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数息的修行方法

净慧法师  2024/10/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数息的修行方法

昨天讲到,禅修要做到“五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坚持,就是保持情绪的稳定。情绪不稳定,是由于妄想多、杂念多。

怎么样减少杂念呢?佛教的修持法门,总体来说都是制妄的法门,都是来对治妄想,对治杂念,使我们能够得到一心,然后进入禅定的状态。无有一法不是如此,也无有一种功德、神通、禅定、智慧,不是由于随着杂念的减少而逐步的开发出来。

有杂念、有妄想,要想开发自己内在的智慧、内在的功能,那是根本办不到的。修行做功夫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对治自己的杂念、妄想,初步做到保持情绪的稳定,然后一步一步地深入,以至得禅得定。

今天讲一种方法来调整情绪。使情绪逐步地稳定,使妄念逐步地减少。这个方法就是数呼吸的方法,以数呼吸的方法来稳定情绪。将心念都集中到数呼吸上了,心念集中了,杂念妄想就少了。

数呼吸也是一个妄念,但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要减少妄念办不到。所以先要将纷繁复杂的妄想、杂念,逐步地归到一个念头上。或者归到念阿弥陀佛上,或者归到观心上,或者归到数呼吸上。

许多佛弟子在做功课、在涉及到修行的范围时,往往只注意到我念这一段经有多少功德,能够治什么病,能够挣大钱,能够保佑谁身体健康。这种想法和做法,在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也无可厚非。

如果老是停留在这个状态,停留在这个程度,那还是在以妄心来做妄事,做有为有漏的事情,不是无为无漏的事情。

如果我们以制妄、断除妄想的心态来投入修行,妄心没有了,杂念没有了,身体自然健康,工作自然顺利,一切的一切顺理成章不求自得。

修行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东西,不要过分追求浅层次的东西。我们能一超直入,得到了主要的功德,得到了比较深层次的功德,无漏的功德,其它一切浅层次的功德,都包含在其中。得深由浅,但是浅的层次却不能包括深层次的功德智慧,这是一个必然的道理。

因此,学习佛法要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深入,不要老停留在事相上,不要老停留在求人天的福报,求眼前的平安,要求无上大法。无上大法由禅定生,禅定由数息而产生,由念佛而产生,由参禅、观心而产生。

数息的方法每一次禅七都讲到,但是每一次的禅七都有新的面孔出现,都有新参加的人,所以就不得不重复了又重复。一番提起一番新,也许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听一次会有听一次的体会。

数呼吸,随呼吸,观呼吸,总的名称是“息道观”。佛教修禅定的法门有三个门:息门、色门、心门。由此可见息道观的重要性。

所谓数呼吸,就是把全部的精神都集中在一点上,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自己的呼吸,一天二十四小时没有一秒钟停止过。如果我们的心念能够紧紧地与呼吸保持一致,所谓“念依于息”,“心息不离”,能做到这样,数呼吸就算上了轨道。

数呼吸应该怎样操作呢?一出一入为一息。呼出去,吸进来,这叫一出一入。在这一出一入之间,或者数入息,或者数出息,不能出入都数,只数其中的出或入。从一至十,不增不减,不错不乱。

如果能长时间地使数呼吸的数字清清楚楚,不错不乱,那就是得禅定的一种象征,那就是把一切妄想杂念初步地统一在呼吸上了。妄想杂念被数呼吸的数字所取代了,集万念为一念,能够坚持一定的时间,自然会感到身心清凉,自然会感到妄念在逐步减少。

在数息的过程中如果有错乱,比如说数到六、七、八的时候乱了,怎么办呢?不管它,又从头开始。在这个中间,也要做到我平常讲的那六个字。要专注,念头紧紧地盯住呼吸的出入;要清明,知道从一到十,清清楚楚,不错不乱;要绵密,从一到十,从一到十,十分钟下来没有错乱,二十分钟下来没有错乱,一坐四十五分钟都没有错乱,那就叫绵密,那就是功夫在相应。

要注意的是:一、不可出入并数,二、不可少于十,三、不可多于十。增数、减数,都不利于情绪的稳定、心神的安宁。十数是一个圆满的数,这是佛经上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的一个古老方法,不可随便改动,改动了就没有效果。

当然我也看到今人写的书上说可以一直数,数到一百、一千、一万。但是佛经上没有作如是说,我们要听佛说的话,要听祖师说的话。我们是在走一条佛祖曾经走过的路,这是一个庄严的使命,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所以一定不能错乱,一定要按照历代先贤实践过无数次的方法去做。

对于数呼吸,年轻的人因为身体内部的浊气比较重,火气比较旺,以数出息为宜;年纪老的人,中气不足,火力不旺,以数入息为宜。

呼吸有四种状态,所谓:风、喘、气、息。风的状态、喘的状态、气的状态都是呼吸不调和的状态,只有息的状态才是呼吸调和的状态。不过,这四种状态,应该是调呼吸的四个阶段。

没有经过调整的呼吸,一开始呼吸很浅,就在喉腔这个地方,像是吹风一样,所以第一个状态是“风”。再深入一点是“喘”,不均匀,粗一下,细一下,快一下,慢一下。第三个状态是“气”,能把呼吸调到气的状态,已经很不简单。

