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无法理解

证严法师  2017/05/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无法理解

佛学千经万论,莫非论心、行、业、果。人的一切动作无不由心起,心可以带来社会的和乐;也可以造成社会的戾气。人与人之间有和睦的爱念,社会才有祥和的气氛。若是一念偏差,就容易招来暴力。有粗暴的行动,则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不安猜忌,彼此有戒心,而社会便充满了险象。

佛陀教育众生,说法四十九年,无非要深入人心,教导人们应该要如何生活?要如何动作?

人在有生之年,一切的生活、动作、事业等,所有的造作,都会变成一种结果,这个结果有时很快就展现出来;有时会延后到来生,这就是隔世之果,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无法理解。因为不能够理解,自然就觉得疑惑。

比如有人说:“我平时为人也不错,为什么一切不幸的事情,都发生在我的身上?而那个人平时对人很刻薄,所做的都是危害社会人心的坏事,为什么他还如此风光呢?”这就是隔世之因,隔世之果。今生为恶的人,不一定马上受列恶报,是因为他过去所做的福业带到今生,余福还未享尽,而他种下的这个恶因,果报尚未成熟。

有的人此生就带了一些“业”来,虽然已觉悟要走正途:由于“余业”未尽,才开始开拓正道,路还未畅通,所以不免坎坷难行。

总之,一切都是时间累积,好的因不要认为微小而不做,坏的因也不要以为只有一点点没有关系。其实因果关系真的很可怕,即使是微小的造作,也终必结果。

佛在世时,有一段时间曾在舍卫国讲经,频婆娑罗王非常敬重佛法,也非常尊重佛陀。他有一位朋友加沙王,不信佛法,也不信三世因果。他认为今生快乐就是最好的,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那还想到来生?

有一次,加沙王想送一个价值连城的珊瑚给频婆娑罗王:他认为这是他最心爱的宝物,足以表达对频婆娑罗王的友谊。

频婆娑罗王看到这件价值昂贵的礼物,他自忖:“我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应该如何回报?我的朋友沉溺在享乐中。要如何才能够度化他,让他免于将来的苦果呢?”后来他将宝物送到佛的面前供佛,向佛说:“加沙王非常富裕幸福,跟我有深厚的友谊,若不引度他,看他一直沉溺于欲海中,真是可悲啊!”他问佛陀: “我要如何来回报他呢?”

佛陀告诉他:“你若要度化他,就将我所说的法送给他:”频婆娑罗王认为这是最好的礼物,所以他回去后,就把自己听过的佛法抄下来送给加沙王。

加沙王接到频婆娑罗王的礼物,心想:我的好朋友,回送我的礼物一定很珍贵,于是仔细阅读经文,体会其中的道理。他用心推敲,终于彻悟,人生一切的荣华富贵名利地位,都像是过眼云烟,虚幻不实,而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佛陀的教法句句智慧,我应该追随佛陀修行。就这样,他舍弃王位出家了,一个人到舍卫国去听经闻法。他以苦行僧的形态,离开自己的国土前往舍卫国。当他来到舍卫国的边境,已近黄昏,于是借住在一户烧窑的人家。

佛陀知道加沙王已有求道的心,而他的业报即将现前,不可能到达“给孤独园”。于是佛陀就慈悲前往加沙王借宿的地方,向他开示佛法。经过—夜的开示,天亮后,佛陀就离开了。国王还不知道这位庄严的比丘就是佛陀,只觉得这些教法真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他觉得身心轻安,又再向前走。没想到,离开这烧窑的房子没有多远,忽然间一头牛冲出来,将这位已出家的国王撞死。

这头牛的主人眼看牛惹出祸来,非常害怕,就把这头牛低价卖出。有个农夫觉得这头牛很便宜,就把它买回去。有一天,这头牛在犁田时,忽然发狂,又将新的主人撞死了。

农夫的儿子非常生气,也非常愤恨,就立即将牛杀了,并运到市集去卖。有一位从乡村来赶集的商人,觉得很便宜,就买了牛头,想让家里的人加菜。

他将牛头背在身后,走到了半路感觉疲累,就将牛头挂在路旁一棵大树的树枝上,自己则躺在树下睡觉。正熟睡时,忽然间挂着牛头的树枝断了,结果牛角对着他的胸口刺进去,将这个人刺死了。

这件事情在舍卫国辗转相传,传到了频婆娑罗王的耳边。国王觉得奇怪,一头牛先是撞死一位国王比丘;再来又撞死一位农夫;而且挂在树上的牛头掉下来,还刺死了人,这到底是什么因缘呢?

