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行时要先「调五事」

净慧长老  2014/04/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时要先「调五事」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饥不饱;睡眠上要不节不支;身体上要不宽不急;呼吸上要不涩不滑;心态上要不浮不沉。

先说调饮食。饮食要求不饥不饱,不能吃得过量,也不能不吃,要符合中道。太饱了容易昏沉,坐不下去,太饿了心浮气躁,也坐不下去。所以一定要掌握不饥不饱。

次说调睡眠。睡眠要不节不支。节就是睡眠不足;支就是放逸贪睡。睡眠也要适度。干脆不睡,或者专门贪睡,都是不对的。禅七期间的睡眠安排,对每一个人来说,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老人,应该说比较适当。晚上9:30放养息,10:00就可以休息,到第二天早上4:30,这就有六个半小时了。如果真正睡得踏实,这六个半小时的睡眠会很充足。何况吃了中饭,最少还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加到一起就有八个多小时。人的睡眠需要,八小时足矣。普通人把一天三八二十四小时,分为工作八小时,睡眠八小时,进行其它活动八小时。而修行人一天差不多有十多个小时用来修行,八个小时用来睡眠,这做到了不节不支。

接着谈调身体,也就是调坐姿。坐的姿势要求不宽不急。就是不要太放逸,也不要太紧张。急就是紧张,宽就是放逸。放逸了,心容易打妄想,难以入静;太紧张了,身体就不能放松,也不能入静。

再谈谈调呼吸。调息是非常重要,要做到不涩不滑。涩就是不顺畅,滑就是不知道呼吸是出还是入,自己的注意力不在这上面,而是在打妄想。我们在调呼吸的时候,要掌握这个要领,不涩不滑、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这个话说来容易,做来难。要心心念念,使息和意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同一个点上,在同一个部位上,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做到不涩不滑,绵绵密密,若存若亡。

最后谈谈调心态。心态要求不浮不沉。在调整呼吸的过程当中,意念不要上浮,也不要下沉。浮起来了,容易打妄想、翻腿子;沉下去了,容易打瞌睡。不浮不沉,就是要让你的意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呼吸之出入。

调心态的重点又放在调呼吸上面。各位要知道,佛陀在讲禅观的时候,宣称有“二甘露门”——一个是不净观,一个是数息观。这两个法门,是成佛做祖、了生脱死的两个甘露门。参禅、看话头,如果不从调呼吸入手,很难入手。所以,必须先从数息观入手,让心先静下来,等妄想少了,再参话头。不管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这一法是进入禅定、解决生死问题的前提条件。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学佛要以智慧断烦恼,不要着相修行

修普贤行愿法门,发广大的菩提心,尽虚空、遍法界,尽...

修行法语

1、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他自己想要改变,所以你的目的就是...

【推荐】面对改变不了的外境,有三种方法来解决

诸位!反正我们一个三界凡夫,这一辈子是离不开污泥了...

戒淫九想观

本节的九想观,如能修持观想成熟,可体悟人死后无比凄...

精进修为何更容易出业障呢

问: 为什么精进修时,反而比平淡修时易出业障呢? 宏...

正智正念随缘住

佛陀曾有一段时间游化至跋只国,净住鞞舍离的庵罗园中...

惟贤长老《实修问答集》

1.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与佛在涅槃境界上是否有程度上的...

修行人是境遇愈坏愈好

出家要在大丛林人多的地方,不要只有三五个人。人多才...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十牛图颂》略说

要管理好我们的心,具体操作就要讲到调心,我把心比喻...

修学佛法必具的三项要求

知道人生是苦,知道生命短暂,知道国土危脆,却不知道...

修习禅定的一些方法

禅宗分五家: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宗是...

净慧法师:正信学佛的四个核心

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我们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

【佛教词典】无相转有五位

【无相转有五位】 p1080 瑜伽七十三卷八页云:此无相转...

【佛教词典】等起愚

【等起愚】 p1119 显扬十四卷三页云:等起愚者:颂曰:...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 就是说,顿等就是顿、...

邪淫十二害

邪淫极大地损耗了个人的阴德和福报。印祖说:行邪淫者...

在家人是否比出家人更能利益众生

问: 我认为我们修行实际上是修心的过程,要在生活中...

一心要念佛,一心又急着要一心不乱

一位童子说:『关于刚才的问题,我就想到师父跟我们讲...

如果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

性如体,识如用,性是我们的本体,意识就是我们产生出...

宗舜法师:正信佛教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宗舜法师答: 我觉得这个它应该是从两面去理解,首先...

吾和身的关系

【普劝修持一。或人问孔子曰:人有迁家而忘其妻者。有...

《大集经》中没有这句经文,这是以讹传讹吗

问: 净土宗学人常见这么一句话,《大集经》云:末法亿...

因《楞严经》开悟的六位大禅师

1、唐玄沙师备禅师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记载,玄沙备...

转弯的人生

夜晚,列车奔驰,两节车厢的交接处,转弯时出现了一个...

圣严法师《守心》

守心的本身是一种方法,是从制心、守一而产生的。五祖...

《大宝积经》中介绍极乐世界与往生的4种方法

【极乐世界人的寿命】 佛告阿难: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