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四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成善巧品第三

复次于此论体九事等中应善了知七种善巧。何等为七。颂曰。

 于诸蕴界处  及众缘起法
 处非处根谛  善巧事应知

论曰。住正法者。应善了达如是七种善巧之事。问何故唯立七种善巧。答世间愚夫多如是计。颂曰。

 身者自在等  无因身者住
 流转作诸业  及增上二种

论曰。于诸蕴中不善巧故。执诸蕴体为我身者。于诸界中不善巧故。执自在等为身生因或执无因身自然起。以不了达从自种因身得生故。所以者何。界者功能种子族姓因等名差别故。于诸处中不善巧故。执有身者依身而住取外境界。于缘起中不善巧故。执有身者流转生死。由不善知处非处故。执有身者能造诸业。由不善知诸根诸谛。执有二种增上身者。谓爱非爱业果增上者。及染污清净增上者。由不善知苦集两谛。计有染污增上者。由不善知灭道两谛。计有清净增上者。颂曰。

 于身者等起  实我所住持
 流转者作者  及诸增上义
 染污若清净  起七种愚痴
 对治此应知  摄七种善巧

论曰。如前总说二种增上分别显示二种愚痴。谓增上义愚痴及染污清净愚痴。谁依七种身等愚转。颂曰。

 妄计我身者  依止诸根住
 于境界回转  受用爱非爱
 言说所依住  作者有觉者
 由于差别蕴  总见一身者

论曰。身者愚者。由不了知色蕴体故。计有一我依止五根于境界转。由不了知受蕴体故。计有受者受用一切爱非爱事。由不了知想蕴体故。别计有我言说依住。不知想是言说依故。如薄伽梵说。如其所想起于言说。由不了知行蕴体故。计有作者。由不了知识蕴体故。计有觉者。非唯有识以诸世间于识蕴体起觉想故。如是愚夫。于诸差别蕴自相中。总起一种身者。愚痴即计身者。以之为我。复次等起愚者。颂曰。

 迷惑初因故  计常因无因

论曰。世间愚夫。或于身所有初因而生迷惑故。执不平等因。谓有常住自在天毗瑟弩天自性等因。或说无因。谓拨无一切能生因体。复次实我所住持愚者。颂曰。

 我住持诸根  能触及能受

论曰。计我住持诸根能触。顺苦受触顺乐受触。及能领受若乐若苦。

复次流转作者增上义及染污清净愚者。谓计有各别住持身者我已。颂曰。

 从此死生处  计有流转者
 法非法作者  及彼果增上
 于修习邪行  计为染污者
 于修习正行  妄计解脱者

论曰。彼愚痴者。于彼彼死生处。计有实我生死流转。即此实我。造作后世法非法因。即此实我。于彼果自在受用故。彼果法生。即此实我。依于果法。习行邪行计为染者。修行正行计为解脱者。颂曰。

 佛未出于世  如是愚痴转
 由佛现世间  说七种善巧

论曰。此中显示依如是时。如其所应外道愚痴众生还灭。由此七种善巧言说。不共一切诸外道故。此中蕴善巧者。颂曰。

 知世等别故  能除一合想
 即离与解脱  众生不可得
 多种及总略  共有差别转
 增益损减智  蕴善巧应知

论曰。世等别者。谓诸蕴去来等体性差别。如薄伽梵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等。乃至广说。由胜智慧如实知故。于诸蕴中舍一合想。即是还灭。又于诸蕴中补特伽罗性不可得。何以故。即于诸蕴众生不可得。离于诸蕴众生亦不可得。解脱诸蕴众生亦不可得。如薄伽梵告西尔迦。汝于色蕴见如来耶。乃至汝于识蕴见如来耶。西尔迦答。不也乔答摩。如是乃至广说。于彼经中说色等蕴。若总若别补特伽罗皆不可得。今于此中但略说。总于五蕴是不可得。如是已说。了知色等相差别故。及能远离彼所对治增益执故。于诸蕴中自相共相皆得善巧。又复蕴者。是积聚义。能善了知是积聚义。名蕴善巧。此积聚义复有四种。谓多种义。总略义。共有转义。增益损减义。此中显示诸蕴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蕴善巧。云何界善巧。颂曰。

