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

净界法师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

 

第1讲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在我们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啊,佛陀的慈悲开了很多很多的法门,我们一般说是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在这么多的法门当中,其实我们是可以把他归纳成两个修学重点,所有的修行人主要是两个重点:一个是属于业力的修学,一个是属于心念的修学。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仰仗一份的信仰,信心,我们是先偏重在业力的修学,所谓的事修,比方说你会去拜忏,拜八十八佛,大悲忏;比方说,我们会去持咒,乃至于做慈善事业。我们刚开始,总是希望我们身口意的罪业慢慢的减少,我们的善业慢慢的增长,所以我们刚开始先调整我们生命中的业力,刚开始是这样子的。

那么,业力调整以后,我们的生命也会从痛苦慢慢转向安乐,这是一个事修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因为我们要处理我们无始劫来的根本问题,就是思想的问题。思想问题就必须靠经典的学习,闻思来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所以《金刚经》说菩萨他一生的修学只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云何应住?第二个云何降伏其心?一个是安住,安住就是根本法门,你以什么为住,你的思想是以什么为标准;第二个就是云何降伏其心,你用什么方法来做一些身口恶业的调伏。那么当然这个调伏和安住是有关系了,但是,我们这次的主题在我们应该以什么为住才是最好的方式。

智者大师把人、有情众生,他分成四种的安住方式,他说人有四种:

第一个呢,他以增上恶念为住。就是说他的心发动出来,他根本的安住的标准是邪恶的念头。有些人他习惯性起恶念,习惯性贪欲,习惯性跟人家对立,习惯性。那么智者大师说,这个人在他生命当中,不管过去,不管未来,绝大部份都在三恶道,即便得到人身也不会持久,就是说这叫三涂种性,你已经养成这个种性,你开出来的结果自然是三恶道的结果,这是一个最低层次的人。

第二种人,是以增上的善念为住。就是这个人,当然他偶而也起烦恼,但是,他一天当中呢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很自然的起善念,没有人去教导他,他习惯性起善念,以善念为住。这种人,他的生命当中,绝大部分不是做人,就是在天上, 偶尔堕落三恶道,但是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因为他心地善良。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堕到狗道的时侯,他很快的跳出来,因为他的种性不是三涂种性;但是,有些人堕三恶道就很难出来了,因为他的种性和果报相随顺,他三涂种性嘛,那么这个是讲到第二种人,他是人天种性的众生。

第三种人是以出离心为住,这个人平常身口意很清净,个性也特别清高,不太喜欢跟人家往来,他的身心世界安住在少事、少业、少方便住。就是说,他也不去干扰别人,但他对帮助别人兴趣也不大,这种人多分会离开都市走入山林,不喜欢跟人家往来,这种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会先证阿罗汉果,然后再回小向大,他不可能直趋大乘,他的习惯性动作一定先证小果,然后遇到佛陀,再回小向大,这种人声闻种性。

第四种人是最好的,安住菩提心,以菩提心为住。他很容易生起自我要求,上求佛道,他很容易生起悲悯众生的心,所以,他偶尔失去正念,但是你稍微点破他一下,他就醒过来,因为他的种性如此。

所以当我们的目标是成佛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种性,就是说你现在的目标想要种一个苹果,当然你要找很多肥料,但这都是枝末,这个加行的对治都是枝末,重点是你要得到苹果,你要先找到苹果的种子,葡萄的种子是种不出苹果。

就是说,你要训练你的思考模式跟佛陀的思考模式是一致的,我们先不谈行为,就好像印光大师说,发了菩提心有什么好处呢?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你要做国王,你第一件事情你要投生在国王的家族嘛,你投生在宰相的家庭,你一辈子不可能做国王,你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因为你不是王种嘛。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当你要成佛的时侯,你要先走在成佛的跑道上,不管你跑得快或者走得慢,起码这个跑道是上路了嘛。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说到底成佛,他的思考模式是什么?他的种性、他的根本思想是什么?我们先不谈六波罗蜜的这些加行,先谈种性,就是你必须具足什么样的思考模式,你才有可能成佛,先谈这件事情,先谈根本,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的重点,这叫做菩提心修学述要,就是我现在是一个凡夫的心,我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把我的心灵层次的水平提升而变成菩提心,有没有这种方法?

