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五浊是哪五个

2024/10/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五浊是哪五个

《桃花源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平坦宽广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肥沃田地,美丽池沼,桑树竹林,鸡鸣狗叫,人们在田野里耕种劳作,自给自足,老人与小孩安适愉快,自得其乐……陶渊明描述的“桃花源”已成为人们憧憬的人世间太平盛世的代名词,令人神往。但佛教又是如何形容我们生活的世界呢?

五浊梵语pan~cakasa^ya^h,旧译“五滓”。指人类寿命按次第减短时代所起的五种滓浊,也指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这个娑婆世界,因为现实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烦恼痛苦炽盛,所以也称为“五浊恶世”。

《俱舍论》云:“言五浊者,一、命浊,二、劫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众生浊。劫减将末,寿等鄙下,如滓秽故,说名为浊。”

劫浊

劫是以人的寿命长短、增减来计算的。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但随着人心越来越凶恶,道德越来越浇薄,寿命亦随每一百年就减少一岁,减至两万岁时,便步入劫浊时期。

《悲华经》云:“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不无被害。”从人寿两万岁减至十岁,再由十岁增至两万岁,都是劫浊时期。当直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受害。五浊中,以劫浊为总,其他四浊为别。

见浊

《悲华经》云:“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正法灭后,众生的知见不正,邪见增盛,人越来越不知道修行善道,执着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颠倒邪见,使世间浊乱不净,苦恼不堪。

烦恼浊

《悲华经》云:“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众生因五欲六尘,导致悭贪斗诤,谄曲虚诳。也指六根对六尘生起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而恼乱心神。

众生浊

又名“有情浊”。《悲华经》云:“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众生因知见不正,烦恼覆心,因此不知孝顺父母,不懂修善去恶,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最终导致福报渐衰,苦报增重,变为心暗钝体弱,多逢灾祸。

命浊

又名“寿浊”,命即众生的寿命。《悲华经》云:“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众生因恶业的增加,烦恼交集,身心交瘁,故而寿命渐减,从往古的人寿八万四千岁,到现今人寿转减,能活到一百岁者稀少。

五浊恶世虽是令众生烦恼痛苦的地方,但也最利于修行。世尊就在此浊世成佛,并教化众生。《阿弥陀经》中,世尊为大众演说净土功德,劝众起信时就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不仅如此,凡夫如果能在娑婆世界受八关斋戒,清净修行一日一夜,也胜过在极乐世界修行百年,如《无量寿经》云:“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过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总之,五浊恶世众生苦多福少,不得自在,是众生的共业所招感。佛陀让众生知道现实世界是污浊的,目的是为了警醒大众,生命无常,要厌离娑婆,寻求解脱。因此,只要我们发大勇猛心,精进修行,污浊秽土也可以成为我们脱胎换骨的“福地”,得道之后,乘愿再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恩爱生悲恼

舍卫国有位很富有的婆罗门,年老得子,但孩子长到六岁...

我们是时候该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说,他说有一个做生意的人,...

诵此八事,进趣菩提,速登正觉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

一切的权势、财富、享乐都是无常

佛要教化的众生是什么呢?是刚强众生。我们这些众生都...

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的工作不想做

道德首要做人基,学是成就功德地,耐得人事多历练,心...

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日常生活里让人不如意、不开心、痛苦、烦恼的因缘那样...

【推荐】念佛人当如何面对病死之苦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

有一念的大悲心,就可感得无边的果报

种种的方法,个人的用心不同,经常用这个心,你就是菩...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欢喜日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是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而这...

出家人的五堂功课是哪五堂

参加三坛大戒的新戒们报到后,就要接受五堂功课的考核...

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从何而来

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不登三宝殿说法从何而...

【佛教词典】钵摩婆底

(人名)夫人名。阿育王经四曰:日中王夫人名钵摩婆底...

【佛教词典】佛后普贤

(术语)已成佛后,更修利他教化之菩萨行也。又证得佛...

【推荐】只要能至心念佛,病没有不痊愈的

原文: 身乃招苦之本,厌乃得乐之基。宿因厚而现善浓,...

老实念佛的人是什么样的

祖师大德总是苦口婆心劝人老实念佛。这句看似简单,实...

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践

问: 解悟跟证悟的差别何在?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

她不知佛,但一举一动却离佛很近

《葛藤集》中说南岳怀让见马祖一心一意地想坐禅成佛,...

贫穷的人有七种布施

贫穷布施难。然而,佛陀告诉我们不用财物也能布施。称...

《宗镜录》之法师十过

若不观心内证,法师略有十种过: 一、但外求文解。而不...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

修行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累积的。像大家现在...

中年失子之痛--感爱别离之苦

2012年6月17日下午4点多,在河南信阳读书的小儿子的同...

做事不执著,并不是随随便便做

问: 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

宽容是做人的美德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一个宽容的人善于补人之过,容...

众生恶业感召地狱境界

烧炙大地狱有十六小狱,周匝围绕。何故名为烧炙大地狱...

单持佛号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语吗

问: 有一种说法认为,单持佛号力量小,兼持咒语力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