 见三因生故  说名界善巧
 从无始自种  多种种生起
 由此及于此  取者不可得
 依自智成故  能除下劣性

论曰。由观根境识三法。从自因而生。名界善巧。所以者何。由彼诸法无始流转从自种生多生起及种种生起。当知多生起者。如经言。非一界故。种种生起者。如经言。种种界故。复次由依诸根于诸境界能取之我不可得故。能知所作依自成立。不由大自在天等。是故凡所欲为不生下劣自在修习。此中显示界善巧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界善巧。云何处善巧颂曰。

 知诸触诸受  由二种生门
 依止于触故  当知处善巧
 如法处天处  后后所依止
 由世俗谛故  了知二种性

论曰。由善了知触生门体建立二处。谓根及境。如是由能生义故名为处。犹如世间修善法所名为法处。又善了知诸受依触。是故建立触为彼处。如是所居住义故名为处。犹如世间天像住所名为天处。又复触受二法生时。依世俗故了知二性。谓触者受者由触能触对受能领纳。此中显示就胜义谛。触者受者皆不可得。就世俗谛二皆可得。是名处善巧。云何缘起善巧。颂曰。

 知未断无常  因能生诸果
 自相续相似  名缘起善巧
 众生不可得  而有舍续者
 由了达甚深  四种缘起故

论曰。能善了知从未永断无常之因能生诸果。名缘起善巧。谓如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其次第。又能善知由从此因于自相续生诸果法。谓如经说。非缘余生而有老死等。又善了知从相似因生诸果法。谓如经说。身恶行者能感不憙不乐不爱不可意异熟身。妙行者。能感与上相违可意等异熟。如是等。复次即诸蕴相续名舍命者及续生者补特伽罗性不可得。由善了知四种甚深缘起故。谓不从自生。不从他生。非自他生。非无因生。此中显示缘起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缘起善巧。云何处非处善巧。颂曰。

 不作不趣得  二余体不转
 净见无余业  非我自在二
 如是智能知  处非处善巧
 于自果定处  异此说非处

论曰。若不见我于因果二处而得自在。名处非处善巧。谓不作故。不趣故。不得故。二体不转故。余体不转故。净见无余业故。云何不作。谓不纯作妙善行故。是故无有自在之我。云何不趣谓离妙行不往善趣故。如经言。无处无容行身恶行。乃至得生天上。必无是处。乃至广说。云何不得。谓离善方便无漏圣道。定不能得道果所摄毕竟清净。如经言。无处无容不永断五盖。乃至不修七遍觉支能正证得苦尽边际必无是处。云何二体不转。谓无处无容非前非后。有二如来出现于世。乃至广说。云何余体不转。谓离丈夫身外余身必无有作转轮王等。如经言。无处无容女人得作转轮圣王。乃至广说。云何净见无余业。谓如经言。无处无容圣见具足补特伽罗故断物命。乃至受第八有。必无是处。有是处者。谓诸异生。

今于此中言不作者。谓所计我于因不得自在。不得者通于因果。净见无余业亦尔。余唯于果。又处非处者。于自果决定名之为处。当知于余名为非处。由无倒慧于此善巧是名处非处善巧。此中显示处非处善巧自体及彼障断胜利。云何根善巧。颂曰。

 于能取生住  及染污清净
 无理我观余  于彼果增上
 于如是方便  名为根善巧
 谓于取生住  染净增上故

论曰。若不见我于能取等是增上故名根善巧。何以故。非所计我观余因缘。于能取等增上自在。即余因缘于能取等是增上故。是故计我。不应道理。所言诸根于能取等是增上者。谓眼等六根于取六境是增上。男女二根于能生相续是增上。命根一种于相续住是增上。五受根于染污是增上。信等八根于清净是增上。此中显示根善巧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根善巧。云何谛善巧。颂曰。