我们这个地方总共有六大科,将述此义,大科分六。

首先,第一个我们先看生命的主导者。为什么有些人会堕三恶道,为什么有些人可以生天,为什么有些人到极乐世界去,事出必有因,我们生命到底是谁在主导我们?是我们的业力吗?还是我们的思想呢?这个值得先探讨一下,因为你要改变你的生命,你要先知道到底从哪一个地方下手,到底我们生命的背后是不是有一个主导者,如果有的话我们要先把他认清楚,就好像说那么多的电灯,它是不是有一个开关,如果你要把电灯关掉,是不是先找到开关。我们的这个生命亦复如是,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有一个开关,它主导着我们到三恶道,它也主导着我们生天,它也主导我们成佛。那么,那个主导我们生命的是谁?这是第一个思想,这是第一个主题。

第二个,发心的差别相。那么当我们找到我们生命的主导者以后,我们来看看,这个主导者,他主导我们的生命有哪些差别的相貌?我们是属于哪一个相貌?

第三个,当我们确定我们相貌以后,我们怎么来调整?我们是不是透过什么样的修学,把我们这些比较不好的相貌、级别比较低的相貌把它提升到比较高级别的相貌,怎么来真实的发起菩提心?

第四个,菩提心的退失。当我们的菩提心生起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哪些东西?哪些东西的过失不会伤菩提心,哪些东西的过失是你一次都不能犯,你犯到以后障碍你菩提心,你菩提心的愿望会失掉的,就是我们要如何避免菩提心的退失?

第五个,有没有什么样的加行让我的菩提心生起以后增长广大?

第六个,当我们生起菩提心以后,我们会在生命当中有什么殊胜的功德跟大家劝勉?

我们这次的课总共六个主题,先看第一个主题,生命的主导者。到底是谁在主导着我们的生命,看第一个主题。这个地方分两段,第一个,心为业主;第二个,五蕴主人。

我们在这个地方,心为业主先做一个总说,那么第二段就细说,详细的说明到底是谁。第一段是一个纲要的说明,第二段是微细的说明。好,我们先看第一段,心为业主,请大家先合掌,我们把蕅祖的这段开示念一遍: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但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一生,有些人他修学成功了,他是成佛或者做一代的祖师,也就是说他这一生并没有白来一趟,他积集了广大功德,他今生是满载而归啊!那么有一种人,他也在修学,但是他是堕坑落堑,他带着满身的罪业离开了娑婆世界。那么同样一期生命,怎么有些人是满载而归,有些人是造了这么多罪业呢?这怎么回事呢?

所争只一念间!

就是你的心念,它的安住问题,你用什么心念来安住,来当作你一个生命的一个标准。

这个心念的安住,在《楞严经》它分成两块:第一个,善恶的问题。以善念为住,以恶念为住,这个是影响到生命的快乐的问题;第二个是真妄的问题。这个水平就更高了,你以真心为住,还是以妄心为住?真心是向内安住的,妄心是向外攀缘的。以《楞严经》来说,善念恶念都是虚妄的,都是向外攀缘,但是起码呢,善念起码是安乐道,但是如果你要走上解脱道的时候,那就不是善念了,那你要提升到正念,真实的心念——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这种大乘的善根。

那么也就是说,从佛法的角度,一个人生命的结果,是看临终心念的最后的关键,就是你一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另外,你隔壁的人他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两个人死亡的时候,到底这两个人要去哪里?就是你最后你造了很多事情留下那个心念的痕迹,最后那个功能。这个念头从你出生以后开始给你,你熏习的是什么善念,你熏习的善念多,熏习的恶念多,也就是说你这辈子到底给你的内心世界塞进去什么东西?

