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乘广百论释论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五

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破时品第三之余

复次有诸异部。于无常法说有刹那暂时住体。即依住体立有实时。为破彼言。故说颂曰。

 无常何有住  住无有何体

论曰。自相经停。故名为住。有为诸法。无常所迁。不能暂停。如何有住。既无住体。依何立时。所以者何。言无常者。或即法灭。或法灭因。一切有为无常所逼暂生即灭何容有住。住位住依无常随逼。应如后位不得少留。若谓无常虽居住位。尔时住力能制无常。扶己所依令其暂住。此亦非理。故次颂曰。

 初若有住者  后应无变衰

论曰。生灭相续。不舍自类。后异相起名曰变衰。后位住相与前住体既无差别。何有变衰。亦不应言由后法起令前住相而有变衰。住体如前相无变故。岂非后起前住变耶。云何余生余法名变。现见余生余亦名变。如酪既生说乳为变。麁虽似变。细则不然。所以者何。世间乳酪同类相续。别相难知。不悟其中有细生灭。谓前乳变由后酪生。微细理中即前住体变由后起。其义难知。

复次要自审察知有住体。方可为他说有住相。然无方便可审住体。知其定有能住于法。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譬如无一识  能了于二义
 如是无一义  二识所能知

论曰。所识诸境要由能识。前观后察方知是有。若有一身同类二识。于一现境前观后察。审知境相不异于前。尔乃可言现法有住。即无一身同类二识。于一现境前观后察。汝等云何能知现法刹那有住依此立时。汝不可言。前念意识观未来法。后念意识察现在法。知有住体。以未来世法未有故。亦不可言。前念意识观现在法。后念意识察过去法。知有住体。以过去世法已灭故。纵许去来法是有者。时移世易不可名住。又不可言。色等诸法于现在世住经多时。心等诸法无常迅速。故二念心同缘现在。前观后察知其有住。既同有为如何不等。色等诸法非久时住。是有为故。犹如心等。有余执色有住非心。此亦应以心为喻破。一有情身同类二识。定不共缘现在一法。一身同类前后识故。如缘前后青黄二心。亦不可说。五识所观意识能审知其有住。汝等不许二识俱生。意识生时境已灭故。设许一身多识并起。各缘别境非能审知。虽许意识知五识境。然各自变同现量摄。俱受新境非重审知。由是故说。无有一义二识能知。复次亦无一识审知二义。皆实有体。所以者何。若欲作意审知前有后境未生。审知后有前境已灭。尚无有能审一实有。况能知二现在二境。虽俱可了。皆新受故。非重审知缘余境识。不能审知余境实有。带余相故。犹如各别缘二境心。又审察心不能审察外境实有。带余相故。如新了受现在境心。又数论者作如是说。若立慧体念念各异知诸法者。是则不应。先求后证。先受后忆。先疑后决。所以者何。不见天授先求受疑后时祠授能证忆决。由是当知。唯有一慧常能照了一切境界。故立量言。知青等慧决定不离。知黄等慧是慧体故。如黄等慧。是故一慧知一切义。此亦不然。常法转变皆先已破。不应重执。又汝云何知此一慧其体是常知一切义。非不审察所知慧相。可言此慧知一切境。非即此慧能自审知。色等法中曾不见故。此慧必有别慧能知。是所知故。犹如色等。又青等慧其性各别。所知异故。如自他慧。此中意明。无有一慧能重审知二境实有。不言一慧不知多法。勿一念心不了多境。又明慧体不能自审。不言慧体不能自照。勿心心法不能自证。若尔不应后时自忆。若言照境是用非体。体非照故。不随境别照用随缘。乃有无量有多用故。无如上失。此亦不然。体若非照。应如色等。不名为慧。若言照用。不离体故。无斯过者。此亦不然。用不离体。照应成一。不离体故。犹如慧体。体不离用。慧应成多。不离用故。犹如照用。用随体一。违前比量。体随用多。违自所立。若用随体无差别者。总缘别缘希求证得。领受忆念犹豫决定。如是等用差别应无。若体随用有差别者。汝所立慧应念念别。亦应无有先求后证。先受后忆。先疑后决。是则汝言翻成自害。又汝若言慧体虽一。然用随缘变成多种。故无失者。此亦不然。慧用随缘变成多故。应如乐等其性非一。世间不见有色等物体常是一用变成多。世俗事中假立体用。容可施设体一用多。胜义理中无如是义。如何一物实有一多。又汝所言慧体念念各别异故。如异身慧。应无先求后证等者。因义不成。自宗不许。前后两慧体有异故。又许照用虽念念别而有先求后证等事。故所立因有不定失。又乐等异别慧所缘。彼此俱。许即为同喻。由此比知缘别境识。别慧缘故。体应有异。谓青等识其体各异。别慧缘故。犹如乐等。岂不乐等于转变时合成色等其相无异。