 二自性苦故  合故不应理
 由无因有因  及五种譬喻
 如是随觉故  应知谛善巧
 随觉未曾见  未受义因缘

论曰。由能善观我于染净二法非顺道理名谛善巧。何等为二。谓自性苦故。与苦合故。云何自性苦故。谓若我自性是苦者。为无因为有因。若无因者。常应染污。若有因者。应先清净后方染污。故不顺理。云何与苦合故。谓引五喻皆不顺理。何以故。若言苦与我合者。不应如两木共合。有不摄出离性过故。亦非如有情与木共合。有出离过故。亦非如火与薪共合。有性坏过故。亦非如衣与染色共合。于我体上如白净色少分亦不可得故。亦非如心心法合。何以故。心是能取与此同缘一境等可名相应。于我无此义故。不顺道理。又由观见未曾见义及彼因缘。又复观见未曾受义及彼因缘。名谛善巧。谓从昔来未曾了见苦集二谛及彼因缘。从昔已来未曾了见。未曾经受灭道两谛及彼因缘。此中显示出世智自体及彼障断胜利。是名谛善巧。颂曰。

 当知诸善巧  差别二十三
 异摄论为先  后最极清净

论曰。应知蕴等善巧差别复有二十三种。谓异摄论善巧。闻所生智善巧。思所生智善巧。修所生智善巧。顺决择分智善巧。见道智善巧。修道智善巧。究竟道智善巧。练根智善巧发神通智善巧。不善清净世俗智善巧。善清净世俗智善巧。胜义智善巧。不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无分别智善巧。成所作前行智善巧。成所作智善巧。成所作后智善巧。声闻智善巧。独觉智善巧。菩萨智善巧。最极清净智善巧。此中异摄论善巧复有二种。一种种摄善巧。二种种论善巧。

种种摄善巧者有十一种。所谓界摄乃至更互摄。界摄者。谓诸蕴等自种子所摄。相摄者。谓诸蕴等自相共相所摄。种类摄者。谓诸蕴等遍自种类所摄。分位摄者。谓诸蕴等顺乐受等分位所摄。不相离摄者。谓诸蕴等由一法摄一切蕴等。以彼眷属不相离故。时摄者。谓诸蕴等过去未来现在各别相摄。方摄者。谓诸蕴等依方而转。若依此方所生即此方所摄。全摄者。谓诸蕴等具足五十八十二等所摄。一分摄者。谓诸蕴等各别少分所摄。胜义摄者。谓诸蕴等真如相所摄。更互摄者。谓诸蕴等更互相摄。

种种论善巧者。谓于蕴等种种问答方便善巧。如以一行为。问应以顺前句顺后句四句无事句。答如有。问言若有界摄即有相摄耶。设有相摄复有界摄耶。且应依眼以四句。答或有界摄无相摄。谓生有色界不得眼。设得已失。若诸异生生无色界。或有相摄无界摄。谓阿罗汉最后眼。或有界摄亦有相摄。谓除上所说余有眼位。或有无界摄亦无相摄。谓阿罗汉眼坏失者。生无色界。已见谛者。及已入无余般涅槃界。如于眼如是分别。于余一切随其所应当广分别。如以界摄对相摄。如是以界摄对余摄。展转一行应广分别。如是以余摄对余摄除前前对后后。皆应以一行道理如其所应当广分别。复次若法蕴所摄此法界所摄耶。设法界所摄此法蕴所摄耶。此应以顺前句答。若法蕴所摄此法亦界所摄。或法界所摄非蕴所摄。谓无为法。如以蕴对界如是以蕴乃至对谛应依一行道理广辩相摄。如蕴对余如是以界对处等乃至以根对谛应广分别。

