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财富有枯竭的一天,只有自性宝藏才是取之不竭

2014/08/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财富有枯竭的一天,只有自性宝藏才是取之不竭

一、物质财富是无常的

论财富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原来熙熙攘攘这个成语是说明,这个世界如此热闹,皆因利益而往来。一切众生为个人利益而争夺,这从理论上反映了世俗人难以懂得财富的真谛,从实践上更是难以做到舍财为善,而真正受益。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佛法,参悟智慧之门,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如果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财富,纵使他暂时还很贫穷,但他实际上已经很富有,因为真正的财富并非指的都是金银珠宝。如果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即使他富可敌国,也不是真正的富有。

慈禧太后是清朝末年的老佛爷,她生前享尽荣华富贵,穷奢极欲,死前又花费金银无数,把自己的陵寝建设得金碧辉煌。更令人发指的是,她棺椁内带去的珍宝,价值5000万两白银,堪称世界之最。

据心腹太监李连英和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头部上首为翠荷叶;脚下置粉红碧玺莲花。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价值1000两白银。身旁放金、宝石、玉、翠雕佛爷27尊。脚下两边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200多枚。身左放玉石莲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树。另外,玉石骏马8尊,玉石18罗汉,共计700多件。葬殓完毕,又倒入四升珍珠,宝石2200块填棺。

带去一棺金银珠宝,闭上眼仅20年,即1928年7月4日至10日,军阀孙殿英盗掘了她的陵寝,毁棺抛尸,掠走了全部随葬珍宝。慈禧遗体被抛出棺外,嘴里的宝珠被抠走,上衣也被扒光了,下体仅剩一条内裤。

想把财宝带去阴间,没想到反而自取其辱。名为老佛爷,实则与佛法背道而驰。

世间的财富与这世间其他的万事万物一样,都是无常的,转瞬即逝,不能长久。“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是人们没有认识到世间财富的无常性,他们认为财富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按照佛法的解释,诸法(一切客观现象)皆空,因果不空,财富的具足,世间的万事万物之因缘聚散,都是不能长久的,都是如过眼云烟。而只有参透宇宙人生真谛之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法乐与寂静。正如电视连续剧《济公游记》里唱的“迷迷糊糊/颠颠倒倒/几度一轮回,昨天是你/今天是我/明天又是谁;来来去去/起起落落/妄心生烦劳,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心与莲花随。”

《法句经》有:“‘此我子我财’,愚人常为忧。我且无有我,何有子与财?”大意是,佛说:“‘这是我儿子,这是我的财富。’因此(执着的)愚者感到苦恼。事实上,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儿子与财富又怎能是他的呢?”

把财富视为己有,那是不知道无常的道理。因为你自己在哪里呢?如果血肉之 躯 就 是 你 自己,它终究是会消失的,当你死了你自己又到哪里 去 了 呢 ? 因此,一切物质的东 西 都 是 无 常的,如果认为财富 是 属 于 自 己的,那是愚痴而没有智慧。不但财富不会永属于你,世间的万物也是一样。

论财富如果一个人本来已经很富有,可他还在那里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去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即使做一点好事,也仅仅是沽名钓誉,甚至还是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而已,那么,这种人的未来很可悲,财富给他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世间的好多事情,有的时候都是那么滑稽和耐人寻味。有位佛教大德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说,有幢非常豪华的别墅,主人一年只来一两次,每次也就住上几日,便就继续奔波于商海。这所别墅日常总是两个保姆打理,且居住在这么豪华的别墅里。大德说,这两个保姆比那个别墅主人的福报还大啊!

《净心诫观法》说:“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就是说,一切痛苦的根本,都是因为对财色贪得无厌而引起的。

《四十二章经》有言:“财色施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人们对于财色恋恋不舍,实际上就等于在舔食锋利刀刃上的蜜。

佛陀曾经将金钱说为毒蛇,它只会给人们带来伤害和痛苦,要想得到真正的解脱,就要像逃避毒蛇一样逃避金钱。《无量寿经》说:“弃国捐 王 , 绝 去 财色。”可见,寻求解脱的大修行人,连国王都可不要,佛陀自己曾经身为太子,可他却抛弃了王位,出家修行,就是因为要寻求宇宙人生解脱的真理,永恒之法。贵为皇子,整个国家都是自家的,财富巨大可想而知,但是,佛陀还是舍弃了所有财富,这在常人看来比登天还难啊!

