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天台智者大师略传

兹本禅师  2022/05/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天台智者大师略传

第一章:大师家系

止观明静,前所未闻。故智者大师把它作为定慧兼弘,发心修行之纲要,并以五时六教,判释一代圣宗,以十乘三观,昭示人们直达圣境。大师创立的天台宗,令吾辈至今犹远沾妙道,沐浴遗泽。在中日两国,人们一提起智者大师,便尊之为仁慈的险路良导。

天台智者大师,讳智顗(读音yǐ,安静貌。《尔雅?释诂》:“顗,静也。”),字德安,俗姓陈,乃上古大舜之后裔,世代为颖川望族。有周一代,陈之胡公,历经前汉、后汉,家族中十有三人荫祖先功德,显赫时世。及晋元帝迁都扬州,陈氏一族才移住荆州。

第二章:陈侯履历

大师之父,讳起祖,精于学问,通达圣经贤传,而且智谋武略兼备。因而,被梁武帝第七王子湘东王萧绎招为宾客,任军国顾问。领军朱熹不由感叹道:“若非经国之才,怎为英王器重”。时隔不久,湘东王即位,成为梁孝元帝,拜起祖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封诸侯。世称益田县开国侯。

第三章:诞生灵异

大师之母,姓徐氏,温良恭俭,偏勤斋戒。尝梦香烟五彩,萦绕于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梦吞食白鼠,怪而占卜,言白龙之光也。并谓所怀之儿能知凡间诸事,乃现世佛心天子。梁武帝大同四年,即戊午年,七月,大师平安降生。诞生时,神光闪烁,映照近邻。见者无不感到神奇灵异。父母根据大师诞生时的瑞兆,幼名王道,又称光道。“王”,有自在之意;“光”,明其有智慧之德,希冀其能自在地弘扬佛道,为法灯增辉。

第四章:幼年行仪

大师天生眼现重瞳,眉分八字,兼备唐尧虞舜二帝之圣相。传大师尚在襁褓之中,即卧则合掌,坐必面西,逢僧示敬。凡此举止,有云“但为儿戏设礼容”者。然比之大圣孔子幼年之德行,则可见并非儿戏,乃大师立志“定量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仿佛大觉世尊之威仪。大师之德何其大也,非独“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

第五章:七岁喜行伽蓝

南梁大同十年,甲子岁,即西魏大统十年,东魏武定二年,也即日本国钦明天皇登基五年,大师年七岁,为宿因、天性所引,日常喜往伽蓝参拜。诸僧口授《普门品》初段,大师仅闻一遍,便记忆不忘。余下的经文,虽无人教诵,大师则能根据经义自行推考,直至全部谙诵为止。知之者无不钦佩,夸大师真乃天机特发,生而知之的上圣。

第六章:长沙瑞像

梁承圣三年,甲戌岁,西魏兵逼江陵,京城将破,元帝命人尽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又以宝剑斫断廷柱,慨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是年,大师年十七,目睹世道突变,深厌三界火宅,因而跪拜于长沙佛像前,愿为沙门。并立下“荷负正法,依赖人天”的弘愿。其夜,大师梦佛像伸援金臂,三摩其顶。于是大师得到了心灵的安慰。

大师发愿之年,正逢日本迁都矶城郡迎释迦佛于矶城岛金刺宫。自此,佛法东渐。

第七章:茅穗油河

据传,大师出家辞别母亲时,其母哀叹道:“如今尔将远游,父母甘旨依靠何人”大师悲及父母的供养,乃运用孝慈之心,指茅为穗,指河为油。后人为纪念大师孝感之神灵,至今犹保留着茅穗、油河的圣迹。自古纯孝之心,能感天动地,诸如雪中笋,冰上鲤,不可胜数。

第八章:感见定光菩萨

佛语有云:“父母不许,不得出家”。为守此规,大师也曾为是否出家而踌躇不决。于是,大师自刻檀木,制作佛像,披阅经文,忏悔行道。

忽某日,大师一心敬礼时,恍然如梦,见高山临海,山顶有神僧扬手招呼,继而引臂接大师登山麓大伽蓝中。大师猛见自己平日所造的佛像供奉于殿堂之中,因而悲喜交集,发誓从此潜心修学三世佛法,直至面对千都论师辩说佛法而无碍,欲以此来报答在人世间享受衣、食、住、行四事的恩惠。神僧证明大师心诚意切,认为可以出家。便告大师曰:“汝当居此,汝当终此。”此神僧即定光菩萨。后大师入天台山,所经境界,无一不与那一晚的梦兆相符。

第九章:十八出家

及父母相继没后,大师向家兄陈针乞求出家。大师曰:“昔梁荆百万,一朝仆妾,尚省悟世事无常,起江湖之心。今双亲既丧,虽心肠寸断,然报恩戴德,当以谋道为先。”家兄知其志不可夺,便应允之。