此中不善清净世俗智善巧者。即是顺决择分智善巧。善清净世俗智善巧者。即是出世后得世间智善巧。胜义智善巧者。即是见道智善巧。如是三种即是不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净相无分别智善巧。如是三种即是成所作前行智善巧。成所作智善巧。成所作后智善巧。又前三种差别者。未断烦恼生非烦恼对治。已断烦恼生非烦恼对治。已断烦恼生是烦恼对治差别故。中三种差别者。即此三种由有分别无分别世俗胜义智性差别故。后三种差别者。谓即此三种显示断前行智性正断道智性彼后时智性差别故。如是九智依相续。补特伽罗差别复建立四种应知。

显扬圣教论成无常品第四

复次如先所说。若欲正修行遍知等功德者。谓遍知苦等。云何于苦遍知。谓于苦谛遍知无常苦空无我。今随次第应广成立。此中成无常者。谓应显示无常体性及无常差别。云何无常。何等差别。颂曰。

 无常谓有为  三相相应故
 无常义如应  六八种应知

论曰。无常性者。谓有为法与三有为相共相应故。一生相。二灭相。三住异相。又无常义差别者。如其所应或六或八应知。何等六八。颂曰。

 无性坏转异  别离得当有
 刹那续病等  心器受用故

论曰。六种无常者。一无性无常。二失坏无常。三转异无常。四别离无常。五得无常。六当有无常。八种无常者。一刹那门。二相续门。三病门。四老门。五死门。六心门。七器门。八受用门。此中刹那相续二种无常遍一切处。病等三无常在于内色。心无常唯在于名。器受用二无常在于外色。此中无性无常者。谓性常无故。名曰无常。余变异无常有十五种颂曰。

 变异应当知  十五种差别
 所谓分位等  八缘所逼故
 下界具一切  中界离三门
 具三种变异  上界复除器

论曰。十五种变异者。谓分位变异。乃至一切种不现尽变异。分位变异者。谓从婴儿位乃至老时前后不相似各别变异。显变异者。谓从妙色鲜肌润泽肤体乃至变为恶色麁肌枯顇肤体。形变异者。谓肥瘦等变异。兴盛变异者。谓眷属资财及戒见等兴盛。与此相违名衰退变。异支节变异者。谓先具诸支节后变为不具。寒热变异者。谓于寒时踡跼战慄。热则舒适流汗希求冷煖等变异。他所损害变异者。谓手足蹴搏蚊虻触等。身体变异。疲倦变异者。谓因走跳腾踯等。身劳变异。威仪变异者。谓四威仪前后易脱。损益变异。触对变异者。谓由顺苦乐等触变异故苦乐等受变异。染污变异者。谓心所有贪瞋等大小两惑娆乱变异。病等变异者。谓先无病苦后为重疾所逼身体变异。死变异者。谓先有寿命后空无识前后变异。青瘀等变异者。谓命终后身色青瘀胀烂乃至骨锁等变异。一切种不现尽变异者。谓骨锁位烧坏离散彼一切种都无所见变异。

又此十五种变异由与八缘相应。八缘者。一积时贮畜。二他所损害。三受用亏减。四时节推谢。五火所烧。六水所坏。七风所燥。八异缘合。积时贮畜者。谓经时久故。有色之法不离本处自然朽败。他所损害者。谓由他种种逼恼因缘前后变异。受用亏减者。谓于种种所受用物为各别主宰之所食用损减变异。时节推谢者。谓冬时寒雪夏日暑雨。丛林药草或盛或衰。火所烧者。谓大火纵逸国城聚落悉为灰烬。水所坏者。谓大水漂漫閈里邑居并随沦没。风所燥者。谓大风飘鼓润衣湿地速令乾昅。异缘合者。谓多贪者与瞋缘合时贪缠止息发起瞋缠。如是多瞋多痴者与余烦恼缘合应知亦尔。如是诸识异境现前亦尔。复次是无常义于欲界中一切具有。于色界中除病老受用三门无常。又有触染死三种变异。如色界所说诸无常义。当知无色界亦尔。唯除器门。颂曰。

