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真正的拥有

2010/12/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陀成道前是释迦族王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年满八岁即开始学习,教授太子的是两位在当时极负名望的老师,一位叫毗奢蜜,另一位是忍天所。太子遍览群书、广读诸论,兼学各类杂术、兵法等,到十二岁时已博通世间种种技能。

有天,太子在勤劬园射击嬉戏,其他五百位释迦族童子,也一同在各自的园林里游戏。此时有一群雁子飞过,一位叫提婆达多的童子,马上张弓射下了一只雁子,雁子负伤带箭掉到悉达多太子的庭园里。太子看到负伤的雁子,心生怜悯,于是除了雁身上的箭,再以酥蜜为药,为其涂抹伤口。这时提婆达多童子派了一名使者来说:‘我射中的一只雁子掉到你园子里,快点还我,不要占为己有。’太子回答:‘雁子如果死了就会还你,如果还活着就不可能给你。’于是提婆达多再派侍者传话:‘雁子是死是活都应该还给我,那是我射下的,只不过掉到你园子里而已。’太子回答:‘这只雁子早为我所摄受,从我发菩提心以来,慈悲利他之心即已摄受一切众生,这只雁子也不例外。’

悉达多太子和提婆达多僵持不下,于是请释迦族有智慧的长者们来判决这件事。这时净居天人化身成一位老者,说道:‘能以慈悲光明使这只雁子安稳的人,才是真正能拥有它的人。’这位老者一说,其他的长者都表示认同,也说:‘这样是合情合理且极具智慧的。’因为这件事情,提婆达多和悉达多太子结下最初的怨结。

典故摘自:《佛本行集经·卷十二》

省思

真正的拥有,并不是如何巧取豪夺,而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我们所想要拥有的,以及这样的心态会给对方带来什么影响。如果这个影响不能是良善的、利益于他的,就不是真正的拥有。‘拥有’含有‘摄受’的意涵,而摄受来自于慈悲、智慧的光明。如果我们能常常省视自己对于想要拥有的事物的态度,依循着慈悲、智慧而走,如是因如是果,则所得到的结果必定是光明、如意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放下我执,精进努力

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的纠缠是烦恼的主要来源。尤...

怎么才能达到与世无争的境界呢

问: 很羡慕那些与世无争的人,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去掉我执,使自己的心软化

我们修行的前提,是一定要去掉我执,使自己的心软化,...

往生是现在的事,不是临命终的事

佛的真实的智慧是可以解脱生死的,而现在外道呢?著于...

行恶与修善

有学僧请示峻极禅师道: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 峻极...

既然理即是佛,我们与佛又有何区别

《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

断除业力的相续,尤其净土宗更重要

外道,我们看经典上,尤其是《阿含经》,其实它这个外...

在人生道路上,如何才能随遇而安

我们在世间上,为了食衣住行的生活所需,每日多少的忙...

【注音版】往生论注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做好事没得好报?

有时候表面上看是做好事没好报,做坏事反而好处多多,...

南海普陀山灵感故事三则

普陀山自从开山以来,已有一千多年,从没有听说过什么...

求神应先求己

过去,有一位贫穷的人起了一个念头:我应当到天神庙去...

嘱奴守门

人的智识有深浅高低,个性习惯好欲都不同,所以有的人...

【佛教词典】时机相应

施教法之时代(时)及接受教法之对象(机)适宜,称为...

【佛教词典】积功

(杂语)积累功德也。法华经提婆品曰:难行苦行,积功...

什么是菩萨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

能够调伏自己,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

正修当中有一个偈颂,先看一个偈颂。 《行论》云:恶有...

原来生命可以如此庄严地谢幕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声声佛号,...

一个人越有特色,功德就越不容易圆满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

绍云长老留给沩仰宗法子的开示:接了法就要有行持

法卷传法 徒具虚文 所有到我这来接法的人,我都把这个...

老实念佛,渐离生死

怎么渐离生死?就是用般若智慧现量观察这个世间的无常...

对哪些对境造业,业果会越重

讲到重罪、重业,一定是第一,心非常猛利;第二,跟外...

做人做事无不是以心为主

佛法中,以心为主。学禅以心为主,世间法也是以心为主...

念佛时如何同时操作理观跟事修

问: 请问师父,当我们念佛的时候,要如何同时操作理...

一位素食者12年的心路历程

是的,我是一个素食者。但是在人群中,我和你没什么不...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张三丰向张无忌传授...

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