世间上物质财富的作用,仅仅能够满足眼耳鼻舌身五根的肉体享受,它所带来的五欲是使人堕落的前因。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大意是说,五色使人眼瞎,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丧失口感,纵情围猎使人心发狂,稀罕的宝物使人行为变坏。因此得道的圣人只要饱腹就行了,不为耳目享受,所以要抛弃后者选取前者。

我们来看出自《大庄严论经》的故事。有一位国王,名叫难陀。这国王拼命聚敛财宝,希望把财宝带到他的后世去,心里想:“我要把一国的珍宝都收集到我这儿来,不能让外面有一点剩余。”

因为贪恋财宝,他把自己的女儿放在淫女楼上,吩咐她身边侍候她的人说:“要是有人带着财宝来求我的女儿,把这个人连同他带的财宝一起送到我这儿来!”

他用这样的办法聚敛财宝,全国没有一个地方还有金钱宝物,所有的金钱宝物都进了国王的仓库。

那时有一个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她对他极为疼爱。这个儿子看见国王的女儿姿色美丽,容貌非凡,非常喜欢。但是他家里没有钱财,没法结交国王的女儿。为了这事,他病得身体瘦弱,气息奄奄。

他母亲问他:“你害了什么病,怎会病成这个模样?”

儿子把事情告诉了母亲,说:“我要是不能和国王的女儿交往,必死无疑。”

母亲对儿子说:“可是国内金钱宝物,一无所剩,到哪里去弄到宝物呢?”

母亲又想了一会,说:“你父亲死的时候,口里含有一枚金钱。你要是把坟墓挖开,可以得到那枚钱,自己用那钱去结交国王的女儿。”

儿子照着母亲的话,就去挖开父亲的坟,从尸口里取出那枚金钱。他拿到了钱,来到国王女儿那儿。这时国王的女儿便把他连同那枚金钱送去见国王。

国王见了,说:“国内所有的金钱宝物,除了在我的仓库中,都荡然无存。你从哪里弄到这枚金钱?你今天一定是偷了我地下的窖藏了吧?”

国王用了种种刑法,拷打这寡妇的儿子,要问清楚他得到钱的地方。

寡妇的儿子回答国王说:“我真的不是从地下的窖藏中得到这枚金钱的。我母亲告诉我,先父死的时候,口中含着一枚钱。我挖开坟墓,是由此而得到这枚钱的。”

难陀王派了人去验尸检查,果然看见此人父亲口中曾放过钱,这才相信了。难陀王听了差人的报告,心里暗自想道:“我先前聚集一切宝物,想的是把这些财宝带到后世。可是那个人父亲死了,一枚钱尚且带不走,何况我这样多的财宝呢?”

贪得无厌地积累财富,只能算一个守财奴。如果舍财布施,那么财富不但不会减少,而且因为积德越来越多,那么福报就越来越大,为善好施的人最快乐,不仅他自己能够善终,而且子孙还代代发达,这是古今不变的铁律。

二、君子谋道不谋食

《佛遗教经》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并不称意。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不知足者,常被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

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他也感觉到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不会满意。知足的人,即使他很贫穷,可实际上他已经很富有。不知足的人,即使富有,实际上他还是很贫穷。不知足的人,常常被世间五欲所牵累,被知足的人怜悯。

颜回是孔子最穷的学生,但孔子却称赞他是最好的学生,因为颜回在物质财富上很贫乏,在精神财富上却很富有,所以他实际上很快乐。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感觉到不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君子谋道不谋食,因为追求大道可得到真正解脱,而衣食只能满足色身的需要,只要能够饱腹御寒就行了。只有“安贫”,才能“乐道”。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即是说粗茶淡饭,居住简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所以孔子特别赞扬颜子“一箪食”的精神。