尔时复为一慧所缘。所立同喻。便阙能立。此非真过。我说别慧所缘为因证体有异。不言唯为别慧所缘。斯有何失。然彼乐等其性各异。必应许有别慧所缘。是故决定无有一慧。其体是常知一切义。故无一识审知二义。皆实有体。其理成立。为释颂文起斯傍诤。今应且止辨正所论。

复次今应诘问有住论者。如是住体为待余住能住于法。为不尔耶。若尔何过。若待余住能住法者。应如所住不名能住。若不待余能住法者。所住亦尔。应不待余为显此义。故次颂曰。

 时若有余住  住则不成时

论曰。自性不能助成自性。故无同类同时相待。诸有为法必待异类相助而成。如慧与心。地与水等。如是若执住别有住。此住则应失于住体。待余住故。如所住法。颂中时者。是住别名。此正应言住有余住。住不成住成文故尔。由此生等亦无同类。故所立量无不定失。又次颂曰。

 时若余住无  后灭应非有

论曰。时者谓住。余住若无。如所住法不能自住。既不自住岂能住他。如是则应不名能住。能住无故。诸有为法何能暂住经一刹那。初住既为无。后灭如何有。初住后灭相待立故。又若此住不待余住。自能住者法亦应尔。自力能住不待余住。住既是无。灭亦非有。云何汝执初住后灭。又住灭等互为助伴能起作用。住相既空。亦无灭等。是则诸法应无后灭。无后灭者何谓无常。

复次诸有为法与无常相为一为异。若尔何失。若言是异。应非无常。若言是一。应无有住。为显此义。故复颂曰。

 法与无常异  法则非无常

论曰。色等诸法名无常者。无常相合说为无常。色受想等其相各别。自性有异。故非无常。若尔色等异无常故。应如空等。体非无常。若言色等虽有差别。而用无常以为共相。如是共相若离色等。色等异彼。还同前过。若言色等与彼共相体不相离。是则色等无异性故。应失自相。若言诸法各有二相。谓自及共不相舍离。如是二种一通一别。相不同故。应非一体。如无常相。非即色等。如是色等亦非无常。相既有异。虽共和合而体不同。犹如色味。若谓色等实非无常。无常合故假说无常。如执杖人说名为杖。故无色等非无常过。若尔修习无常观者。于其色等非无常法。自心增益立为无常。此无常观应成颠倒。若尔不应能断烦恼。是故无常应即色等。若即色等复失自相。如是诸法自相共相。世俗道中相待假立。不可定执为一为异。于胜义理都不可论。已说无常与法异过。为显一过。复说颂曰。

 法与无常一  法应非有住

论曰。无常与住。性相相违。云何一法具有二种。如苦与乐。性相相违。尚不相应。况同一体。若色等法与无常一。是则决定无暂住义。如何依住立有实时。

复次有作是说。如上所言。诸法无常何有住者。此不应理。所以者何。诸法自性虽复同时。然其作用前后差别。如四大种为共有因。体必同时。用有先后。如是三相体虽俱有。而彼作用时分不同。先生相用。次住后灭。住相用时。虽有无常。而无胜用。住有用故。能住所依住相用讫无常得。次复起胜用灭所依法。此亦不然。生住灭相自性作用。皆互相违。如苦乐等。必不并起。云何体俱用有先后。自性相违而许并起。何不许彼作用同时。用既不俱。体亦应尔四大种喻。理未必然。用不同时。体亦应尔。又住无常体若俱有。不应作用先后不同。若谓住强无常劣故。住先起用无常后起。此亦不然。故次颂曰。

