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弘法利生需要剿灭个人的私欲

大安法师  2014/12/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弘法利生需要剿灭个人的私欲

摧灭嫉心,不忌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暗。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戚。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胜,莫不尊敬。(《佛说无量寿经》)

前面用了二十二个比喻,喻表极乐世界诸菩萨自行化他的胜妙功德。这段经文又进一步赞叹极乐世界诸菩萨这种广大的菩萨德行。

嫉妒心是二十种随烦恼之一,特征是,于他人荣盛之事,心生嫉妒,能障自利利他功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随喜功德与恒顺众生,即具有对治嫉妒心的神效。今极乐诸菩萨住平等心,摧灭嫉妒心,随喜赞叹一切众生的功德与福德,不会嫉妒胜过自己的众生。这些菩萨在极乐世界唯一好乐的是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法能任持自性功德,能作为十法界普遍的立法原则,能令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契证涅槃乐。法的功能无量无边,是故诸菩萨专一好乐地从事这一重大而神圣的、最有价值的事情:求法,学法,修法,证法,讲经说法。

佛法即心法,心无尽故,法亦无尽。是故诸菩萨学法修法,不疲不厌,不得少为足,为普遍利益诸众生故,求学无量法门,这即是慈悲心、菩提心的表达。菩萨求法的目的,就是安乐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众生能够闻法得利益,赶紧宣说。在这个广说佛法的过程当中,不疲不厌,捍劳忍苦。诚如《阿弥陀经》中的常精进菩萨为度一众生故,无量劫来,随形六道,种种善巧化度,曾无一念弃舍。亦如善导大师弘传净土之精神:“欲得舍此娑婆世界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生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

极乐诸菩萨在广说佛法过程中,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主动广弘法音,犹如鼓声传扬甚远,威德摧伏外道邪魔,高树法幢。佛法智慧犹如杲日升空,普照大地,灭除一切众生的无明愚痴暗冥。如是菩萨真可谓轮回苦众生之大导师、大善知识。

这些菩萨在他方世界建立三宝,尤其建立僧团住持法道。而一个有力量的僧团一定要修六和敬。六和敬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建立僧团的原则,乃是阿弥陀佛所教化的菩萨们于十方世界建立僧团的最高理念原则。六和敬首先是“见和同解”,僧团知见要相同,宗旨要统一,以圣言量为准,达成共识。“身和同住”,僧团的每位比丘要遵守共住规约,要随众。在作法界内,要上殿,僧众都要去上殿做功课;要作羯磨法,僧众不得无故缺席;要出坡,僧众一起劳作。

“口和无诤”,相互口业没有争吵,总是说令对方欢喜的话、赞叹的话。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你尽量看人家闪光点,赞叹他的闪光点。不要专门指责他人的不足,口业要清净,要厚道。“意和同悦”,见面相互心生欢喜,一团和气。“戒和同修”,大众僧都奉行二百五十条戒。“利和同均”,十方的供养,大众僧平均分配。由六和敬组建的僧团,具有无形而巨大的力量。而僧团力量乃是推动佛法传扬的必要前提。如果僧团诤论坚固,心行不一,才便是涣散的团队,也就注定弘法的佛事难以成就。

菩萨们在他方世界以六和敬原则建立了强有力僧团,恒常广行法布施,在作法布施的过程中,精进勇猛,碰到任何困难要不退转,不怯弱。须知以菩萨心去传播佛法,利益众生,如是发心就有佛菩萨的加持、龙天护法的护佑。所以要心志勇猛,精进努力地去作弘法的事业。尤其是目前中国大陆的弘法现状,广大信众与社会有缘人士,对佛法之渴望,如大旱之望云霓。佛教四众弟子宜发大心,随分随力承担弘法的佛事,于弘法之事,要发勇猛心,精进努力地去做。

极乐诸菩萨五眼圆明,观机逗教,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恒转无垢法轮。在法弱魔强之世,面对种种障难,不生悔退之心,无有怯弱之念。以代众生受苦之心,荷负众生的烦恼重担,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疲不厌地济度众生。以佛法慧光及自己的慈悲德业,作世间之灯,慧光破除众生之愚痴黑暗。须知在浓重黑夜中,明灯何其重要。哪怕这盏灯的光甚为微弱,也能令众生清楚一点道路。若一团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话,那走到悬崖峭壁边,也曚然不知,就万分危险了。所以,只要吾人通过修行佛法,开启心光智慧(或信愿之光),便要主动为黑暗中的众生作明灯。若能为世间作明灯,即是惠予众生了生死成佛之究竟大利,那就堪为世间人天最胜的福田。世间众生供养到这样的菩萨,就能生长他的福德。