时湘州刺史玉琳,乃大师先父陈侯旧友,嘉喜大师志节,为之置办法具。于是大师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受沙弥十戒。是年大师年方十八。是为梁敬帝绍泰元年,即日本钦明天皇十六年。

第十章:大贤山

大师诞生时,地涌一峰,名为大贤山;大师示寂日,其山没入湖水,名曰大贤湖。日本孝灵天皇执政时,琵琶湖陷而芙蓉山现。灵异之像如此相似,真是不可思议。大师出家后,入此大贤山,诵读《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又修学《方等忏法》。忽一日,瑞像呈现,道场广博,庄严微妙。只是佛像、经卷纷然杂乱。大师口诵《法华经》,佛像、经卷顿时井然。此乃大师得《法华》妙旨,能辩纯杂,因而佛赐一代圣教,示其归处也。

世间之灵异,出家之瑞相,均非我辈言词所能妄断,心灵所能知会。

第十一章:二十进具

自此以后,大师又北诣慧旷律师,精研律仪,兼修《方等大乘》,至二十而进受具足戒。此时,梁已禅位于陈,即陈武帝永定元年,日本钦明天皇十八年,农历丁丑岁。

陈武帝也系崇敬佛法的君王,在朝期间,共修复旧寺三十二所,造新佛百万尊。

第十二章:谒南岳大师

南岳大师,讳慧思,元魏南豫州武津人。幼时即能诵读《法华》。曾梦普贤菩萨骑白象来,三摩其顶,头上隐隆成肉髻。据说这即表明慧师具备世尊三十二相中的“无见顶”一相。

南岳大师的德行标准是:十年常诵,七岁方等,九旬常生,一时圆证,终净六根。南岳大师预知周武一朝,佛法将遭厄运,于是暗暗定计栖遁衡山。当时暂且寓居光州的大苏山。智者大师十分景仰慧师之风德,以致如饥似渴。于是冲兵刃,涉险路,至大苏山拜谒南岳大师。

第十三章:普贤道场

南岳大师谓天台大师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又复来。”即示普贤道场,为智者大师阐说身、口、意、誓之四安乐行。智者忍心钻研,不分昼夜,竟至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或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如是者经二十七日,忽一日,诵《药王品》至“心缘苦行,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顿发解悟,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发,灵山一会,俨如未散。从此智者大师领悟到了《法华》妙旨,若高辉临照幽谷;也通晓了佛教诸法性相,如长风畅游太空。

第十四章:《法学》三昧前方便

南岳大师见智者大师如此聪睿,不由赞叹道:“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施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于群万众寻汝辩之,不可穷矣。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事实诚然如此。智者大师既得《法华》三昧,便具无碍之辩才,在世能抗折百家,开显一乘之妙境;灭后则纯熟三大五小诸部法门之圆机。难怪大师创立的天台宗至今演讲不绝。

第十五章:讲《金字大品》

南岳大师着《金字大品般若》,开讲供养时,亲开经题玄义,使智者大师代讲人文判释。智者大师智若日月,辩若悬河,卷舒自在,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金字大品》尽净虚融之理。

南岳大师亲临法席,由衷赞叹道:“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又回顾慧旷律师曰,“老僧闻贤子之法耳”慧旷律师曰:“非旷之子,思亦无功,此皆《法华》之功力也。”

天台大师,智若佛家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佛尊者,乃真佛子也。

第十六章:南岳大师付嘱

南岳大师复谓天台大师曰:“吾久羡衡岳,只恨法无所委。今汝初得其门,当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南岳大师殷勤地将佛门法事嘱托智者大师后,即入衡岳。经十年星霜,至陈太建九年六月廿二日,端坐合掌而入定。南岳大师仙化后,托生日本,成为圣德太子。调整日本八大州之机性,奠定日本佛法兴隆之基础。这并非无中生有,或凡夫妄想,确实是因为日中两国,六根相似,佛缘相近。

第十七章:入陈都金陵

大师既蒙南岳付嘱,即与法喜等二十七人,入陈之王城金陵。是为陈光大元年,丁亥岁。时大师年三十。然而,当时陈王不德,知音又寡,大师非常苦恼。忽一日,一老僧名法济,自矜精通禅学,倚卧而问大师:“有人入定,闻摄山动地。知僧诠练无常,此何禅也”大师答曰:“此乃边定不深,邪鬼暗入也。若自得意,对人夸耀,必定坏事无疑。”法济惊起谢曰:“老僧曾得此定,略示众僧,果即败北退失。今大师悬见他心,善知法相,令凡僧感伏投地。”自此,大师名声大振。真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十八章:师少弟子老