 无常初既劣  住力定应强
 此二复何缘  后见成颠倒

论曰。体既同时。用有先后。故不可说二相力齐。定应住胜无常是劣。若尔何缘后时复见。无常力胜摧伏住力。灭坏所依及住相等。后时住力应制无常。以力强故犹如初位。于此中间无别方便可令住相力用损减。及令无常力用增盛。若言住相作用已讫。故于此时其力损减。彼无常相先未作用故于此时其力增盛。此亦不然。理相违故。住与无常先后体一。何缘力用衰盛不同。住相尔时体无亏减。何缘力用炊有衰损。又住相用齐何当止。若言住用唯一刹那。何缘此住极为知定。若住相力唯有尔所。谓能住法经一刹那。若尔无常今复何用。住力既尽所住诸法自然不住。何用灭为。如是住相初后体同。所作事业亦无有异。有时起用有时不起。此义难了。智者应思。又于后时无常力胜能灭住相。彼此同知。由是亦应信无常力前位已胜能摧住相。若尔住相常应无用。何执如是无用住为。是故智者应信无住。既无有住。时依何立。又执无常初劣后胜。并执住相初胜后劣。皆不应理。故复颂曰。

 若遍诸法体  无常力初劣
 应都无有住  或一切皆常

论曰。若无常相初时力劣。不能灭法。法自然住。何缘执此无用住耶。是则住相应本无有。以无用故。犹如兔角。若言住相初时力胜能伏无常。则一切时皆应得胜。体无异故。若尔有为常应不灭便违经说诸行无常。

复次今应诘问贪住相人。诸有为法为无常相决定俱生。为作用时无常始起。初且不然。故次颂曰。

 无常若恒有  住相应常无

论曰。有为诸法无常所迁不能暂停。先已具辨。此无常相损害有为。如极暴恶怨家债主。常随迁逼不令暂住。是故若说一切有为恒有无常。则常无住。后亦不然。故复颂曰。

 或彼法先常  后乃非常住

论曰。若刹那终无常始起。此无常相前位应无。尔时彼法应成常住。无无常故。如虚空等。非常住名。如无常体。别有少法。但由远离无常相故。立常住名。由此色等失有为性。若言后时必当灭故无斯过者。此亦不然。无为法中曾未见故。如虚空等初离无常。后决定无可灭坏义。有为诸法应亦如是。如何后时必当坏灭。又初色等与后无异。应如后位无常所随。

复次为摄上义。故复颂曰。

 若法无常俱  而言有住者
 无常相应妄  或住相应虚

论曰。若有为法无常相俱而言有为有住相者。如是二相性相相违。是则定应一虚一实。所以者何。若言住相有胜力用住持有为令暂不灭。住力既尽。诸有为法自然灭坏。若尔灭相复何所为。或后住相应如前位。有胜力用伏彼无常令其无力灭所依法。若尔何缘执无常相。若言无常虽有力用能灭诸法。而法初时势力微劣未为强敌。故无常相权时放舍令暂得住。若尔住相复何所为。或前无常应如后位。灭所依法令不暂停。若尔何缘执有住相。

