从第二个等住到安住,能够马上觉察粗重的昏沉和掉举。我们只要能够好好地持戒清净,把世间的万缘统统放下,把佛号好好的忆持,今生今世的用功,要成片,要得到安住、等住,应该是可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为过去而诵经,为未来而念佛,你为现在做了什么

学佛以后,反增烦恼?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反对?问题不在...

不是它障碍你,是你自己障碍自己

们知道一个人生的真理,就是生命当中但除迷情,不除其...

圣严法师:忙人时间最多

在座的居士们,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都还能够安排时间...

圣严法师《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门》

六度万行 即是福慧二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

目录 : 序言 第一难,贫穷布施难 第二难,富贵学道难...

准提法门的修持法

修持准提法门,可以使我们常遇诸佛菩萨、丰饶财宝,不...

只要有长远心不怕吃苦的心,日子一久就能得到好处

修行用功一法,只要你能下决心及长远心,便能得到好处...

慧律法师《念佛人不要忽略般若智慧的重要》

有因缘碰到佛法的人,也想修行,但是,却认为自己很行...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生日应当诵经礼忏修诸福事

世人生日,设宴会、张音乐、绘图画、竞辞赋,以之为乐...

心怀嫉妒,必定也反噬自己

一个人的幸福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以外,还有他各方面因缘...

一元门票的灵岩道场

一元门票灵岩道场 江苏苏州的木渎古镇,乃清乾隆六下江...

修行人有什么事情,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我们身为一个修行者,经常会注意自己内心的状态,很快...

【佛教词典】商诺迦缚娑

(人名)?ā?akavāsa,又作?ā?avāsa,旧云商那和修...

【佛教词典】方便引入

(术语)以方便引入无缘之众生于佛道也。...

随处皆妙药

当今社会风气浮动不安,问题皆出在「人心」,「身病好...

如何看待《无量寿经》会集本

《佛说无量寿经》传入中国,曾被翻译过多次。现存五个...

耀一法师:初学佛应读的几部经

一、 《地藏经》 《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

以对待小昆虫的心态检讨自己的慈悲心

譬如说我们持不杀生戒,有时候一些小动物我们看到了实...

三分生意七分做人

第一章、人气决定财气,会做人才能赚钱 1.吃亏是福,...

若有男女依母教,一切灾难尽消除

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顺颜色不相违;一切灾难尽消除,诸...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在过去迦叶佛时,有两兄弟一起出家求道。兄长诵经、持...

老和尚手术前诵此经,效果强大

我过去在佛学院做教务主任的时候,有一天,性公长老(...

浅谈净业三福

一般人都畏苦求乐,希望改变不好的际遇。释迦牟尼佛则...

圣严法师:不知不觉布施了一千万

我有一位弟子,在二十年前家中尚不富有时,便偷偷在心...

吴南浦居士的信佛因缘

《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