如果我们假设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间,假设以孔夫子的标准——人之初,性本善,假设我们每一个人来的话,大家都是归零,假设今生开始归零的话,你今生造了很多事情,每件事情都熏习你的内心,你给你的内心是一个正念的力量、还是邪恶的力量,到临终的时候算总帐。所以临终的时候,古人说没办法做假的,你平常可以虚伪,你平常可以掩饰你的念头,但是临终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的念头是善是恶你要完全的释放出来了。

所以《楞严经》上说,一个造恶业的人,他的心念是沉重的,往下坠的;一个造善业的人,他的心念是轻飘的。所以你看,如果你的生命你感到好像经常心很沉重,这就不太好了,真的不太好,你要忏悔,真的!你忏悔以后你会觉得很轻松。你那心里面那个业哦,因为罪业你看,你造的罪业,你觉得好像很奇怪,整天闷闷不乐,因为业力进入到你心中的时候,业力本身是沉重的;但是你试试看,你造了善业以后,你整个人很轻松,也没人知道,也没人赞美你,你就觉得很轻松,因为它善业进入你心中的时候是轻飘的。

那你平常可以掩饰,到临终的时候你没办法的,你如果是造了罪业,到临终的时候,你觉得心很沉重很沉重,它自然就——啪,堕下去了;造善业的人,他心很轻飘,他就浮上去了,这个一点都骗不了人的。当然,临命终的念头是你平常的造作留下的总痕迹了。所以,我们生命很公平,当你出生的时候,我们都给你一个婴儿的心念,但是你用了一辈子以后,临终结果就不一样了,是吧?你怎么去操作?你经常用这个心去造恶业,这个念头就留下很多罪业下来;你用这个心念去造善业,这个念头就留下很多善业下来,到临命终的时候再来算帐,就是这样子的,这叫成佛作祖、坠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刚开始是公平的一个心念,最后回收的时候,这个念头就是千差万别。

那么这个是佛教的说法,其实,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是它讲得不圆满而已。我们这个第一段是引用佛法,第二段是引用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他说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那么蕅益大师引用儒家思想,他说这个圣贤之道其实有些思想是相通的,只是浅深不同而已。

儒家他也提出两个看法,第一个看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个人心是指的是私欲,个人有些欲望,人是有欲望的;第二个,人有道心,人也有一些所谓的道念,正念,人还是有点惭愧心。那么人心惟危,第一个危是比较危殆难安,它的势力是强大的,第一个危是危险的危,是势力强大;第二个道心惟微,微弱的微就是微弱难明。

那么从儒家思想来看,他是说明什么事?他认为人的心有善恶两面,但是呢,邪恶的力量是超过善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透过学习,透过礼教来作调整,人不能顺其自然,因为你顺其自然就造恶了啊!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造恶业了,那为什么呢?因为你恶念的势力强过善念的势力。所以你一旦不受教育,一个人不接受圣贤的教育,你就很可能造恶业。你说,我没有接受善法的教育,我可也没接受恶法的教育。你不用受恶法的教育你就很自然地造恶了,因为恶的力量本来就比较强,这个是第一个思想。

这个地方是讲我们先天,第二个是讲后天。

所以,一个圣贤他如果是放纵自己的心念,他就变成一个狂妄的恶人;一个狂妄的恶人他能克制心念,他就变成圣人。所以,人都有善念跟恶念,那么什么是好人呢?从儒家的标准说,好人不是没有恶念,这个好人他都没有恶念,不是!他会克制恶念,所以他变成好人。那什么是坏人呢?坏人也不是说他都没有善念,他放纵自己的恶念,所以善念的力量减低了,就变成坏人了,是这样子的。好人他知道去调伏他的恶念,不管他用什么方法,儒家他就唱诗歌了,礼教了,他想办法把恶念降低了,把善念增长了,这个就是善人了。

所以,我们知道舜跟跖,蕅益大师作一个引证说,舜这个是世间的好皇帝,勤政爱民,造福很多老百姓;这个跖,也不简单了,他是一个邪恶的霸王,他在山上聚集了九千多人,一个盗贼王,到处的去杀人放火。那么这两个人能力都很强,为什么舜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善的功能,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邪恶的功能呢?因为他们内心所安住的那种力量,一个是为了个人,他把私欲,因为这个跖啊,他把他生命邪恶的部份表现出来;这个舜呢,他把善的一部分表现出来。换句话说舜他也不是没有恶念,他之所以行善,是善于调治他的恶念;那么这个跖,他也不是没有善念,他只是不会把他的善念表现出来,他变成恶人,如此而已。