复次有作是言。前说无住有何体者。此说不然。住体虽无然有不住。诸法自体不可拨无。应作是言。诸行生灭展转相续。无间灭时有刹那顷无住法体。所以者何。无常力用迁流不住。立之为灭。法体无者。灭何所依。若说法外有无常相为法灭因。亦同此难。我亦不拨诸法皆无。但言汝等所执真实。时所依体皆不可得。所以者何。执有住体与时为依。前已广破执有生灭与时为依。亦不应理。所以者何。本无今有假说名生。本有今无假说名灭。如是生灭既非实有。云何依此执有实时。复云何知生灭是假。本无今有名生。本有今无名灭。生之与灭皆二合成。如舍如林。岂名真实。又生与灭二分所成。半有半无。如何定有。又本无分不名为生。体非有故。如龟毛等。其今有分亦不名生。体非无故。如涅槃等。又本有分不名为灭。体非无故。如虚空等。其今无分。亦不名灭。体非有故。如兔角等。一一别分既非生灭。二种和合岂是生灭。假名诸法。是事可然。真实法中无如是义。又于生灭各二分中。本无未来今无过去。去来二际已灭未生。其体既无非实生灭。今有本有俱现在摄。岂一刹那生灭并有。不可现在有二刹那。初名为生。后名为灭。时既有别。世云何同。若必尔者。世应杂乱。生时灭未有。应名未来。灭时生已无。应名过去。又灭灭法令无入过去灭。在现在说名有。生既生法令有入现在生。应未来说名无。又本无时名为未来。于今有时名为现在。于本有时名为现在。其今无时名为过去。云何二世合成一时。而言此时决定实有。如是推徵生灭非实。不应依此立有实时。若有为法无实生灭。如何上言无常所迁。暂生即灭何容有住。无常既无何能迁法。我上所言。皆为破执。随他意语非自意。然彼执无常复执有住。为破彼住且许无常。今住既无。无常亦破。不应谓我定许无常。我如良医应病与药。诸有所说皆随所宜。故所发言不应定执。若色等法实有住者。容可审知。是有为性既无有住。复非无为。是故不应执为实有。既色等法非定实有。云何汝等依此立时。世俗可然。非为胜义。

复次有作是说。若离有为别立住体。能住于法既言有过。即有为法。前前刹那能生后后。名住何失。此亦不然。最后刹那诸有为法不生后果。应无住相。既无住相。应名无为。若尔已前诸有为法。与此同类应非有为。若有为法后后刹那续前前故名住相者。此亦不然。后念生时若与前念为住相者。生相应无。若尔有为应无四相。若后生时。望前为住。当位名生二相俱有。是即说生以为住相。名虽有异用应无别。如是四相既无别用。何须立此无用相为。最后刹那既无后念。续此而生。应无住相。是故即法住相亦无。

复次有作是言。令有为法于将灭时能生后果。是住相用由此用故。诸有为法虽不暂停而有住相。此亦不然。最后刹那不生后果。应无住相。过同前说。若谓尔时亦能生后。余缘阙故后果不生。既彼后果毕竟不生。云何知前有能生用。若见前时同类有用。比知最后亦有用者。此亦不然。现见异故。前时诸行有后果生。最后诸行后果不续。得果既别。为因岂同。若同为因。应俱有果若尔最后。刹那不成。又汝不应前后诸行。以同类故更相比决。谓皆为因。勿后无果。例前亦尔。或前有果例后亦然。又前诸行亦非一向。于将灭时能生后果。入灭定等最后念心。不能生后等流果故。亦不应言望后。亦行为同类因。种类别故。勿阿罗汉入无余心缘生他识。或无识身名同类因取等流果。若尔应无永灭度义。若言后心缘生他识。或无识身。非因缘故。无有过者。此亦不然。入灭定等最后念心。望后色行亦非因缘。云何生彼名住相力。若言色行望彼后心以同性故。是等流果后心与彼为同类因。是因缘故名住力者。入无余心望他身识及无识身。汝宗亦许有同性义。云何非彼同类因耶。夫因缘者。自类熏习生果功能非余法也。是故汝立住相不成。非一切法生同类故。又因缘者。世俗假立。如何依彼立实住相。又汝五因取果与果皆许因缘。云何但说一同类因取果一用为住相力。又未来世无实有体。云何望彼为同类因。过去未来非现在世及无为摄。同兔角等。非实有性。是故因时果未有故。如望兔角非彼实因。果现前时因已无故。如从龟毛非彼实果。因果尚非真实有体。依立住相岂得实有。既无住相。时何所依。是故定无实有时体。

