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

2011/12/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什么叫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觉悟心和愿力心。菩提心,即自觉觉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上求佛道,是启迪智慧,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

净土是大乘法门,必须要发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气,度生的弘愿,无穷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业障,不怕任何挫折。这是往生净土,成佛度生的重要保证。

菩提心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种子,是成佛的种子。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发心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超过历劫修行的功德。

印光大师说:“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发了菩提心,好象机器接通电源一样,力量更大、更迅速。对于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智慧,不是一般福德善根所能相比的。

在社会上,要成就一番事业,也需要动力。但这种动力,不外乎为个人利益或集团的利益。如果你仅仅为个人利益出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事业是要利益众生,一切都从自私自利出发,别人不会支持;为某一个集团的利益,其他集团不支持。更不可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

对学佛的人来说,愿力就是动力;修净土法门,发菩提心就更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学习《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提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十二个字,就是“净土法门正行的纲领”。净土法门的总纲领是信、愿、行。发菩提心就包括真信、切愿在内;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真行。实际上这十二个字,就把净土法门的总纲领完全包括在内。

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诸佛菩萨都是靠愿力成就。地藏菩萨称为“大愿王”,示现为婆罗门女,救母出地狱,扩大愿心,度一切众生,成为等觉菩萨。给我们提供一个愿力成就的好榜样。

现代台湾创办“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以一平凡的比丘尼,干出极不平凡的,影响全世界的慈悲济世的大事业。当初人们怀疑她靠什么背景?有什么力量?她回答,做佛教的事业,我依佛的教导,相信“愿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这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名言。因为这个愿力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还有什么事业不能成就呢?

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扩大心量,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往生净土,成佛度众生。
 
发菩提心是要度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弘法利生就是最好的实践,用佛法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实践菩提愿心的过程也是我们修行的过程。在弘法利生中既能够不断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也能够消除自己的业障,为自己的往生积累资粮。

首先,我们应明确净土是二力法门,往生要靠弥陀愿力接引,又要靠自己的信、愿、行。

蕅益大师说得很明白“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说明能不能往生净土,完全取决于有无真信、切愿。

印光大师说:“念佛之法,首重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念佛没达到一心不乱)也可往生。”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至诚恳切,便和弥陀愿力感应道交,就能蒙佛愿力接引。印光大师以大江大海来做比喻:大江大海虽不可能平静无波,只要没有狂风巨浪,天空的月影还是能显现出来。

同样修念佛法门,由于愿心不同,结果不一样。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别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认为会耽搁自己念佛。这和弥陀愿心怎么能相应呢?我们天天学四十八愿,每条都是度众生往生净土,让众生都成佛。

所以,弘一法师说:“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说:“修净土必须广为人说,只求自了,不能往生。”这就很清楚,不发菩提心,你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因为往生要靠弥陀愿力接引。

我们学佛的人遵照佛陀教育,平时劝人觉悟,叫做法布施,能够获得智慧的果报。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是最大的法布施,不是其他法布施所能比的。

印光大师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是则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

净空法师说:“度,就是帮助,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这个是佛法。我们真的这样修法,这一生决定能上品往生。”

以上说明要实践菩提大愿,必须积极投入弘法利生,举办念佛活动,多给大家宣讲,多劝人修学净业。还要积极参加临终助念活动。这是代如来度众生,能够送一个人往生净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成佛,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功德呀!

我们都是凡夫,心量很小。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发心要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从自己的亲属、朋友再扩大到众生。其实度众生,就包括你自己和你的亲属在内,都是众生嘛。

一句阿弥陀佛,那个不会念?偏偏不容易念。极乐世界,那个不愿生,可是少有人往生。这主要由于念佛的人不懂菩提心,不知离相念佛(就是实相念佛)。

念佛必须持戒。不持戒就不是佛法。“持戒念佛”是修净业的守则。《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心中没有愿力就是犯戒,不信因果,没有正见,处处攀缘,瞧不起众生,见世间过,心外求法,不知内心觉悟就是犯戒,没有做到摄心为戒,只有戒行清净,身心才会清净,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德行,愿力是我们往生净土的必具资粮。果戒与有缘同修共勉!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推荐】梦参老和尚:修行的方法

1、如何拜佛? 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

如法修行,人天恭敬

一日,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开示︰有一次...

【推荐】因地发心的不同,便感召了不同的果报

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这个是讲到我...

穿越情绪的风暴

以呼吸照顾愤怒 当愤怒、嫉妒与绝望的能量生起时,我们...

印光大师谈女性的做人与修行

一、笃尽己分 1.女人本分在于孝亲相夫教子 所言尽职分...

学会不在意

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

定时定量定课坚持不断

从现象上来讲,从缘起上来讲,就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修...

骂我们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整个佛法的修学,都在修正我们的思想

当我们站在佛教的角度,来观察生命的时候,我们会发觉...

拜忏之精神与正确态度

忏仪在佛门里是修行的方法,也是修行的仪式。以修行的...

六德贤妻与五好丈夫

六德贤妻 佛陀在《玉耶女经》上面有一段开示说,世间妻...

此识心无体,不能孤立而起

我们现前随事缘而起的种种分别之心即是识心。此识心无...

【佛教词典】有可依

【有可依】 p0541   瑜伽七十卷十一页云:由二因缘,...

【佛教词典】姜羯罗

(杂语)Ka?kara,数法名。慧琳音义十三曰:俱舍论六十...

临终助念家属须知

一、病者静听佛号,实为至善之事,大命未尽,可以却病...

太虚大师谈近代西方素食的风潮

人生之大问题,曰衣、食、住、行。单论食之一项,吾人...

真信不具,法难入心

有法师带居士朝山,顺便来与闲谈。法师也是同道,日常...

你要做哪一种人呢

人有多少种?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澳洲人;有多少...

王女的觉悟

印度波罗奈国王的夫人生有一女,肤色金黄耀眼,头发绀...

争强好胜

朋友得知意大利乡间有一古堡,正在出售堡内的灯具,特...

仙道跟佛道差在哪里呢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

敬老也是孝道的一种表达

成为老年人是每一个人不可避免的。年老了,头发白了,...

广化老和尚亲述杀生的现世报应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的腿是怎么摔断的?就是我过...

学佛人是以后比现在好

在世人眼中,佛教徒有很多戒律,好像很不自由,生活又...

开悟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

修行的重点和方式有哪些

问: 您认为修行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方式? 慧律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