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香与佛教的渊源

2013/08/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香与佛教的渊源

一支香,青烟袅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成为了人和佛交流的媒介。烧香是佛教弟子礼佛、敬佛、修行的一项重要内容。香不仅在佛教中有特殊的作用,也有特殊的地位。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弟子们就用香、花、烛供养他。佛教像其它东方宗教一样,对人类本性喜好的香,也有着特殊的感受与认识。始终把香作为修行至“明心见性”的助缘,视其为本性的食粮。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这是南宋诗人陈去非的一首名为《焚香》的诗。诗中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香的心灵感受认识与鉴赏。

佛家使用的香料品种丰富,包括南亚、南洋群岛、西亚、澳洲、中国等广大地区出产的多种香料。早期的佛教经书中就记载了很多的香料品种,如沉香、檀香、龙脑香、菖蒲、安息香、牛黄、郁金、苜蓿香、麝香、雄黄、芎藭、枸杞、松脂、桂皮、白芷、香附子、丁子香、苇香、竹黄、细豆蔻、甘松、藿香、茅根香、芥子、马芹、龙花须等等。

佛家的香品种类齐全,有熏烧用的“烧香”,有涂敷在身上的“涂香”,有香料浸制的香水香汤,有香料研磨成的香泥;有片状、块状的香木,也有粉状的香末;有单品香料,也有多种香料和合而成的合香。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香品在佛教形成之初就都已经出现了。

从史料记载来看,早期的佛教用香受到技术的限制,基本是原始香材直接焚烧。大约公元200—900年前后,汉传佛教用香不仅有了严格、成熟的配方,而且香的形式也出现根本的变化。从原始香料的焚烧,发展到开始使用“印香、篆香、湿香、香饼、香丸”等。大约从宋代前后,除了人们延续以上用香形式之外,开始出现类似现在的线香、签香,以及由篆香和线香发展而来的龙挂香(盘香)。明代以后线香、签香、盘香敬佛,已是一种多见的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

从香品的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后期,形式的变化只是外在的,而根据不同的需求、按特定的配伍,以香药制香却是千年不变的根本,这是佛教修行用香的核心所在。

近几十年由于多种原因,佛教用香的核心内容被人们抛弃了,化工香品取代了传统香品,人们盲目的追求“高香”和“发财香”的外在的形式和名称,成为了华而不实的形式,而真正的佛家用香是非常严谨的。

释迦世尊认为香有好香、恶香之别,并非芬芳馥郁即为好香,而是能培扶灵根者才是好香。《入阿毗达摩论》:“香有三种,一好香,二恶香,三平等香。谓能长养诸根大种名好香;若能损害诸根大种名恶香;若俱相违名平等香。”

佛教也很讲究香的品质,不仅要有上等的香药,还要有上乘的配方,甚至不同的修炼法门还要用不同的香。台湾的静慧法师在《地藏菩萨指禅开示录、十三》中述说了地藏菩萨与其对话时,对其用香的开示,对诸多的修行者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文中说:“恩师开示云:静慧啊!焚香祈佛时,除了虔诚心之外,一定要用好的香。焚香祈祷时,首先应作观想,愿此香烟遍满十方法界,供养一切佛菩萨及三宝”,由于供养一切诸佛,佛心生欢喜便能加持我等。此时,自身变化为所修持的本尊,放出无量光明,救渡一切六道众生,使得众生得一切光明。

文中还说:“修习‘禅’的人如果有用香的习惯,一定要用好而且纯的香,因为,修习禅定的人,六根特别敏锐,气脉特别通畅。如果用化学香,进入体内会残存,不仅扰乱定境,使意念纷杂,而且诸根火气上升。达不到安神的作用,反而使身心受损。”对用好香的作用,静慧法师文中说到:“用好香,会使诸根集摄,中枢神经镇静,使定力增强,修习禅定时进步亦快。”

对于如何从有形的香而生出本性真香,文中说到:“从有相的用香,到无相的用香,最后将此香回熏自内,证得五分法身从内生出清凉香来,除去不洁。用好香而不执着,使它弥漫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能维持正念而入禅定,然后解脱得到智慧。这样,便能自证解脱,证得无上诸佛的心香境界。”静慧法师关于香的论述,说明了佛家用香的重要性,这就是要通过用好且纯的香,达到自身的清静,使自己的心香早日与诸佛的 心香境界相合。

《狮子吼》中说:“香的目的是以香气供养圣众的鼻根或嗅觉,所以必须用真正的香,而不宜供汉地流行的假香”,“香枝不必供太多,但宜用无化学原料的天然香料所造香枝。佛陀等圣众当然不会受到有毒化学香料所影响,但上供的我们却要天天吸入,而且供有害物质之缘起不佳,所以必须挑无化学原料、无毒、对己无害之香料。”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没有皈依的人是否能读诵大乘经典

问: 请问如果没有进佛门的人,也就是说没有皈依的人...

留学的僧人回来后,不信大乘佛教了

你比如说现在,不少出家人兴起留学热,到斯里兰卡去留...

慧律法师:佛教徒对风水要持什么样的态度

佛教徒是采取中道的态度。这风水对我们凡夫来讲确确实...

【推荐】经书跟佛像千万不要烧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

不老不死的「我」在哪里?

波斯匿王向佛请问:我在未曾受佛教化之前,曾遇见迦旃...

修净土要不要兼持楞严咒与往生咒

问: 修净土的人要不要兼持《楞严咒》与《往生咒》? ...

佛教对地理风水的看法

佛教对于世间万象,都有深入的观察,了知天有天理,地...

圣严法师《佛门?无门!》

佛教徒可分为三等:第一等人,精进修行而心无所求;第...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古人的10句家风名言

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 这是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治...

往生咒的功德利益

「往生净土神咒」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呢?「拔...

死尽偷心,方能出尘

死尽偷心,它真的也是一个境界,是一个技术活,是需要...

你追求感受,心性就没有你的份

你要追求珍宝,你要放弃果报,这是不两立的。你不可能...

【佛教词典】三士教

西藏语 skyes-bu gsum。指上士教、中士教与下士教。又...

【佛教词典】优伽

(书名)本行集经十一曰:优伽,隋言严炽。梵Ulkā。...

造佛塔与绕塔的功德

塔的历史典故 佛塔,梵文译名是窣堵婆(STUPA),略译...

把这两个放进去,这个佛号就不可思议

你不修空观,除非你保证:我临终的时候,没有太多相状...

把精进努力放在正确的地方

祖师们在《禅关警策》里面记载了很多他们用功的情景。...

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

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

恐惧是因为内心放不下

面对自己的死亡是很重要的人生课题,每个人都知道自己...

夫妻闺房之礼的戒忌和求子之道

夫妻之间的相处,虽然是人伦之始,但如不能节制,以致...

【推荐】大安法师:我能够学佛的因缘也是由于生病

疾病由来是药方,深知生死是无常。 重刑受过悲牢狱,剧...

【推荐】都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

前六识这是属于心法,根、尘是属于色法。那么前六识主...

大安法师: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原文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 先明总者:谓如来唯为一...

如何理解「厚德载物」

问: 如何理解厚德载物? 大安法师答: 这句话是出自...

圣严法师《如何调整常想换工作的心态》

在一些职场,工作人员不断增加,但同时也有许多人员离...

竞争对手破坏我们的产品商誉怎么办

问: 竞争对手破坏我们的产品商誉怎么办? 正如法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