复次云何定知诸法有体而依法体执有实时。若由现见知法有体。此亦不然。见非实故。所以者何。故次颂曰。

 无所见见无  回心缘妄境
 是故唯虚假  有忆念名生

论曰。一切所见皆识所为。离识无有一法是实。谓无始来数习诸见。随所习见。随所遇缘。随自种子成熟差别。变似种种法相而生。犹如梦中所见事等。皆虚妄现都无一实。一切皆是心识所为。云何定知诸法有体。外境若无内识应有。犹如梦等无境有心。云何复起如是妄执。境既是无识。如何有识体。定有亦不可知自体。不能知自体故。汝等不许识并生故。设复许有诸识并生。亦无展转亲相缘义。云何能知识体定有。若尔大乘应如梦哑。拨一切法皆悉是虚。不能辨说一切世间出世间法自性差别。或复不如诸梦哑者。彼能分别种种境界。但阙语缘不能辨说。今此不能分别诸法。亦不能说。是大苦哉。我等不能随善如是大乘所立虚假法义。以一切法皆可现见不可拨无现见法故。奇哉可愍。薄福愚人不能信解大乘法义。若有能见可见所见。能见既无谁见所见。以诸能见不能自审。知自有体亦不审他。于审察时能见所见。皆无所有不可审察。是故不应执现见法。决定有体。以回心时诸所缘境皆虚假故。所以者何。起忆念时实无见等种种境界。但随因缘自心变似。见等种种境相而生。以所忆念非真实故。唯有虚假忆念名生。如所曾更诸法体相。回心追忆。故名为念。当忆念时曾所更境皆无有故。能念亦无。而名念者。随顺串习颠倒诸见。假名施设。由此念故。世间有情妄起种种分别诤论。竞执诸法自性差别。没恶见泥不能自出。若无所见亦无所闻。是则一切都无所有。云何今时编石为栰。诸有行愿复何所为。随顺世俗所见所闻。强假施设。不应为难。胜义理中二俱不许。一切分别戏论绝故。非诸如来有法可说。亦无有法少有所得。故契经言。如来昔在燃灯佛所。无有少法可说可取。若尔精进则为唐捐。应弃如来甘露圣教。为欲方便除倒见执。施设二事。俱无有过。既言一切所见能见皆无所有。云何无过。虽无真实所见能见。而诸愚夫颠倒谓有。为欲除彼增上慢见。随顺世间施设无过。若能随此圣教修行。随俗说为真佛弟子。世俗愚夫随自心变颠倒境相而起见心。佛非其境于彼无用。云何说为如来弟子。由佛愿行为增上缘。起彼见心。故亦无失。谓佛世尊在昔因位。为欲利乐一切有情。发起无边功用愿行。由此证得无分别慧。因此慧力发起无量利乐有情作用无尽。诸有情类用佛愿行。所得妙慧为增上缘。自心变现能顺世间。最胜生道及顺出世。决定胜道诸佛形相。及所说法。缘自心相起增上慢。谓我见佛闻说法音。信顺修行世出世行。是故说为如来弟子。若尔应从颠倒愿行。生无分别无倒见慧。以本愿行见有利乐一切有情而生起故。设许如是有何相违。因果异类岂不相违。又一一因应生一切。随因势用生异类果。彼此俱许有何相违。如从有漏发生无漏。非根生根。非识生识。不可见此能生异类。即令一一皆生一切。同见同知。不应为难。彼此俱有非爱过故。又世俗法力用难思。不可一一难令齐等。现见世间末达那果。及余能发风病等物。若有如量如时服者。除风病等为无病因。羯罗那等则不如是。是故异类虽得相生。而非一因生一切果。又本愿行亦非颠倒。以能了知诸法实义。于一切法无所执着。能为无上妙果生因。虽复发心起诸胜行。求无上果利乐有情。然似幻师起诸幻事。都无所执。故非颠倒。复次如前应问。云何定知诸法有体而依法体执有实时。若彼答言由随法体起现见心。后重审察能自了知。我昔曾更如是境界。若无法体起现见心。后时不应如是审察。是故定知诸法有体。复应问彼。重审察时为有法体可现见不。彼言。不也。所以者何。生已即灭。彼于今时无所见见。谓无所见而生于见。又应问彼。重审察时前现见心为可回返忆我昔见如是境耶。彼言。不也。所以者何。过去诸法不可回返。故无回心。谓无有能回过去心来至现在若尔今时由谁审察。能决定知诸法有体。彼言由念。所以者何。要依现见后方有念。非无法体可有现见。是故定知诸法有体。此但有言而无实义。所以者何。一切忆念但缘有名无实境起。由此忆念唯缘妄境。是故唯有世俗虚假忆念名生。谓于非有虚妄境界。如对目前分明记忆。故名忆念。实无有体颠倒相现。故名非有。虚妄境界。是故不应随虚妄见计度诸法谓实有体。

