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学什么

净慧法师  2011/1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戒学

佛教的戒条有很多种,但均以五戒为基础。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根据佛教这五条戒律去修行,去增进道德,那么,我们自然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一个模范成员。

(一)不杀生——所谓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故意断人命,其对象是以人为主,而不是昆虫等等。有信徒问:“走路踩死了蚂蚁怎么办?”“蚊子咬我能不能打?”这些顾虑是不必要的。佛教戒律的中心思想是针对人的,首先以慈悲心来对待人,再进一步扩展到爱护一切动物。严格地讲,只有证到三果以上的人才能真正完全做到不杀生。如果我们把不杀生这个概念无限地引申,那我们每个人连吃饭、走路都有可能犯杀戒。所以我们理解佛教一定要以人为中心,佛教是人本主义的。

(二)不偷盗——很多人觉得这条戒比较好守,因为大家都希望做一个廉洁奉公、光明磊落的人,做一个对他人东西秋毫不犯的人。只要我们没有贪心,这条戒还是易守的。但是,如果把它进一步引申的话,还包括不占公家集体的小便宜。很明显是人家的东西,我们不去偷、去拿,不会不予而取;而对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我们往往不以为然,如随便使用公家的纸、笔,到邮局寄书时夹寄信件等等,这在佛教里都是不允许的。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生前是一位严格持戒的大法师。他是书法家,很多人寄宣纸请他写字,他总是把写好的字与剩下的纸一起寄还给人家。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认真,他说我不能随便要人家的东西,我写完字,无论剩一张或是半张纸,都应该物归原主,否则就犯了盗戒。弘一大师的言行真正体现了这条戒律的精神。

(三)不邪淫——这主要针对在家信徒讲的,出家人则是完全不淫的;也就是说,在家信徒可以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不邪淫是指不能有夫妻以外的关系,并且正当的夫妻生活在时间和地点上亦有一定的规定。

(四)不妄语——是指大妄语,即在修行方面没有什么重要收获,没有证到什么果位,或者是你本来没有看到佛、菩萨,没有看到光明,但在别人面前夸口,说证到了,看到了,这就犯了妄语戒。将这条戒引申到具体的生活中来,它包括四个方面:

不妄言——不说谎话;

不两舌——不挑拨离间;

不恶口——不骂人;

不绮语——不说挑逗性的花言巧语。

无论是在家的信徒还是出家的信徒,都要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犯妄语戒。这条戒是最难守的,但守这条戒是最重要的。我们有时会随口出言伤人,造成人际关系不和,影响团结,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所以佛制这条戒很有现实意义,每个佛弟子都要严格遵守。

(五)不饮酒——前面四条戒叫根本戒,也叫性戒,不管佛是否制戒,犯了这四条根本戒就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它本性就是恶,就是错误的,所以说是性戒。第五条戒是遮戒,对不受戒的人而言,他喝点酒不算犯罪,国家既然卖酒,老百姓就可以喝酒,只要不酗酒肇事,法律则不会追究责任。所以不饮酒戒是遮戒。对于佛教徒来说,守这条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饮酒过量会使人丧失理智,从而做出违反道德、败坏人格的事情。佛制定这条戒时,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信徒受了前面四条戒,由于当时还没有制不饮酒戒,他就喝了酒,结果失去理智,从偷人家的东西开始,一连串地犯了他所持的四条戒。为此,佛制这条戒,要求信徒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清醒理智,使自己的人格日益完美起来。

二、学习佛法以净化心灵——定学

有不少人认为,念佛是迷信的活动,参禅是神秘的活动。我觉得这样来下评语很不恰当,因为他没有经过思考,也没有进行实事求是的了解。一个人的心灵要得到净化,首先应从安详、安定做起。这种安详的心态并不是自自然然就能做到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到。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念佛与参禅。念佛就是把我们千头万绪的心集中到一点上,把全身心都投入当下这念佛号中去,心灵就自然地得到安详和净化,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这样来修行,这样来念佛,不管你有多少烦恼、多少妄想,通过一定时间都可以淡化和消除,心灵逐步便能得到净化。参禅也是如此,参禅与念佛在佛教修持上来看其目的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方法有所不同。