所以,这是什么意思呢?人要有一个内功,既然我们都有善恶念,你怎么去控制它而已。修行就是你要有一个控制的方法,想办法把你的善念的势力增长,想办法把你的恶念势力减低,这就是修行,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看书能得到这个效果也可以,拜忏得到这个效果也可以。

那么这段是一个总说,总而言之,人要能够善调心念,这个是一个关键。

好,我们看下一段。前面讲的是理论,这一段就把它会归到实际的修学。

在佛门当中,蕅益大师提出了三个修学法门,你是持戒,受戒学律,你喜欢持戒,你就往持戒下手;你喜欢研究教理,听教看经,修止观也非常好;或者你喜欢参禅,参祖师禅,看话头也可以。也就是说,佛法提供很多法门,但是,法门没有高下,成败就看你的发心。

看下一段: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只要你持戒,你听经或者讲经或者参禅,你是为了追求名闻利养,那么你造的业就是三涂的业力;那么执着取相,你对于善业很执着,人天魔外种子。这个讲堂是谁建的呢?是我建的?我要把我的名字写到上面去,你对你自己善业特别执着,人天种性;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这种人比较偏空,二乘人是好乐空性,忘失大悲;但具真实自觉觉他之心,便是菩萨种子。他本身有智慧的观照,善调其心来自我提升,他也有很多的慈悲心想要帮助别人,觉他,这种人自利利他,菩萨种子;那么最后第五个是最圆满的,自觉圣趣光明发辉。自觉圣趣简单的讲就是回光返照,他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然后,从一念的清净心里面升起菩提心,从空入假,光明发辉。自觉圣趣是从假入空摄用归体,光明发辉是依体启用生起大悲心,那么彻其源底,通达心性的根本,所谓的真如,然后以真如来发起菩提心,那么来念佛乃至修波罗蜜,把功德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最圆满,圆教的菩萨,从真如出发的。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你现在修了很多法门,法门不能保证你是不是成功,因为它是工具,关键在于你那个心的调整。你看我们以拜佛来说,印光大师说一个人不能只强调事修。你看有些人拜佛,越拜对立心越重,你拜五百拜我拜一千拜,你拜佛是跟人家比较,阿修罗,阿修罗法界。就是说你又变成一个大福报的阿修罗,因为你的事修,事相是枝末嘛,你这个心念要变成什么是完全看你的善恶、看你的真妄嘛,你所造的业力,它只是你这个果报出现旁边的那个枝叶而已,你那个树根是你心念的调整。所以你如果不善调心念,你拜佛拜一辈子,那顶多就是有善业,但是不表示说你生命的水平会改变,不表示!

所以当你的心念是正的时候,一切法正;当你心念是邪的时候,这一切法就加持到你邪恶的力量去了。

比方说魔王,印光大师最喜欢举魔王跟佛陀作比喻,印光大师说为什么心念调整这么重要呢?他说你看魔王,魔王也不简单,他为什么做魔王?看佛陀怎么说:他受持八关斋戒,受持八关斋戒不简单,然后他行无遮大会供养三宝出家人任何人都可以来,那么他以持戒修福,他为什么堕魔王呢?因为他贪求名利,他的根本是邪恶,所以他所加行都是邪恶。那么佛陀因地的时候衪也持八关斋戒啊,佛陀因地的时候也有做无遮大会啊,那怎么这些业力进入衪的心中变成佛陀?因为衪的心发菩提心了,所以业力本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心念、心理素质是关键。