复次汝上所言。要依现见后方有念。非无法体有现见者。此亦不然。前已略说。见非实故。所见能见皆无所有。是故不可以其现见证法有体。前虽略说。而未广辩。云何定知诸法非有。诸所执有略有二种。一者无为。二者有为。无为是常。先已广破。谓若有用能生诸法。应如有为非无为体。若无有用不能生法。应如兔角。其体是无。有为有二。谓过未有。及现在有。过去未来如前已辩。谓曾当有非现有体。若现有体应名现在。若言无用。故非现在。既现有体。云何无用。若言其用必藉缘故。非恒有者。用可无常。体不藉缘应是常住。若言此体能起于用。用非常故。体亦无常。是则此体能起于用。用暂有故。体非恒有。又若有为体恒是有而能起用。故非无为。虚空等体亦许恒有。何不起用说名有为。无为恒有而不起用。有为起用如何恒有。又过去体定非现有。名已灭故。过去摄故。如过去用。未来世体亦非现有。名未生故。未来摄故。如未来用。若言去来体虽是有不名现有非现在故。所立比量便立已成。此理不然。汝立三世体非本无今有。亦非本有今无。一切时有。如所执空故名现有。非现世摄名为现有。我今遮破恒现前有。是故比量非立已成。若汝不许去来二世其体现有。则应如用先后是无。体非常有。是则一切有为之法。若体若用皆待众缘。本无今有本有今无。便失汝宗。法体常有。若言去来体是现有。世所摄故。犹如现在。理亦不成。汝许去来用非现有。是世所摄。则所立量有不定失。若言去来体是实有。世所摄故。如现在者。理亦不然。若依胜义我宗现在。亦非实有则无同喻。若依世俗用瓶瓫等。是世所摄而非实有。则所立量有不定过。若言去来体是实有。余非实有。所不摄故。如共所知实有法者。此亦不然。若依胜义无同法喻。若依世俗便立已成。我宗亦许去来曾当是实有故。又如共知世俗实法。余非实有。所不摄故。应非去来体现实有。如是等类有多相违。又去来体非现实有。余实有法。所不摄故。如共所知非实有法。如是等类比量无边。是故去来非现有体。但依现在假名建立。谓现在心缘曾当法。似彼相现假说去来。实非过未。由此去来共所许法。非离现在别有实体。自宗所许世所摄故。犹如现在诸立过去。未来有体如现在者。皆同数论外道所计自性体常用有起谢。彼既有过。此亦应然。是故自称佛弟子者。应舍此执。现在诸法虽世俗有而非胜义。所以者何。若胜义有。应不藉缘。既待缘生犹如幻事。如何可说是真实有。又现在法有生有灭。犹如幻化。云何实有。若现在法是实有者。应如所执虚空等性。无生无灭。岂名现在。又现在法已生未灭。二分合成。已生待未来。未灭待过去。相待立故。非实有体。如麁细等。揽非实法和合而成。如树林等。云何实有。又于现在一一法上有多种性。如何实有。谓一一法皆有蕴性处性界性有漏无漏世出世间色心等性有无量种。于诸性中谁实谁假。不可说言。如是等性是义差别同依一体。除此诸性更有何体。亦不可言。一性是体余性是义。同名为性无有差别。云何一体。余皆是义。亦不可言。如是等性是名差别。其义是一。若尔不应生别行解。亦不可言。差别行解但缘其名。苦无常等种种行解。皆缘义故。是故一一有为法体皆用无量性相合成。如舍林等非真实有。但依世俗说有实体。若言诸性皆是共相。以可说故。如军林等。是假非实。比量所得。自相是实现量所得。既言是实。其相如何。现量所得云何可说。若不可说。如何言实。若可言实。即应可说。云何自相是不可说。若言自相假说为实。非是真实。是则一切若假若实。皆依世俗假想施设云何汝等定执诸法皆有实体。若一切法皆非实有。如何现前分明可见。镜像水月健达缚城。梦境幻事第二月等。分明可见。岂实有耶。世间所见皆无有实。云何以见证法是真。觉时所见一切非真。是识所缘如梦所见。梦心所见决定非真。乱识所缘如第二月。如是虽无真实法体。而能为境。生现见心。因斯展转发生忆念。前后俱缘非真有境。是故不可以生忆念证法是真。法既非真。时如何实。若缘妄境生于倒见。境可是虚。见应是实。境既是虚。见云何实。如在梦中。谓眼等识缘色等境。觉时知彼二事俱无。妄境倒心亦复如是。愚夫谓有。圣者知无。有倒心境二种皆虚。无倒境心俱应是实。世俗可尔。胜义不然。以胜义中心言绝故。若于胜义心言绝者。云何数说。心境是虚。为破实执。故且言虚。实执若除。虚亦不有。若实若虚。皆为遣执。依世俗说。非就胜义。胜义谛言亦是假立。为翻世俗非有定诠。现见心境可言是无。忆念境心云何非有。现见尚无。忆念岂有。若一切法都非实有。如何世间现造善恶。若无善恶。苦乐亦无。是则拨无一切因果。若拨因果则为邪见。岂不怖此邪见罪耶。奇哉世间愚痴难悟。唯知怖罪不识罪因。一切善恶苦乐因果。并世俗有。胜义中无。我依胜义言不可得。不拨世俗何成邪见。于世俗中执胜义有。不称正理。是为邪见。今于此中为破时执。略说诸法俗有真无。其义虚实研究是非。于后品中当广分别。已略成立远离二边中道实义。诸有聪慧乐胜义人当勤修学。谓常无常二边邪执。如其次第。略破应知。