国王到佛陀的面前请示,佛陀跟他说了这段因缘:以前有三个人结伴去做生意,但是路费用尽,没有办法回去。于是租了一间房子暂住,屋主是一位老阿婆,她靠房租来维持生活。

这三个人住了一段日子,还是没有办法做好生意,非常落魄,没有钱缴纳房租。阿婆向他们要房租,他们就骗她说:“我们今天要出去做生意,做完生意回来,就会将房租给你。”

结果,三个人一去不回头,阿婆非常生气。一天,恰巧在路上碰到那三个人,就跟他们催讨房租,三个人异口同声说已经给了房租,不理会她,就走开了。阿婆含恨发誓说:“我这辈子得不到你们的钱,来世一定要你们的命。”后来,阿婆气忿过度,含怨往生了。

佛陀说:“你知道吗?那位阿婆后来转世为牛,那三个因牛而死的人,就是过去那三个无赖汉。这因果起源于怨恨心,业报连结在一起,逃过了这世,也逃不过后世的冤业。”

佛陀教育弟子:“心好像是一畦田,自己撒什么种子,就得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起心造业,将来一定会受果报,一点点都跑不掉。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应该受的,就要欢喜受;应该做的事,即使做起来困难重重,也必须去做。

动一念善,就是福;若是有一念怨、恨、贪、瞋、痴,这粒粒种子都是将来的障碍业报。所以贪、瞋、痴、慢、疑、怨、恨都不可存在心上;这每一粒恶的种子都会令人起烦恼心。

与人相处应多结一些好缘,多起一些欢喜心、感恩心、满足的心,这些都是将来造福的因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现报、生报、后报

现报 就是我这一世行善或者作恶,就我这个业报身去做,...

为什么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

为什么这个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我们来看看种子...

一念贪欲成猪身,一念瞋心变赤蛇

姑苏南濠街,有一人常作阴隶,每数日,辄往值班。邻有...

努力工作为何就是赚不到钱

偷盗的情况,严重的话来生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

善恶果报看似不相应的原因

如何正确认识善恶因果报应?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讲...

志公禅师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

唐朝有一位得道高僧志公禅师,住在金陵,有一天他离开...

慧命的报应

刚创业那会儿,很喜欢算命,隔三差五地见见高人算一算...

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缘

当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弘法教化时,梵摩达王的妻子怀...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蚂蚁的哲学

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

印光大师显神通感化黑老大

顾竹轩,名如茂,生于1886 年,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乡人...

世上两种人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淡水,里面有鱼,名为伽里里...

比丘尼现身变

昔日的舍卫城,是拘萨国的首都。当时有一群乱纪之徒,...

【佛教词典】初静虑中未断苦根

【初静虑中未断苦根】 p0683   瑜伽十一卷十一页云:...

【佛教词典】受具戒乞戒仪法

亦名:乞戒、乞比丘戒 行事钞·受戒缘集篇:“正明乞戒...

释尊以三重大悲悯念众生

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

每一天的观想

一早起身,就观想祈祷三宝加持,弟子今天可以过一个快...

一天之中如何对治贪嗔痴

我们要知道贪瞋痴它生起的这个次第。好像医生去帮人治...

不变应万变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

仁、义、礼、智、信对内脏的影响

◎一个人,只要是心正了之后,气就正,气正了之后,形...

三只桶

青年人即将走上社会,为此惴惴不安。临行前,青年人来...

感恩自己的枕边人

有位百合女居士找自在法师开示。自诉多年前年轻青春年...

你所选择的环境,对你善根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你研究唯识,就知道众生的悲哀在哪里──种现相熏...

皈依的四个误区

今天我们的内容想跟大家说一说,有关皈依的误区。那么...

如何突破死亡的恐惧

问: 很多癌症的病人都是被病症的恐惧所吓死的。请问...

大德的无常语录

无常,是世间的真相,是人生的实质,能认识到无常是智...

【推荐】杀生为何短命,布施为何有福,这些都从哪里来

我讲一个小故事,把十行作总结,故事出自于坐花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