 无性义无常  遍计之所执
 所余无常义  依他起应知

论曰。无性义所摄无常义。当知遍计所执相摄。余无常义依他起相摄。圆成实相中无无常义。如是已显无常义差别及三相所摄。又如世尊说。诸无常者皆悉是苦。有何意耶。颂曰。

 诸无常皆苦  众苦所杂故
 迷法性愚夫  得为害不觉

论曰。由麁重苦所杂无常。此无常性是行苦故苦。及由变坏苦所依止故苦。是故道谛非苦。以非苦相所杂无常义故。于此法性迷惑愚夫。不能了达常无常义。又为已得现前无常之所恼害。前说刹那无常遍行一切。此无常义非世间现证故应成立颂曰。

 由彼心果故  生已自然灭
 后变异可得  念念灭应知

论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当知诸行皆刹那灭。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颂曰。

 心熏习增上  定转变自在
 影像生道理  及三种圣教

论曰。由道理及圣教证知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谓善不善法熏习于心。由心习气增上力故诸行得生。又脱定障心清净者。一切诸行随心转变。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种种转变。又由定心自在力故。随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圣教者。谓三种圣言。如经中说。心将引世间心力所防护随心生起已自在皆随转。又说。是故苾刍。应善专精如正道理观察于心。乃至广说。又说。苾刍当知。言城主者。即是一切有取识蕴。是名圣教。问彼诸行自然灭坏道理。云何应知。答由四种因缘。颂曰。

 生因相违故  无住灭两因
 自然住常过  当知任运灭

论曰。非彼生因能灭诸行。生灭两种互相违故。又无住因令诸行住。若必有者应成常住。行既不住何用灭因。又余灭因性不可得。若行生已自然住者。彼应常则住成大过。如是有住灭因及自然住并有过故。当知诸行任运坏灭。颂曰。

 非水火风灭  以俱起灭故
 彼相应灭已  余变异生因

论曰。若水火风是灭因者。不应道理。由俱生灭故。若彼水等是灭因者。烂烧燥物不应前相续灭已复变异相续生。何以故。即无体因为有体因。不应理故。然水火风与烂等物相应灭时。能为彼物后变生因。除此功能。水等于彼更无余力。复次若执灭相为灭因者。此能灭相与所灭法为俱时有为不俱耶。若尔何过。颂曰。

 相违相续断  二相成无相
 违世间现见  无法及余因

论曰。彼能灭相与所灭法。若言俱有者不应道理。有相违过故。若言不俱亦不应理。有彼相续断过失故。又此灭因能灭法者。为体是灭为体非灭。若体是灭即应一法有二灭相。若体非灭应无灭相。有如是过故不应理。又违世间现见相故。不应执灭是灭坏因。何以故。世间共见余有体法是灭坏因。不见灭法是灭因故。又若灭法是灭因者。为唯有灭即能灭法为更待余事耶。此两种因俱有过失。若唯有灭即能灭法者。若时有灭。尔时法体毕竟应无。若更待余事者。应即余事为灭坏因。不应计灭为灭坏因。复次云何应知。后变异可得故诸法刹那灭。颂曰。

 非身乳林等  先无有变异
 亦非初不坏  最后时方灭

论曰。一切世间身乳林等内外诸法。于最后时变异可得。是故先时体无变易。不应道理。又非先时无有灭坏。最后方灭无异因故。如是先不变异后不变故。先无灭坏后不灭故。当知诸行念念变灭。是故彼法刹那义成。如是成立无常性已。一切外道邪分别所计我自在自性极微觉等常住之法皆不成立。云何我常不得成立。颂曰。