大乘广百论释论卷第五


上篇:广百论本

下篇:百字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中观部目录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佛地经论

佛地经论卷第一 亲光菩萨等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摄大乘论本

摄大乘论本卷上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总...

大乘二十颂论

大乘二十颂论 龙树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

十二门论

十二门论品目 观因缘门第一  (万法所因似各有性,推...

中论

中论卷第一 释僧睿序 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

般若灯论释

般若灯论释序 释慧赜述 般若灯论者。一名中论。本有五...

佛说法印经

佛说法印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 比丘善导集记  依...

佛说摩达国王经

佛说摩达国王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佛...

【注音版】诵经结诵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心赋注

注心赋卷第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觉王同...

密菴和尚语录

密菴禅师语录序 密菴禅师示寂之三年。其得法真子。住...

【注音版】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

文殊师利普门会...

正法华经

正法华经卷第一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光瑞品第一...

【注音版】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

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

凡圣两忘

南塔的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回向给众生,众生是不是能得到利益

还有人问,这个回向众生,众生是不是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化导二乘行人回小向大,发意往生

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滞...

增长业与不增长业

我们看到业果的相续跟不相续的两种因缘,接下来我们来...

如何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与一心称名的关系

问: 上品上生应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净土法门者,应...

陪病人念佛的经验

以前我在医院当医生,发现很多的患者,不能够接受传统...

修学佛法,绝不可离开净土法门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间,说种...

人相貌千差万别的原因

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长相一样的...

烦恼太重,是你想太多了

我们看第三段的烦恼浊。烦恼浊是由想阴引生的。想的意...

佛者觉也,是觉悟到什么呢

我们前面讲到佛者觉也,那么到底觉悟是觉悟什么事情呢...

圣严法师《话梦人生》

古代中国曾有一则做梦的故事,描述一位年轻人,在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