三、学习佛法以开发智慧——慧学

通过念佛与参禅的修持以达到开悟。怎样开悟呢?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说,即怎么样来认识世界,这也就是佛教的认识论。佛教的认识论包括缘起论和因果论,离开了缘起和因果,就无法开发智慧。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由因缘而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个实际存在,是由许多条件组成的,把所有的条件一分再分,事情的本质就是“空”。空的涵义有两点:一是事物是变化的;二是事物是可分的。所以“空”不是没有。因为是变化运动、可一分再分的,事物才能进步和发展。明白了“空”以后,就不再执著于任何一件事,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佛教所讲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经上有个比喻说:一根芦苇是独立不住的,但是如果把三根芦苇绑在一起的话,它就立住了。这三根芦苇中如果有一根倒下,其他两根必然也会倒下。这说明了缘起法中彼此相依的关系。

四、学习佛法以提升人格,成就佛果

提升人格从佛教来讲,就是要证得果位。果位,佛教里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在我们眼前,在我们当生,在我们这一辈子就要得到一个结果。我们可以引述太虚大师的四句话:“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我们敬仰、效法释迦牟尼佛,将其教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一点一滴地融化于做人做事中,按照佛教的道理,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心灵净化的人、充满智慧的人,那么在人格完美的同时即成就了佛果。从佛教的立场和角度看,这样的人生是最现实的。所以,提升人格,证得佛果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话。

我想,只要能够按照增进道德、净化心灵、开发智慧这条路走下去,我们自然会成为完美的人,我们的人格自然会提升。虽然我们并没有成为圣人,更不要说是缘觉,是菩萨,但这种精神、这种道德品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符合圣人的精神、缘觉的精神、菩萨的精神。像这样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能完成佛果,达到最圆满的境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僧人可以顶礼讲经的居士吗

问: 请问师父,现在有不少居士在讲经说法,其实大部分...

妙莲老和尚《因缘果报》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 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

莫将敬神与信佛混一为谈

学佛者首须了知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教之大概,心中方能...

什么样的人不能皈依佛门

【原文】 凡皈依者,必须志诚恳切,修持净土法门。若仍...

佛教徒为什么不可以在佛像前随便坐

问: 佛教徒为什么不可以在佛像前随便坐呢? 答: 归敬...

【推荐】佛门里不要倡导经忏佛事

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佛教事业迅速恢复,蓬勃...

如何处理学佛与做生意之间的冲突

问: 请教师父,在谈生意的过程当中,会谈及成本和利...

人人都有佛性,为何还要学佛

问: 人人都本具与佛同等的佛性,为何还要学佛? 证严...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生活禅开题

在生活中修行 经常有信徒向我提问:我们应该怎样把学佛...

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昨天讲到有各种各样的邪见。如果我们修行人一旦被邪见...

在家佛教徒必读经典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

「理悟」是眼目,「事修」则是两条腿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

【佛教词典】索哆

(术语)Sattva,同萨埵。谓坚忍不拔之丈夫也。大日经...

【佛教词典】认识

系就认识之主观,与被认识之客观(对象)之关系而言。...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让爱生爱--婆媳关系

在一个村庄里,一位年轻的村妇和她的婆婆关系非常不好...

情重是堕三恶道之因

佛在楞严经中指出六道轮回中的众生:纯想即飞(生天)...

小孩患有自闭症,该怎么办

问: 我的小孩五岁,患有自闭症,智力低下,不与人沟...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人生仿佛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然而,计利当计...

星云大师《贫穷就是罪恶》

我初入丛林古寺参学时,发现有些人以穿褴褛衣衫为标榜...

看护比丘,就等于看护佛陀

普提珈塔提舍比丘得到佛陀给他的观想题目后,努力禅修...

对治自己的缺点毛病

我们大家都熟悉奔贡甲的修行,他是强盗出身,但他醒悟...

八正道

「苦」是人生实相,离「苦」得「乐」,人之所欲。学佛...

有两种人念佛最老实

念佛是我们的生命,那什么是养分呢?就是法义的学习。...

四十八大愿——(第16愿)国中无不善名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我...

至诚改过,行善改命

古德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