 位思烦恼分  非常变异故
 此若无变异  受作脱非理

论曰。由所计我有苦乐等位善恶等思贪瞋等烦恼时分差别。是故无常。所以者何。此所计我由乐等故。有少变异者不应是常。若都不变不应计为受者作者及解脱者。彼法有无我无别故。复次亦无自在体性常住能生世间。何以故。颂曰。

 功能无有故  摄不摄相违
 有用及无用  为因成过失

论曰。所计自在无有功能出生世间。所以者何若此自在生世功能无有因缘自然有者。汝何不许一切世间无因自有。若此功能业为因者。何不信受一切世间以业为因。若此功能以求方便为因生者。何不信受一切世间以自功力为因得生。

又若自在世间所摄堕在世间而言能生一切世间。是则道理相违。若此自在非世间摄。是则解脱解脱之法能生世间。不应道理。又若自在须有用故诸生世间离生世间用不成者。是则自在。于此须用无有自在自成过失。若此自在虽生世间无所须者。不应化生一切世间。或此自在有如颠狂愚夫之过。又此自在生世间者。为唯自在为因生诸世间。为亦更待其余因耶。若唯自在体为因者。如自在体本来常有世间亦尔。不应更生。若亦少待其余因者。此所待因若无有因。一切世间亦应如是。若有余因世间亦尔。从余因生何须自在。故立自在有多过失。复次执有自性常住为因。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自性变异相  有无不应理
 无差别无常  有差别五失
 无相亦无因  非自性恒变
 先无有变异  我应常解脱

论曰。若计自性是常则应非变异因。所以者何。所计自性。非有变异相。亦非无变异相。故不应理。若此自性与余变异相无差别者。应是无常。若有差别成五种过。一无相过。离变异相余自性相少分亦不可得故。二非因过。世间不见常住之法是生因体故。三非自性过。世间不见非彼种类为彼自性故。四常住自性于一切时起变异过。以不待余因故。五此自性未生变异之前我解脱过。若如是者后时不应起诸变异。复次计极微常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常造不应理  由二三因故
 财有情增上  极微非常住

论曰。所计极微常性造作俱不应理。云何常性不应道理。由二因故。汝极微性为由细故性是常住。为由异类性是常耶。若由细者。细羸劣故不应常住。若由异类者此相不可得。从非地等造地等物。不应道理云何造作不应道理。由三因故。一由方所。二由因缘。三由自体云何由方所故造作不应道理。谓从极微造作麁物。为过彼量为不过耶。若不过者。麁质碍物应如极微不可执取。又复世间不见质碍不明净物同在一处故不应理。若过彼量者。过量之处麁质碍物非极微成应是常住。若复计有余极微生。是则极微应非常住。云何由因缘故。谓若汝计由和合性为因缘故建立余物令和合者。此和合性为生已能作因缘为未生耶。若生已者。所和合物和合已后无有少异和合性可得故。不应理。若未生者。则无体性无体为因。不应道理。云何由自体故。此极微性造麁物时。不应如种生芽。如种极微应灭坏故。不应如乳极微应变异故。不应如陶师极微勤劬不可得故。是故造作不应道理。虽无常住极微而有劫初器世间等受用物生诸有情业增上力故不由极微。是故极微常住不应道理。复次执有常觉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无常为彼依  次第差别转
 诸受等异故  当知觉无常

论曰。眼识等觉依止无常眼等起故。于色等义次第转故。众多相貌差别转故。乐等诸受贪等诸惑施等善思位分异故。于一常觉如是转异。不应道理。何因缘故世间有情无常性有而不取执常住性无而种种执耶。颂曰。

