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天台三止三观

2024/08/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天台三止三观

止观定义

止者梵语奢摩他,观者梵语毗钵舍那。此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这两种梵语,又译为定慧、寂照、明静、等义。

止者停止之义,停止于谛理不动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观而得名。

观者观达之义,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此就能观而得名。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

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则止属于空门,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也。观者属于有门,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也。

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断烦恼,正证真如。盖止伏妄念,譬如磨镜。磨已,则镜体离诸垢(是断惑),能现万像(是证理),是即观也。若真止真观必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也。然则真观必寂然,故观即止,真止必明净,故止即观也。

以下再引诸经论解释止观义以助理解:

《维摩诘经》:“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

《起信论》:“止谓止一切境界散乱相,观谓观分别因缘生灭相。”

《大乘义章》:“止者守心住缘,离于散动名止。止心不乱故復名定,观者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注维摩经》曰:‘什曰:始观等系心一处名为止。静极则明,明即慧为观也。’同五曰:‘肇曰: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

《止观三》曰:‘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中略)是就所破得名是止。息义停义者,缘心谛理,系念现前,停止不动。(中略)此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义。观穿义者,智慧利用,穿灭烦恼。(中略)此就所破得名,立观穿观也。观达义者,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中略)是就能观得名,立观达观。’  同一曰:‘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又曰:‘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朗然大净,呼之为观。’同二曰:‘观如灯,止如密室。’

《起信论》曰:‘止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同义记下末曰:‘奢摩他此翻云止,但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正止存梵言也。毗钵舍那亦如是也。以双现前时正名止观故。’

《止观辅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小止观》曰:‘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结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止观一》曰:‘止观明静,前代未闻。’

《同辅行》曰:‘止观静,观体明也。’又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大乘义章十》曰:‘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三止三观

天台宗止有二类:方便三止和真实三止

方便三止分三:

一:系缘守境止:《童蒙止观》解释曰:“系心鼻端脐问等处,令心不散。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锁。“(即是把心专注在鼻端、脐间等处,或身外的一物,或专念佛号、专持一咒、观想佛相好等令心不散乱,使心念不起。)

二:制心止:《童蒙止观》解释曰“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

三:体真止:《童蒙止观》解释曰“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

真实三止分三:

一:体真止:全以空为体,因诸法由因缘而生,因缘假和合之法体为性空,止息一切之攀缘妄想证空理,谓之体真,空即真也。是对于空观之止也。

二:方便随缘止:菩萨知空非空,而能停止于诸法幻化的理上,分别种种法药,认识种种惑病,对症下药,教化利益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即知空非空,谓之方便。分别药病,随缘历境,利益众生,名随缘。安住停止在诸法幻化的假谛之理而不动,名止。是对假观之止。

三:息二边分别止:第一止(体真止)偏于真,第二止(方便随缘止)偏于俗,俱不会于中道,今知真非真,则空边寂静。知俗非俗,则有边寂然。即息真俗之二边,而止于中谛者。是对于中观之止也。

已上三止,如果是前后次第的修证,是为别教三止。如果能做到三止即一止,一止即三止,三止和一止相即不二,是为圆教的三止。

二者观

观分四:藏教析空观、通教体空观、别教次第三观、圆教一心三观。

藏教析空观:谓分析诸法以入于空之观法。是“体空观”之对称。具体的称为析色入空观。又称析假入空观、析法入空观,或称析法观、生灭观、拙度观。

又《摩诃止观》卷三(下)云 “小者小乘也,智慧力弱,但堪修析法止观,析于色心。”即分析人乃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要素所构成,分析色法至极微(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或分析心至一念(六十刹那),而依此分析之结果,观人、法二空之理,是为小乘之观法。

通教体空观:为‘析空观’之对称。全称体色入空观、体假入空观、体法入空观、体法观。系指不待析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之观法。