所谓气功,就是在“气”上用功。佛家的禅定更深入一步。认为气还浅,气还粗,要把呼吸调到息的状态,那才是呼吸的最佳状态。因为呼吸不仅仅是从鼻孔吸到丹田,还可以逐步地让息周遍全身;不仅是鼻孔可以呼吸,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可以呼吸。那就是息遍全身。

息遍全身了,身体就轻飘飘的,真正达到了轻安明净的状态。达到这个程度,一般来说,一切疾病都可防治,而且最主要的是能够深入禅定。因为息遍全身,本身就是一种定的相状。

数呼吸是息道观的第一步,做好这一步就能使我们的情绪得到稳定。因为心有所寄,念有所托,杂念就不会纷纭而起。偶尔有一点儿杂念也没有关系,只要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杂念自然而退。

数呼吸到一定的程度,会感觉到有一些累。因为数到绵绵密密的时候,不数而数,数而不数,这个时候对功夫就会有进一步的要求。那就可以改数为随,不要数数,就是心念与呼吸紧紧地依托,紧紧地追随。什么意思呢?所谓随息,就是意念随着呼吸入、住、出。入息、住息、出息。

呼吸进出之间,中间有一个小的停顿的阶段,那叫住息。入息、住息、出息,每一个阶段,意念都非常清楚,一点儿妄想杂念都没有,那就是念依于息,那就是随息的功夫。所谓知息入、住、出。不过,住息也要顺其自然,不要故意憋住呼吸,憋久了也会成病。

数息的整个诀窍就是要把身心放松,放松再放松,不要有一点点的紧张。有一点点的紧张,人为地想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那都是徒劳无益,而且会有损身体。所谓功到自然成,要让身体就像一堆棉花一样,软绵绵的,那种轻松愉悦,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受用。所以要放松身体。

当然,放松身体与物质上的措施也有关系。比如说,打坐要穿比较宽松的衣服。所谓宽衣博带,腰带、裤带必须松松的,坐下来腰部和腹部没有任何勒得慌的感觉,腿子盘着没有肌肉绷得紧紧的感觉,这都是在物质准备上的必要措施。

有了这些措施,然后从精神到身体都放松。精神不要紧张,不要故意的、有意地想做什么,一切顺其自然。身体上也要顺其自然,腰杆自然挺直,头颈自然端正,不要使劲,要放松。在放松的前提下,保持专注、清明、绵密,使呼吸轻轻松松的,进出于鼻孔与丹田之间,自然流注,自然出入,自然地观照。

这是讲用数呼吸的方法保持情绪的稳定。这些方法是佛祖曾经修炼过的方法,我们是在走一条佛祖曾经走过的路,这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修行者时时刻刻有神圣感,有庄严感,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进入修行的状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学佛以后,修行的三个重点

我们学佛以后,有三个重点可以修学:第一个是因缘,第...

参禅如何起疑情看话头

参禅用功这一法,首先要明白道理,这个道理呢,就是路...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净行品》的大致内容是,在华严法会上...

念佛怎样对治昏沉散乱

大家来打佛七,在求一心不乱。《佛说阿弥陀经》上说,...

冶开老和尚是怎么开悟的

选佛场,一念净心成正觉,看谁能在这里把世间一切的万...

以四力成就作意:境界力,忆念力,希望力,串习力

如理作意非常重要,什么因缘会决定我们如理作意呢?《...

安心,就这么简单

当年,慧可请求达摩为之安心。达摩要慧可取心来,以便...

佛弟子平时自修的几种方法

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净慧法师:佛力加持与机缘

各位大德: 第二个七又开始了,时间如流水一般逝而不...

八念法门

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八念法门。 我过去也给大家讲过六...

在家学佛方便谈

一、 四句口诀 很高兴与大家见面谈心,沟通思想。今天...

修学佛法必具的三项要求

知道人生是苦,知道生命短暂,知道国土危脆,却不知道...

【佛教词典】二无因生论

【二无因生论】 p0032   大毗婆沙论一百九十九卷十五...

【佛教词典】上烦恼

(一)即由根本无明所生之枝末惑。又指十大惑中之根本烦...

道香应自苦修来,法远禅师的修行故事

写这个故事之前,踌躇了一下,因为这种故事不一定有人...

【推荐】要修当前一念才能往生吗

问: 请问法师,念佛法门必须要修当前一念才能往生吗?...

苦来自于欲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弘法时,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纪晓岚曾经被流放至新疆,所以他著的《阅微草堂笔记》...

【推荐】星云大师《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

印光大师:念佛实修法要

一、选择称名 1. 禅宗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

净土宗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净土法门,如果你有志于解决生死问题,大概是我们末法...

阿罗汉的三个含义

《疏》阿罗汉含三义。一应供,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

把48大愿作为我们发愿的参照

当我们对念佛法门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建立起了一...

用什么心态来修学,才会比较圆满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阿难尊者发了愿以后...

警惕「卧室杀手」

卧室是我们修养生息、放松身心的地方,因此很多人在装...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