当然孔子也不是要说让大家都去做苦行僧,正当的生活还是必要的,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决不能以破坏别人的利益为代价去取得自己的名利。所以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义的手段而取得富贵荣华,是坚决不能做的。不义的荣华富贵,如天上的浮云一般,来得快,也去得快。圣人视天下如敝屣,把抛弃本来属于自己的荣华富贵都看作如抛弃一只破旧的鞋子一样,可世间人竟然还要用不义的手段去获取富贵,真是有天壤之别。伯夷和叔齐兄弟互相推让王位,竟然为此而逃走。佛陀虽然为太子,却不愿意继承王位而出家修道,寻找天下众生的解脱之道。与他们比起来,若有人还想通过不义手段去牟取富贵,是不是太愚蠢了呢?

中国历史上的禅师们对于安贫乐道体会最深,他们认为“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菩提;少一分占有,就多一分慈悲。”有的禅师,坚持过午不食,即过了中午后就不再吃东西。有的禅师,夜不倒单,所谓休息就是打坐。有的禅师,入山苦修,皇帝请他下山他不肯,他以山间的松果为食,与大自然同在。有的禅师,农禅并举,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有的禅师,身怀绝技,医术精湛,救死扶伤,不求回报。

四川乐至报国寺前任住持离欲禅师,可谓是真正离欲的一位禅师,一生安贫乐道,也是仁者寿的现实榜样。他是四川省合川县泥溪乡人,生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1992年4月17日预知时至,安详坐化,世寿124岁。禅师一生节俭,朴实无华,常年居住一小小的房屋,从一扇小窗透进微弱的光线,照着一张三尺多宽的旧木床,一床土麻布蚊帐,老蓝布的被褥和床单。床上一张烂草席,一个土蓝布包糠壳的枕头,都是疤上重疤,深浅不一的各色补丁,共有一百多个。一张旧书桌,一把旧竹椅,一个装满杂物的旧衣柜。屋侧一间小厨房内,一个泥糊的土灶,放着直径约一尺五寸缺一个边边的小铁锅,小缸边一张烂木桌。虽然报国寺设施不断改善,但禅师的寮房一直照旧,直到圆寂。禅师对自己的生活如此简省,对众生却有求必应。他做了很多好事,又用精湛的医术,给大众看病。

三、淡泊知足,即能入道

在我们这个世界也有很多大富翁明白财富的真谛,他们虽然有钱,却比我们生活得更简单,甚至更加清贫。新加坡过去有一位大财主陈嘉庚先生,南洋的人都知道他,他白手起家,发了大财。可是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年老了去检查身体,还营养不良。他的钱到哪里去了?他的钱全部都用来做社会慈善事业,新加坡南洋大学是他办的。在国内自己的家乡,他到处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帮助一些苦难的人。

如果一个人很有钱,他省吃俭用把钱节约下来贡献给众生,又不追求任何回报,也不企求后世的大富大贵,这种人就是真正的财主,其福报不再是下辈子的富贵。因为他舍弃了五欲虚假的快乐,必然得到解脱的永恒的快乐。

孔子说“君子安而不忘危”。

《易经》否卦九五爻辞是:“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意思是,不要干坏事,王公贵族就会吉祥。如果作威作福,为所欲为,那就会灭亡,王公贵族的命运就像系在苞草和桑枝上一样摇摇欲坠。

孔子解说:“凡是遭遇危险的,都是他处于富贵时安享逸乐;凡是灭亡的,都是他自以为可以长久;凡是混乱的,都是自以为秩序会永远良好。所以,君子应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样才能身安、国保。”

处于富贵的有钱人,一定要居安思危,不可以为满足五欲而干尽坏事,也不可为积累财富而欲壑难填。今天虽然还是亿万富翁,哪能保证明天就不一贫如洗?即使一辈子富贵,又哪能保证后世不轮回受苦?