此体空观为四教中通教菩萨所修观空之法,而以析空观为藏教之观法。又将体空观与析空观作一比较,谓两者皆属于从假入空观,亦同样能破界内之见、思二惑;然其观法则有巧、拙之别,乃以体空观为巧度观,以析空观为拙度观。

别教次第三观:是指先修空观(从假入空):空观能破见思惑,得一切智,证真谛理。次修假观(从空入假):假观能破尘沙惑,得道种智,而知假谛恒沙法门。后修中观(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中观能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而证中道法。所以别教三观是次第而修证的。

圆教一心三观:又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即能观之心;三观,即空、假、中三谛。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说,而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者,即称一心三观。此为圆教之观法,系不经次第而圆融者。为利根菩萨所修习之法。

《摩诃止观》卷五上载:“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为空观;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是为总空观;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是为总假观;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是为总中观,”此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之一心三观。其中,所谓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则称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独立之实体,故为空,观此则称空观;一切现象非一非一切,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性质,此为中道,观此则称中道观。如作空观,则假、中亦空,以三观悉能荡相破着之故。如作假观,则空、中亦假,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故。如作中观,则空、假亦中,以三观之当处为绝对之故。以此观于空、假、中三谛之任何一谛,而三谛无不圆具,故称一心三观。然此不思议法,甚深微妙,其观慧门,难解难入,故为圆教利根菩萨所修习者。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得病的因缘与疾病出现的相状

【原文】 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

念佛就是在修止观

念佛就是在修止观啊!而且不是修一般的止观,是修大乘...

生命是我们的思想变现出来的

在我们大乘佛法的生命观,《华严经》讲到应观法界性,...

浅谈天台宗与净土的关系

灵岩山办学宗旨的来由 教学天台,修归净土,这是我们灵...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代序 蕅益大师说:佛道以见性明心为指归,以信行、法行...

天台八教丨渐教

渐教,是通过有次第有阶位的方式,根据众生的根机,按...

天台二祖慧思大师的三生三世弘法因缘

巍巍南岳,层峦叠翠,草木峥嵘,在从磨镜台去南台寺的...

净界法师:念佛止观修学法要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1讲 《念佛止观修学法...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准提菩萨三目十八臂的表法含义

准提王佛母身黄白色,有种种庄严其身,腰着白衣,衣上...

「佛」字的三种涵义

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

对因果应有的正确认识

世间法因为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绝...

佛的「四辩八音」

佛有四辩八音,什么叫四辩?就是四无碍辩: (一)义无...

【佛教词典】五种净食

(名数)诸食物依五事而清净,适于比丘之食,谓之净食...

【佛教词典】瞻病须示经像令瞻敬

子题:见有临终劝念佛及示尊像令瞻敬 行事钞·瞻病送终...

梦参老和尚《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结合》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之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要如...

一位开火锅店女老板的忏悔

我开火锅店开了十几年,没学习传统文化之前,不知道珍...

悭贪的果报

昔日,佛在波罗奈私国弘化。当时,国内有一位大富长者...

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

原文: 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且勿谓缘想一佛,...

用心来转境

登山客都有爬山的经验,陡峭的高山,直上很难,必须要...

下品三生分别要住胎多久才见佛

问: 九品往生中,下品分别要住胎多久才见佛? 大安法...

女性修行应该注意什么

佛教经文上也说过厌离女身,佛子也知道摩登伽女害得阿...

佛教教旗的缘起与象征意义

目前我们在许多寺院的法会上看到的佛教教旗,是美籍波...

止息花言巧语可获得十种功德

《大方等大集经》:休息绮语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

究竟还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呢

化缘回来的路上,涉过一条河,又攀上一座大山,小和尚...

宗舜法师:灾难来时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观音菩萨

崔明晨: 那么法师,刚刚您谈到了,就是说在危难时刻...

念佛的八种相应法和三种不相应法

念佛八法 第一、摄心念:把心收摄起来,即所谓:都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