 于无常无智  四颠倒根本
 当知世上进  愚痴力转增

论曰。以于无常无智起故。实有无常而不取执。实无常性种种执生。非唯常倒无智为因然。四颠倒皆以无智为其根本。何以故。以于无常不如实知故。于无常法起常颠倒。于苦起乐颠倒。于不净起净颠倒。于无我起我颠倒。由有如是次第义故。薄伽梵说。若法无常彼必是苦。若法是苦彼必无我。当知由世间道得上进时。不断无智渐进上地。于无常性愚痴之力转更增上。何以故。如欲界中破坏变易及别离等诸无常相现可了知。上地无有。复次何因缘故。于无常性无智起耶。颂曰。

 由放逸懈怠  见昧乏资粮
 恶友非正法  当知无智因

论曰。无常无智有七种因。一放逸。二懈怠。三倒见。四愚昧。五未多积集菩提资粮。六由恶友。七闻非正法。以于境界乐及静虑乐起。放逸故于无常性不如实知。设不放逸而复懈怠。设不懈怠而复倒见。设无倒见而复愚昧。设不愚昧而未积集菩提资粮。设已修习菩提资粮而随恶友。又复从彼闻非正法故。于无常不如实知。复有何因不了无常妄执常转。颂曰。

 不如理作意  忆念前际等
 相似相续转  于无常计常

论曰。由二种因起于常执。一由不如理作意。二由忆念前际等事。由前际等事相似相续转故。于余世间亦计常住。复次如前所说。三有为相非唯刹那。何以故。颂曰。

 生初后中间  取三有为相

论曰。三有为相由众同分一生所摄。谓初生时取为生相。最后死时取为灭相。于二中间相续住时取为住异。如是建立三有为相应知。颂曰。

 无常调伏智  当知由二因

论曰。于无常性如实智入由二种因。一由念住。二由缘起。由念住故于诸境界系心令住。由缘起故达彼法性。如经中说。见集起法于身念住。乃至广说。颂曰。

 彼见有六种  及缘起四种

论曰。无常性见当知六种。一世俗智。谓乃至顺决择分位。二胜义智。谓乃至出世道位。三声闻智。谓除无性无常义。四菩萨智。谓于一切无常义。五不善清净。谓彼二学智。六善清净谓彼二无学智。又缘起法当知有四种道理。何等为四。颂曰。

 自种故非他  待缘故非自
 无作故非共  用故非无因

论曰。由四道理入无常性。谓诸行法不从他生。自种起故。亦非自生。待外缘故。亦非俱生。俱无作故。亦非无因。彼二于生有功用故。

显扬圣教论卷第十四

 

上篇:显扬圣教论

下篇:显扬圣教论颂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天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

观所缘论释

观所缘论释 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

转识论

转识论(从无相论出) 陈代真谛译 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

三无性论

三无性论卷上(出无相论) 真谛三藏于广州制旨寺翻译 论...

等集众德三昧经

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上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佛说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佛说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注音版】诸佛心陀罗尼经

诸佛心陀罗尼经...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观心食法

既敷座已。听维那进止。鸣钟后敛手供养一体三宝。遍十...

惟日杂难经

惟日杂难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初受道遮利菩萨,...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

慈悲的力量

提婆达多虽已随佛出家,仍不改嫉妒及喜好名闻利养的恶...

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否有联系和区别

问: 请问师父,我们在经典中常常可以读到南无阿弥陀...

人好,世界就好

管好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人们都能做到这点...

莲池大师《七笔勾》浅析

一、五色封章一笔勾 【原文】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

心住在外境,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

佛教的因缘观,当它从一种理论的思想转化成一种实际的...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因为要改造你的想象力。其实布...

【推荐】一言折尽平生福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跟学生出游,路旁...

念佛法门的五个要诀

憨山大师:此种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

人能百忍自无忧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脾气粗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有...

西方极乐世界超越了坏苦

我们这个世间会感觉到坏苦,就是你在快乐的时候它也是...

「娑婆诃」的六种意思

娑婆诃,这是很要紧的。你看大悲咒上有十四个娑婆诃,...

图说鸡蛋的真相——鸡蛋为何不能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