印光大师还讲一个譬喻,他说这个水它没有好也没有坏,对不对?它没有太多营养,但是这个水你给毒蛇吃,它变成毒液,因为它瞋心重;你把这个水给牛吃,它变成牛奶滋养色身。那怎么一杯水你给牛吃以后它转成牛奶,因为牛有善心,所以它把水转化成牛奶,滋养我们的色身,对不对?你把水给毒蛇吃,它喝了以后变成毒液伤害我们,这个水有没有好坏?没有好坏!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做多少功课不是重点,你经常起什么念头要注意了,尤其是我们下堂课要讲到数数现行都无惭愧,就是你一天当中起了很多念头,但是有些念头是偶尔人家刺激你一下,你才起的,这个不算,偶一为之不算。经常性的起念头,你起这个念头的比率很高,这是第一个,数数现行。

第二个见是功德,深深好乐。你起这个念头的时候你非常的得意,这就是我,什么是我呢?这就是我,你把它当做你的功德相,不管这个念头是善念是恶念,第一个你经常性的起,第二个你根本不想改变它,这个念头你就要小心了,它已经在主导你生命的来生了。其实你不要等到你临命终,就是说你看你一天当中起的念头次数最多,而且你充满了好乐,你起这个念头的时候你根本不想对治,你也没有惭愧心,你特喜欢这个念头,两个条件具足,这个念头已经在主导你了,你已经被它主导了。

你一个人我认为你到五十岁你来生差不多决定了,当然还可以改变,我的意思是说还是可以改变的,你赶快读经典,调整心态,但是不容易了,因为你这个心已经被人用了五十年了,已经快要定形了,所以你到了五十岁,你好好地反省你一天大部份都起什么念头,起这个念头的时候特欢喜,你差不多了差不多了。你要经常起净土的念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起了以后特别高兴,差不多了,净土种性已成就。所以,当然如果你觉得你现在起的念头不太好,在你死亡之前你都还有机会调整,如果你肯用功的话,赶紧思维这个念头的过失,诃责它,然后转一个目标,发愿创造一个新的念头,勉强自己把它转过去,要勉强,转不过去就完了!

所以我们的生命其实已经有一个念头在带动我们,这个念头不是偶一为之的,你这个人偶尔刚好闻到咖啡很香,去喝一杯没关系了,偶一为之是没关系了,偶尔发发脾气,偶一为之也没关系,但是要忏悔。但是你经常性的念头就要注意了,经常性的念头,就是很自然就会升起来的这个就要注意了,它已经在主导你的生命趋向某一个跑道,可能我们不知道,但是它已经在主导我们了。

好,我们基于这个理由我们来看第二段就更清楚了,到底是谁在主导我们?不是我们的行为,是我们的行为所留下的心念。

我们看第二个五蕴主人。在我们生命的五蕴当中真的有一个主导者。佛陀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五个部分,第一个是色蕴,就是我们的外境,一切的物质世界;第二个是受想行识,它是一个精神层次的内心世界,我们先从外到内,从外层先看起。

第一个色蕴,一个人的色身跟你造的业没有太多关系,绝大部分都是过去的业变现出来的,当然你去整型例外,你的业绝大部分是过去生你造了什么业变现出来的,所以色身不怪你了,不怪今生的你,要怪怪前生的你,它是业力变现出来的,所以色身、物质世界是业力变现出来的,你修行很难改变很难改变。你说你是一个女众,你有本事修到转成男众,不可能嘛,这个色身是业报身。

受,这个感受也受业力的影响,就是我们的心跟外界接触的第一刹那是苦受乐受,快乐的人,当然福报大的人快乐的时间多了,罪业重的人痛苦的感受多。

第三个是最厉害的,想!当你产生感受的时候,你起什么样的想像。所以现在很强调做正面的思考,因为我们改变不了过去的业力嘛,你遇到痛苦,你也可以说这个是人生的历练,你就产生激发;你遇到痛苦你也可以自暴自弃,你说上天对我这么不公平啊,你也可以自暴自弃,所以这个痛苦到底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相状?因为感受没有相状,相状是你安立的,你可以安立它一个相状,这个相状可能会伤害我们,这个相状也可能帮助我们。所以这个想象,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诸位知道吗?提升我们的想像力,真的是这样,想蕴是很厉害的。

