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施恩、受恩与报恩

2014/08/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施恩、受恩与报恩

在《佛本生故事》中有一则《樵夫与熊》的故事:有一个樵夫上山去森林中伐木。等伐完木要回家时,天上下起大雨,而他在风雨中迷了路,怎么也走不出森林。最后他走进了一个山洞里,想躲避风雨取取暖。可是让他感到恐惧的是,山洞里竟然有一只大熊。

樵夫非常害怕,惊慌失措地转身想跑。没想到,熊却口吐人言,温和地说:“你不必害怕,我不会害你。这山洞很温暖,你可以放心住在这儿。”

樵夫看到熊的态度的确很和善,便打消了疑虑,在洞中住了下来。

大熊还找来野果、山泉给樵夫充饥解渴。

雨停之后,樵夫准备回家去。大熊把他送出洞,给他指明了回家的道路,又恳切地对他说:“我乃待罪之身而今转世为畜生,人类是我的冤家,如果有任何人向你问起,就说没见过我。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樵夫回答道:“放心,你对我有恩,我绝不会出卖你的。”

当樵夫走在路上时,遇见了几个猎人。猎人问他:“你从哪里来?可曾见到过野兽?”

“我曾经在山上见过一只大熊,不过,大熊对我有恩,我向它保证过,绝不出卖它,所以我不能说出它藏身的地方。”樵夫回答。

有一个猎人就劝他说:“如果你告诉我们熊在哪儿,给我们指路,等我们把熊打死,一定多分些肉给你。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

樵夫犹豫了一会儿,终于经不起诱惑,于是就把熊的住处告诉了猎人。樵夫全然不顾当初的誓言,把熊的恩德全抛到了脑后。

猎人们杀死了熊,并按事先说好的,分给樵夫许多熊肉。樵夫刚伸出手想去取肉,可是他的两只手忽然自手肘上掉了下来。猎人们看到这种情景,惊得目瞪口呆。樵夫痛苦之极,后悔不已地说:“这都是我恩将仇报的结果啊,想当初熊对待我有如同父亲对待儿子一样的恩情,可我却背信弃义害了它,我真是罪有应得啊!”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故事中,大熊是施恩者,樵夫是受恩者,当樵夫受到大熊的照顾之时,无疑他的内心是充满感激之情的,他的心中也一定会产生一些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够为大熊做一些奉献,能够报恩,所以他在遇到猎人的诱惑之前还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可惜的是,在利益面前,他的那微弱的良知被泯灭掉了,虽然犹豫不决但他还是出卖了大熊,从而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也违背了自己做人的良知和道德,而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是多么悲惨的!

由这个故事,我想起了曾经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新闻:有一位姓张的老汉承包了一所中学的食堂,六年中,他为80多名贫困生提供了免费餐,其中有77人最后走进了大学校门。但是令人感觉到有些难以接受的是:后来,这70多名大学生中居然没有一个以任何方式对张大爷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令张老汉打心底里感到遗憾。

虽然施恩不图回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无私的,关爱他人及社会的一种善举,而一个人如果做了好事,就追着别人索求回报必然也有“做交易”的嫌疑,但是从道德层面来说,受恩方如果把受到他人的帮助视为一种正常,认为是理所当然,丝毫也没有感恩乃至回报之意,那就有悖于人伦了。

我们所提倡的应当是“施恩不计,受恩图报”的做人原则。施恩不计,就是施恩不图报的意思,在施恩之前之后不存在任何图谋和索取,是纯洁而质朴的行动,是一种有功于人而不居功的行为,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纯净的心灵境界;受恩图报就是在受到帮助后,要谋求回报。

施恩相当于佛教六度之一的布施,而施恩不计就是布施中的无相布施,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施恩而不求回报的行为。佛教认为“凡以有为法布施,所得福报,是有尽的。若以无为法布施,所得福报,是无量无边的。”无为法布施也就是无相布施,所谓三轮体空,“内不见施主,外不见得者,中不见所施之物”,为无相布施,其功德最大。

香港慈善家霍英东先生在世时,在大陆为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山区扶贫、干部培训等方面,不知施了多少恩。然而,霍英东先生未曾求取什么回报。若要说有的话,霍英东先生所求的回报,就是盼望被他“施恩”的地方兴旺发达起来。有一次,某媒体记者问他一共向内地捐赠了多少钱,他回答不出来,只是谦虚地说:“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说不上是贡献,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当然,霍英东先生是大慈善家:除了大“恩”胸襟,更有大“德”者的境界。有人这样说“慈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捐助,那样不如说是施舍,慈善应是一种物质的捐助和情感表达的契合,如果没有精神上的交流和付出的话,那么,这种机械的捐助,就会充满索取,实际上是一种放贷!”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别人不图报而不报恩,甚至恩将仇报。那样将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隔膜。从某种角度上说,“受恩不忘报”是有一点难度的,而且受恩的人不能为了满足个人的心理平衡而狭隘的仅仅回报给施恩的人,不管对方需不需要。因为施恩的人也许并不需要回报,这往往会导致受恩的人认为回报没有意义。因此,受恩的人回报应该是广泛的,可以回报给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就像“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徐本禹,他的家境贫寒,曾经受到过社会和好心人的帮助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后他自愿到贵州贫困的山区扎根支教,帮助那里的失学孩子。