是时,大师年方三十,而弟子法喜,则已逾六十,朝廷尚书毛喜因而嘲笑法喜曰:“尊师犹少,弟子何老也”法喜即答曰:“吾所事者德也,何论年齿。”毛公喜其善于巧说智对,经常向朝廷同行夸赞法喜,并从此更加敬重智者大师。毛公常常对人称颂曰:“自世尊泥洹之后,能降伏天魔者,在印度有优波毱多尊者;在我们中国则唯有智者大师。”

第十九章:池深花大

梁陈时,有擅德高僧大忍法师,养道开善,不交当世,纵令朱云(前汉高僧)、戴凭(后汉高僧)再世,大忍法师也不屑为伍。然闻智者大师说法,深服其无碍之辩才,不由赞叹道:“般若非钝非利,利钝由缘,池深则花大。此岂文殊所出邪?”既蒙先达称扬,后辈理当敬从。自此,大师之德风,令天下草木咸皆靡服。

第二十章:左仆射徐陵崇敬

尚书左仆射徐陵,乃梁、陈二代名儒。幼时,宝志和尚摩其顶而赞为天上石麒麟;少壮之年,慧云法师又褒其为当今颜回。徐陵曾梦亡父徐摛来告:“天台大师,乃吾宿世师范,汝宜一心敬事。”徐陵遵此冥训,参不失时序,拜不避泥水,常在大师身边,闻法得益。若蒙大师惠赐书疏,则洗手焚香,整冠束带,三礼而拜读。

徐陵父子,二代俱恭敬崇重大师,可见大师德行之至高无上。

第二十一章:徐陵五愿

左仆射徐陵随大师日久,深有悟入,乃立下五种大愿,书呈大师,仰乞证明。一愿临终正念成就;二愿不经地狱三恶道;三愿即还人中不高不下处托生;四愿童真出家;五愿不堕流俗之僧。

据传,后来的天台宗第三祖师法华智威大师,便是徐陵的化身。智威法承章安,得《法华》妙旨,又传天宫慧威大师。智威、慧威二师,其后同时行化。仿佛昔之如来涅盘,阿难结集,出二弟子,一名商那,一名末田地。智者、如来身居异国,行化则同。由此观之,智者大师如东土一佛,章安有似阿难,智、慧二师则犹商那、末田地。

智者大师之德行,与佛祖之事迹竟如此相似,真令人不可思议。

(日)兹本禅师著,丁琦娅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妙湛老和尚法语开示集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于平常处见禅境。 3、为人要真...

惟贤长老《太虚大师思想及僧制建设研究》

一、太虚大师生平简介 太虚大师是佛教的思想家、理论...

【推荐】历代祖师大德放生开示

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相传为释迦牟尼佛乘愿再来,随陈时...

难行能行的虚云老和尚

虚老是湖南省湘乡人氏,俗姓箫,父玉堂公,曾任福建省...

净慧长老的生平事迹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古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

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

夫欲念诵,灭罪障,助菩提,应须发愿。先净三业,十指...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

灵岩山寺性寂法师生平和往生纪实

灵岩山寺性寂法师生平和往生纪实 二十多年前在苏州灵岩...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比丘尼现身变

昔日的舍卫城,是拘萨国的首都。当时有一群乱纪之徒,...

【佛学漫画】曹溪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

临终恶习突现 助念劳而无功

下面要讲一件真实的事情,来和大家互相勉励,我们内心...

剩菜的故事

剩菜的故事是说:一个小康家庭,父母生了三个儿女,丈...

【佛教词典】七法不可避

谓生、老、病、死、罪、福、因缘等七者不可避。据法苑...

【佛教词典】行缘识与名色缘识二缘生识差别

【行缘识与名色缘识二缘生识差别】 p0610   大毗婆沙...

时时刻刻都得到加持和摄受

很多朋友都问过我,你念了多年的佛了,念佛有没有感应...

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庄严

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是一个全方位的展开,这全方位展开...

示华权师病中法语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

佛学常见辞汇(十二画)

【惠能】 人名,为禅宗第六祖。六祖降生时,有异僧到...

【推荐】在家居士的婚姻观

一提起佛教,映现在许多人脑海的,可能就是没有家庭生...

吃素的30个理由

1.不杀生是培养慈悲心的第一步。 2.人皆贪生怕死,将...

释尊以三重大悲悯念众生

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

犯盗戒要有六种因缘

构成一个盗戒,要有六种因缘。前面根据《瑜伽师地论》...

大安法师:往生唯靠弥陀,而密宗要视师如佛,如何看待

问: 昨天聆听你的开示,颇感受益匪浅,感恩法师。可...

境无好丑,你怎么想就变成什么相貌

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有一个老母亲,老母亲有两个女儿...

【推荐】杀生为何短命,布施为何有福,这些都从哪里来

我讲一个小故事,把十行作总结,故事出自于坐花志果:...

星云大师语录

1、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