总之,淡泊知足,不为世俗名利富贵所左右,即能入道,断惑证真。

四、追求永恒的财富

追求世间的物质财富不是究竟,相反让人沉迷物欲而不能自拔。什么叫做“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时候有权有势,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无恶不作,等福享尽了,第三世便堕落。

因此,为了求得后世富贵,大做好事,可以得到后世的富贵,可不能保证有钱有势的时候再做好事,多少有钱有势的人还愿意做好事?一旦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世间的贪官他不记得他前世是怎么为善的了。

《大宝积经》说:“吾不舍财,财将舍我。我今当舍,令作坚财。”

大意是,“我不舍财,财就会舍我;我现在就应当舍财,使它变为永不衰竭的坚财。”

什么是永不衰竭的坚财?那就是觉悟,也最究竟,最圆满!

佛经说:“贫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发掘。”佛陀告诉人们不要去挖掘身外的伏藏,真正的财富就在自己心里。“不知自家有伏藏”即比喻众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说法开示始能觉悟。

有则禅话,对我们认识财富的实质很有启发。“十五月圆的夜晚,一个小偷去禅师居住的茅屋里面偷东西,正好被禅师回来赶上。这个小偷看到贫穷的禅师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遂沮丧地要躲闪开禅师而去。禅师不但没有憎恨小偷,反而把身上仅有的袈裟送与小偷,并对小偷说——你等等,我再把这庭前屋后的满月之光给你带走吧!小偷听后,似有所悟,偷偷地又把袈裟送了回来。”

总之,要得到永恒的财富,就要觉悟,觉悟五蕴皆空,也就是要看空一切世间财富,抛弃自我的执着,不要总是心看外面,而要发掘自心的智慧宝藏,面对到处都有引诱我们走向歧途的花花世界,要时刻提防,像观自在菩萨那样时时观照自己,那么,我们也就会像菩萨一样渐渐拥有永恒不变的财富。

一句话,任何物质性的东西都是无常的,任何财富也都有枯竭的一天,只有自性宝藏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最圆满的财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真正的富有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国家,名叫多味象,这个国家的国王信...

以法自御为常富

信佛法众行恭敬,恕己安人善教诲。不愚不恚不放恣,以...

梦参老和尚:关于嫉妒瞋恚与发财的问答

问:如何消灭嫉妒瞋恚? 答:最好就是行慈悲法。慈悲...

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

诸位,我劝大家,你如果你空观的智慧自我意识的这种杂...

把烦恼送给他

有一对年轻夫妇同在一所小学里教书,虽然待遇不高,但...

白光长老生前教诲:钱太多了对出家人不好

核心提示:2016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二十六日)13时5分...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赚不到钱

每一个人各自的因缘不同,有福报跟没福报相差很大的,...

星云大师《如何施舍财富》

有些人以为金钱第一,有了钱什么都行得通,甚至说:有...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诸位...

客僧來寺,不可遮食

【原文】 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引导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

爱惜每一分的光阴

【原文】 古谓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佛教词典】本三昧耶印

即莲华合掌,为密教行法最初所作之印。结印之样式为竖...

【佛教词典】托事显法生解门

托于浅近事相而显出深妙法理之法门。...

《华严经》到底有多少版本

我们平常诵读的《华严经》多为《八十华严》,对佛教经...

一杯水的冷漠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子抱着小婴儿来到店里,她想为孩...

因为吃亏,才带来无穷无尽的福报

君子之德,益及子孙。今日之贵,昨天之功。 大千世界,...

世上最好的临终关怀

生命当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人如何面对死亡。中国...

人生只是过客

在前一世纪里,有一位美国的旅行者去拜访著名的波兰籍...

失眠该怎么办

问: 我多年来,每晚亦睡亦醒,最多睡三、四个小时,...

修行中的三种错乱过失

在修行当中,我们一般凡夫有三种过失。 第一种人,凡夫...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

李炳南老居士《助念之意义与规矩》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由于邻居家着火,火势蔓延,卫锦洲居士家也被毁于一旦...

消气歌

消气歌(一) 世间万般事,哪能尽如意,遇事要想开,...

不淫戒的功德与淫欲的过失

《佛说不淫戒经》白话译文: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