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区别真心与妄心

净界法师  2024/06/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区别真心与妄心

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佛陀再加以详细的料简。这地方有两段:第一段,简缘心可还如观指影;第二段,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

首先简别,这个攀缘心是必须归还外境的。因为你假借外境而有,你迟早要归还给它。就好像我们这个“观指”——去观察指头的攀缘心,你只是在指头上攀缘,最后你还是要回归指头。这地方有两段:第一个,近就音声分别以明无性;第二个,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我们先看第一段。就近,就着这个音声的分别的情况,来说明这个攀缘心是没有自体的。因为什么呢?我们的攀缘心是假借音声而有,最后还是还给音声的,所以就叫离尘无体。我们看经文: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一直不敢承当他的寂常心性,他还是愿意去承当他的攀缘心。佛陀怎么破他?就说,假设你现在还以攀缘我音声的这个缘影之心当作你的真实心性,那这个时候你要注意一个问题:身为一个真实心性,它离开了你所分别的音声,应该有它自己的体性。

也就是说,你这一念心的生起是假借外面的音声而有的,那你迟早要还给它。因为你跟它假借的,从什么地方来,你要还给它。如果说它是一个真实的心性,是你的本来面目,你不应该还给别人。因为它就是你自己,你还给谁呢?所以,如果说它是真实的本元心地,那么声音离开以后它应该还在才对啊——离尘应该是有体的。但事实上不然。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譬如说有一个客人,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身为一个客人,他到了晚上就暂时寄住在一个旅馆之中。他是怎么样呢?暂时地休息,吃一餐饭,住一个晚上,隔天早上又离开了。所以,身为一个客人,他在这个旅馆当中是不可能长久安住的。这生灭心它让你高兴,让你悲伤,这只是来来去去的一个一时的因缘。但是我们的寂常心性是一个“旅馆的主人”,它没有所谓来去的情况,它永远在那个地方,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很清楚地照了万物。

以下合法。“此亦如是”,这个真妄之心的道理,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它真是你阿难尊者的真实心性,它应该没有来去的情况,怎么会离开声音而没有它的自体呢?我们今天得到这个答案,就是说,真心、妄心最简单的差别:妄心,你一定要归还给别人,它从什么地方来,就回到什么地方去;真心是不用归还的。

比如说我们打坐。我们打坐的时候听到很多鸟叫的声音,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产生迷惑。你认为鸟叫声是真实的,然后执着它,然后你就起欢喜心,开始心动,“仁者心动”。那么这个时候,你欢喜心生起的时候,本来打坐心很平静,现在开始生起一个波浪——心动,我保证你这个欢喜心迟早要失掉。因为你是假借这个声音而有的。鸟不再叫的时候,如果鸟开始在哭的时候,你就开始痛苦了。如果是真心,你在打坐的时候听到鸟叫声,你听得很清楚,但是你心不动。你很清楚,声音来、声音走,但是你不动。

这个不动很重要,你很清楚。我们总是认为,我们一定要动才能够了解万物,其实不必。比如说我现在看大家,我很清楚,张三、李四,但是我心不动。不动的时候,我们就不随外境而生灭,就能够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受外境的影响——你这个菩萨道走得就能够“首楞严王”,能够究竟坚固。

阿难尊者一直认为,我们一定要动才能够明了万物。这是不对的。你也可以不动而了解一切法。你看我现在很清楚知道声音来、声音走,什么事情来、什么事情走,但是我保持不动——不迷、不取、不动,但是我也是很清楚。所以,这个地方——我再告诉大家一个观念:我们不一定要用妄心才能够去造业,不一定;我们也可以用真心去造作很多的功德,重点是它不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痛苦是内心引生的,而不是外境引生的

当我们想要从痛苦当中得到解脱之前,我们一定要先知道...

学佛是为了修心

进佛门是为了修行,不是旅游,例如,以前有人办禅定营...

在一念上究破,方能永断无明

居士鲍中素来信,近来做功夫,少少有了入手处,故问大...

经常出现妄觉该怎么办?

问: 尊敬的法师,末学从六、七岁起,一直到现在,经...

星云大师:如何去除心理上的毛病

我们的身体常常有头痛、肚子痛、胃痛等毛病,我们的心...

【推荐】数息的修行方法

昨天讲到,禅修要做到五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坚持,就是...

内贼不把门打开,外贼是进不来的

在美国有两个法师,一个叫恒朝法师,一个叫恒实法师。...

功夫用得纯熟的人没有妄想

《金刚经》上有这句话,何谓须陀洹,须陀洹就是初果,...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欲望的过患

《楞严经》上佛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

不评价别人也不必执着于别人的评判

生活当中的评判和修行当中的评判是不一样的。当我们的...

大慧宗杲禅法心要——禅病种种

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参禅之士尚须提防禅病,以防走错...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观宗寺,除平常在讲课的时候,修一小时的止观外,每到...

【佛教词典】摩耶夫人哭佛处

【摩耶夫人哭佛处】 p1336 西域记六卷十九页云:停棺侧...

【佛教词典】一切色略有四种

【一切色略有四种】 p0011   五事毗婆沙论下十五页云...

如果很在意你的未来,那你应该学吃亏

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如风去来行取舍,由...

临终时,没有一个妄想可以对治的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跟六根,...

祖师大德的戒淫法语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若诸世界,...

宁肯老僧堕地狱,不把佛法作人情

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

苦也有五种功德

世界上所有的学问,和一切的科技发明,其实都在解决人...

欲火害人(普明法师的故事)

唐朝有一位普明法师,是济川赵氏之子。最初在泰山灵岩...

危险来源于自身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

煮菜时放一点料酒吃了犯酒戒吗

问: 请问第五条戒,酤酒戒当中提到药酒不犯,但生活中...

阿弥陀佛四十八种德相

兹据净土三经及祖师之释,略明阿弥陀佛四十八种德相。...

「悲」的三种含义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

回向给其他人的冤亲债主,是否会替他背业障

问: 请问法师,念经后回向给其他人的冤亲债主,是否替...

真正自由的人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盲泉石之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