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报恩的行为。作为一个受到救助的大学生,徐本禹心存感激,他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将别人施惠于己的恩,力所能及地回馈给更多的人群,将这种知恩图报的理念更多地播及他人和社会。我们不能苛求每个受到过帮助的贫困生都要牢牢记住每个人,以图日后相报。但是只要他心中铭刻一种善良、友爱、互助与进取,只要他为营造公众间诚信友善、团结向上的氛围尽心付出,那么,他就没辜负社会大家庭的资助与关爱。

因此,“受恩不忘报”的含义从广义上讲,应该是回报给需要帮助的人,而不一定是对你施恩的人,不是固化的对象。在受恩回报的过程中,本身也升华为一种施恩的行动。施恩不计与受恩图报之间不是简单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也不是利益等价交换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动共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只有“施恩不为图报”遇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才是“施恩”“受恩”“报恩”的良性道德循环链。

佛教认为我们应当报四重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指出这四重恩分别是: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报父母恩”,又称报师长恩。此恩不言自明,父母生我育我,恩重如山,老师教我们读书和做人的道理,使我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恩情我们应该永远牢记,努力报答。“报众生恩”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还包括佛教所说的无始以来个体与众生之间可能存在过的亲缘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将所有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人,时刻想着报答亲人的恩情。

同时,报众生恩还包含一切动物,因为按照佛教的轮回理论,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众生在过去生中互为六亲眷属,只是现生现世,由于业力果报的不同,而有人和动物的区别。而且,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佛性上人与动物是完全平等的,因此,佛教提倡戒杀、放生、素食,保护动物,利乐有情。

“报国土恩”又称报国恩。试想离开了国土的人,还如何能够生存于世?正是由于国家的培育,才使我们有了立足容身之处,才使我们有了生存发展的机会,才使我们受到保护,有了依托,所以我们应该热爱故土,热爱国家,念念不忘。报三宝恩,就是报答“佛、法、僧”三宝的恩德,佛是天人的导师,法是真理,是我们修行学习的宝藏,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是弘扬佛教真理的使者。三宝对佛教徒来说,就是指路的明灯,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因此,每个佛教徒都应念念不忘报答三宝之恩。

报恩,最重要的是要以行动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当怎样以实践来报恩呢?

佛陀教导我们:报恩就是修行,修行在于报恩。一个人如果明白他所做的任何善举无不是为了报恩,那就能真正地、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而作为一名佛教信徒来说,如果我们要践行菩萨道,就一定要学会施恩、知恩和报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女孩遇4名歹徒被流浪狗救下 经常喂食获其报恩

两年前她每天喂大黑一餐,换来大黑英勇救她一命。 大...

幸毋相忘众生恩

了知六道众生都对我们有恩德,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所...

报答父母恩

各位善知识:《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

父母的无尽深恩大德

因为父母有此无尽之深恩大德,所以我们必须尽此生中,...

节俭惜福,念恩报恩

修行的机缘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会共同修行,所谓十...

为何佛的恩德还超过父母的恩德

诸佛的恩德很难报答,他超过父母的恩德。那父母之恩对...

念佛求生净土以报答四恩

若不念佛求生净土。虽发心广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

忘恩的人很损自己的福报

福报来自一颗欢喜付出的心,也来自报恩的心。一个人懂...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脱离滔滔苦海爱河,免除轮回之苦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普门品》 这是说...

突然获得了特异功能,这是怎么回事

问: 我的朋友在一场突然的人生经历后获得特异功能,...

做慈善并非是佛教的正务

当代有一种观点,认为佛教要主张做慈善,还说做慈善事...

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会被福报所害

如果一个人修学菩萨道,这个必须要知道:不要着相,要...

【佛教词典】触一分

【触一分】 p1450 显扬一卷十三页云:触一分、谓身所行...

【佛教词典】七士身常安住见

【七士身常安住见】 p0064   大毗婆沙论一百九十八卷...

结果因意念而改变

很多时候,本来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往往因为我们自身的...

心中要有阳光

心中有佛,见的都是光明,说的都是善良。心中有魔,见...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生死别离...

四十八大愿——(第31愿)净国照见十方愿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

大姑奶奶的往事

在很多老人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场大饥荒,都...

把厌离心彻底地提出来

原来我在佛学院讲净土课的时候,比较年轻的学生说,哎...

我在职场的戒烟戒酒经验

在职场中坚持学佛,还要如法持戒,这确实很不容易。但...

慧律法师《世间人对佛教的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

你知道吞不下那口气的后果吗

谁是你最大的敌人?如何解脱? 无事烦恼是你最大的敌人...

人埋葬后魂神是否还在坟墓中呢

摘自《佛说大灌顶神咒经》: 阿难又问佛言。若人命终送...

这个身体不是「我」

我们过于重视我们这个色身,把这个我的当成我,把我的...

如何得到佛力加持

问: 听说佛祖的慈悲力量不可思议,怎样才能得到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