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从随缘中得到无量法喜

净慧法师  2023/07/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从随缘中得到无量法喜

我们在四祖寺举办禅七,四祖寺就是四祖开辟的道场,四祖留下来的开示,就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我想,很多人都看过这一篇开示。四祖的开示,是从初祖菩提达摩那里一脉贯通下来,都是要求安心。

我们的心为什么不能安?有一些什么问题,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不稳定?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很多,烦恼很多。由于烦恼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影响了我们的心,心安静不下来,情绪稳定不下来。

人所面对的主要威胁是什么呢?我想,人生最大的威胁、修行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生死问题。从我们一般人来说,生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所要面对的就是死亡问题。实际上,死亡问题和生存问题从来都是同时存在的。这两件事,在人的一生中,从在娘肚皮里面,一直到这一期生命结束,生与死,生存与死亡,是一刻也没有分离过。

看起来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生活得活蹦乱跳,能说话、能笑、能动烦恼、能做一切事情,实际上,与此同时,死亡也在威胁我们,随时随地伴随着我们进行一切活动,死亡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离开过我们。

我们学佛的人,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直面人生。直面人生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要直面随时可能发生的死亡。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到死亡就感觉到很恐怖。从佛教来说,死亡是客观存在,是因缘法,对每一生命来说是必然的事情。恐怖,它存在;不恐怖,它也存在。与其恐怖,不如直接地面对。怎么面对呢?了生脱死。

脱死不是免死,脱死不是脱离死亡。脱死是要从生死的恐怖中解脱出来。从生死的恐怖中解脱出来,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死亡呢?也不是。而是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对于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要有高度的智慧来洞察,要有甚深的禅定来面对。要像佛陀那样,如来如去。来也如,去也如。

四祖讲到,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时怎么办?空。“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静,铸想玄寂,令心不移。”把一切都看空,把一切都放下。死亡来了,空掉它,放下它,就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怖。

正像《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然后就可以“度一切苦厄”。最大的苦厄就是死亡。五蕴皆空了,苦厄就可以度脱,死亡就可以得到解脱。

要从死亡中得到解脱,就要不被死亡这种现象所控制。我们在死亡面前不能自在,就是被死亡这种虚幻的现象所控制了。作为一个修行人,如何面对死亡?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然的归宿,死了以后到什么地方去?

从迷惑的个体生命来讲,从生死中来,还回到生死中去,也就是在轮回当中不得休息。所谓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实际上,从那个地方来,还回到那个地方去。这是生命必然的归宿。

修行人怎么面对死亡呢?修行人既然是把一切问题都看破了,看破了就是参透了,看破了就是对一切问题了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识得不为冤。怎么看清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有般若有智慧,才能看清楚。

看清楚了,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有大根机的人能解决问题。根机不够的人,腊月三十日到来,还是会手忙脚乱。所以在看破之后还要能放下。

怎么样才能放得下呢?有禅定才能放得下。没有禅定放不下,放不下就不得自在。看破、放下、自在,六个字说起来很轻松,要实践这六个字,要用一生的精力去磨练。

死亡既然是人生的一大威胁,人在平时应该怎么训练面对死亡呢?实际上我们每一天都在经历死亡。俗话说,大睡如小死。熟熟地睡一觉什么都不知道,就如同死亡一样。每一天都在经历死亡的这种状态,不过我们完全是被动的。

人的一生,从出娘肚子,一直到最终咽了气,没有一件事是主动的,每一件都是被动的。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养成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命状态的能力,我们就会很自在。

各位想想看,所有的烦恼都是由于不能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命状态所造成的。没有钱,想钱;没有房子,想房子;房子小了,想大房子;没有车子,想车子;有了“大众”的,还想“奔驰”的。都是妄想!