这些菩萨分身到他方世界,常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导众生出离生死险道,对一切众生具有大平等心,没有憎爱之情,慈心对待一切众生,生生世世的示现就是为了专乐求法、常行法施这个事情,唯一好乐的就是佛法——正道。思惟的就是怎么把这个大乘佛法传播出去。心志趋向大道,自然远离世间荣辱得失恩怨,无有或欣喜或忧戚的情绪反应。菩萨欲饶益众生,自己得离欲清净,安住无为,同时亦以同体悲心,拔除众生财色名食睡之五欲刺。三毒五欲伤人,如以针刺肉,痛苦难堪。今菩萨说法,而拔众生爱欲瞋恚愚痴之刺,令众生安住寂静法性,安乐一切众生。菩萨如是积功累德,其功德、智慧才能到达殊胜无伦的地步,自然能得到一切天人的尊重、尊敬,能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天龙八部的护持,其弘法利生的佛事才能顺畅圆满。可见,自利利他菩萨的修持,关键在菩提心。如果一个人借着弘法的名目,追逐名闻利养,那就行不通的。

是故,佛教的事业,确实需要剿灭个人的私欲。有个人的欲望就干不成佛教事业,是很难利益众生的。弘法者一定要具备如《法华经》所示的三要素,入如来室(大慈悲是),坐如来座(一切法空是),披如来衣(忍辱柔和是),才能成办弘法度众生的佛事,这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真理。极乐世界诸菩萨弘法利生的心态和作略,乃是我等净业行人效法之楷模。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星云大师:行善与教化

今年一九九九年,我已经度过一个甲子的出家生活,假如...

沙曷比丘饮酒醉卧树下,为何世尊还赞叹他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有一千二百五...

五种不净的说法

我们很多同修都喜欢给人讲说佛法,宣传佛法,介绍佛法...

地藏菩萨的第一大愿

地藏经的第一品《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品就是第一大...

迦遮延尊者度化婆罗门

有一天,摩诃迦遮延尊者与五百位大比丘众,来到婆那国...

彰显佛的果德

我们今天讲这个缘起门里边的第三个因缘,叫做显现他的...

善导大师弘法的二则传奇故事

善导大师(西元613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

未成佛前,要先结人缘

佛能不能度众生,众生能不能被度,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看...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大安法师:八万四千法门只须净土一法就可以吗

问: 藏传净土法门,特别强调往生事因,明观福田 积资...

随顺佛的教敕、随顺佛的心,随顺佛的愿

深信就是一心唯信佛语。就是虽然在我们凡夫层面对这个...

当知此念佛者,是人中的芬陀利华

大凡生存于斯世,每个人带着宿世的业力或愿力,在其人...

把不妄语作为口业的最高准绳

口业,我们第一句话是病从口入,吃很多肉,吃很多不应...

【佛教词典】八种谬

乃摄取诸结烦恼,能令诸众生回转三有之八种谬。八者即...

【佛教词典】能所

即“能”与“所”之并称。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

爱的表达有时不用语言

总有一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让我们感动。而那些发生的...

一天24小时的使用法

每个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时,但是有的人不善于规划、安...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洞山禅师有一天在过河时,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

世间最大的罪过,莫过于不教育儿女

学佛的人,必须各尽自己的本分。所谓尽本分,就是务必...

宇宙万法惟独是我们一念心所显现

这个宇宙万法,惟独是我们一念心所显现,这个观念很重...

女人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一个女人可以生得不漂亮,但是一定要活得漂亮。无论什...

将一切追求与执取放下

放得下对外境的执着、攀附、依托,放得下一种嗜好、习...

如何避免「说四众过」

问: 破邪显正要如何避免犯说四众过戒? 净界法师答:...

范仲淹诵经救母

宋朝范文正公仲淹,他的母亲去世后二十一天,梦见亡母...

邪淫会带来三种严重的障碍

邪淫手淫会对人带来诸多的障碍,这些障碍都是可以感觉...

是谁在流转三界

我们讲到五蕴的主人,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他曾经...

盗马贼的醒悟

古时候,伊拉克有位国王,叫阿尔马蒙,他有匹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