得不到的时候怎么办?苦恼!整个生命就是在欲望当中,在欲火的焚烧当中度过这一生,不能够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存环境。

佛教讲一切随缘。“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生死怎么办呢?随缘。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能够随缘,认识了这个规律,生死事也就了脱了。

“随缘”两个字谁都会说,但是要把这两个字理解清楚,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生活中,千难万难!我最近总在思考这两个字的含义,还思考不透,稍微体会到一点点皮毛,但是还用不上。

人在生存当中,千万不要有改变任何现实的想法。想要改变现实,有力量的人也许暂时能够看到他发挥的作用,但实际上是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我们眼所见、耳所闻,无一不是我们想要从被动变成主动而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灾难。

作为我们个人来说,千万要认识生命的这种被动性,体会怎么来适应这种被动性。修行最终的目的,是要养成适应生命被动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打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欢喜地接受。

在一切逆境面前能够有欢喜心,大家想想看,这是什么人?这就是大修行人。这就像布袋和尚所说的:“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人人都有这种精神,人人都有这种作风,人人都有这种雅量,是不是和谐的社会呀?是不是和平的世界呀?

布袋和尚说的几点,只是一种精神。人要具备这种精神,要用这种精神的喜悦心去面对一切挫折。一个具有欢喜心的人,具有感恩心的人,不会有人来欺负,不会有人来诅咒,不会有人来打击。这种被动的精神最有力量,这种被动的精神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这种精神精要的口诀就是“随缘”。

佛教两千多年来,总结了一切问题,得出“随缘”二字,来奉献给当代人。当代人有时候会从消极面去理解“随缘”二字,实际上“随缘”二字是最积极的。“随缘”二字就是不违背客观规律去做一切事,就是大修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表现。

我们在禅七当中,每一位都来实践随缘的精神,都被动一点儿,不要太主动。要我们“听招呼,守范围”,阿弥陀佛!每天这么做;要我们不讲话,阿弥陀佛!不讲话;要我们一切都安分守己,阿弥陀佛!非常好。以欢喜心、感恩心,来面对这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就真正能够从被动中得到无限快乐,从随缘中得到无量法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悟而未证,绝不能了生脱死

原文: 世之学佛者,率以开悟为志事。不知悟而未证,尚...

开悟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

面对无常,我们应该怎么做

问:亲人去世后,我很难过,怎么样才能走出失去亲人的...

圣严法师:在忙中起了烦恼时的禅修

现代人是非常忙碌的,除了街头的流浪汉,以及好逸恶劳...

唯有一念话头,是当人命根

古德教人参禅做工夫,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一切放...

禅的妙用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对夫妇吵架。 妻子:...

波斯匿王丧母记

佛陀过去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度众时,一日,波斯...

圣严法师:只顾耕耘

绝不能用企图心、希求心、期待心修行。诸位怀抱着不同...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净慧法师:人生的三大缺陷

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

新春的供养

今天讲的内容都关系到我们怎样做人,怎样修行,怎样务...

达摩大师传授入禅门的四句口诀

菩提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奠定者,而奠基不仅仅是建立...

善知识者应具足八种功德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何持戒修行才能为善知识?...

【佛教词典】三涅槃

三种涅槃。(一)天台宗就体、相、用三方面,用以彰显不...

【佛教词典】德士

(杂名)僧之异名。释门正统四曰:唐宣和元年,诏革释...

人生世间纵获高寿,亦瞬息即过

【原文】 人生世间,纵获高寿,亦瞬息即过。倘不自勉力...

度化众生,要先修布施

佛法是福慧双修的法,福慧两足方能成为究竟圆满的佛陀...

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学习的

法则一: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 透过别人,你...

持戒与犯戒

戒,梵语「尸罗」,《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

慧律法师《追求涅槃的心》

佛教追求的最高原则就叫做涅槃,涅槃翻译成中文叫做不...

遵式大师:校量念佛功德说

大般涅槃经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一切众生。不...

有文化知识的人特别要做钝功夫

印祖教我们修学念佛法门的一个方法,就是一门深入。 有...

心念不清净想入定是不可能的

宋徽宗致和三年,四川峨眉山在四月间刮起了大风,刮倒...

生活中到底什么是禅

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坛经》中记载,昔日六祖慧能...

【推荐】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往生前,...

发财不难,保财最难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

在这个五浊恶世,唯有念佛才能解脱

宗门教下,纯靠自力来解决生死问题。如果说在晋唐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