你看我们为什么愿意布施,因为我们知道布施有功德,我们产生功德想像,所以想蕴于境取相安立名言,你要能够去学习圣人是怎么想像的。所以学佛陀的经典就是学佛陀遇到事情的时候,当外道骂祂的时候,当外道刺激佛陀的时候,佛陀祂是怎么想的,祂怎么想这件事情的,所以我们讲佛陀住世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的思考模式是什么?祂为什么成为佛陀?祂有正确的思考嘛。

但想蕴有一个问题,它是生灭的,它想完就没了,最可怕的告诉大家:行蕴,这个是我们最严重的。行蕴是想像想久成性,就是讲习性,就是你的行蕴,想蕴是一种造作,但是它想久以后这个想蕴结束以后它转成行蕴,行蕴是很多很多想像的累积,就是你的习性,等流习惯,你习惯性的思考就是行蕴,也正是它在主导我们的生命,但是它是怎么来的,它是想蕴而来的,行蕴本身没有调整自我的力量。所以当这个行蕴错的时候你也要靠想像来修正它,但是行蕴是想蕴的数数造作留下的一种功能,强大的功能。

那么识蕴就是把前面的功能全部保存下来,识它没有造业功能,它只负责保存。

所以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个先检查自己的行蕴,你活了这么多年,到底你的等流性在十法界里面你是属于哪一个?稍微对一下,先把行蕴找出来。第二个用想蕴来调整行蕴,就做两件事情,先了解自己,你大部分的思考模式,你习惯性的思考模式,你的心跟外界接触的时候,假设都没有对治,你第一个念头习惯性会起什么念头,第一个念头。行蕴,当然你可以调整,用你的《楞严经》的想,用《法华经》的想来调整这个行蕴,慢慢地调。

我们一般人都很难像六祖大师一下子顿悟,这个车子转一百八十度,我们先慢慢调。一个人只要了解自己,然后有正确的方法,你就有救,即便每天调整一度,都没关系,至少你在进步当中,只要你知道用功的方法,知道你的修行的关键在哪里。人最怕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一天过一天,这最可怕,你只要知道了,你只要开始努力了,你就有希望。因为你今天比昨天好,你充满了潜力嘛。你现在不够好,但是你的未来有无量的可能性。

修行最怕就是说你到现在还没有上路,你根本不知道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你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调整它,就糟了!你昨天跟今天差不多,不是差不多,可能更糟糕,因为你不调整,它会相续,它会等流性,你习惯性起什么,你如果不调整,种子起现行,你这个滚雪球越来越大。如果你不调整它,你往那个道路越走越厉害。

所以我们再重复一次,生命的主导者是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模式,习惯性的,你习惯性起善念,你已经走上人天果报,如果你突然间死亡,你一定到人天去;如果你习惯性起恶念,你已经走上了三恶道的果报,你要小心。如果你习惯性是出离心的,你已经走上了二乘的涅槃的偏空的跑道;如果你习惯性升起净土的思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不管什么时候死亡,你一定往生。

当然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有调整的空间。所以你要先知道,修行先找到自己的生命的倾向,你现在那个足球已经往哪个方向跑了?当然你中间你还可以补一脚,但是你先找到你一生当中你的等流习性是往哪一道跑,先第一知道,然后找佛法里面相关的法来对治调整它。

从佛法的角度,当然我们往下看色蕴是苦乐参杂,这部分安乐解脱,色蕴是由业力来主导的,如果你刚开始觉得病痛很多,障碍很大,佛法是有道前基础,在调整心念之前,你可以拜忏消业障,你可以放蒙山超度冤亲债主,你可以做慈善事业,你可以把你的生命先调整在安乐解脱这一点,可以身安道隆,所以你刚开始偏重业力的修学,可以理解。

我修行要靠这个身体的工具,我把车子先功能调整一下,对不对?它变成一个法器。所以刚开始先调整色蕴,可以理解,但是你上路以后开始要注意智慧的观照,当然智慧观照很多了,你是属于那种邪恶的,你就用善念来对治;有些人他是属于比较偏空的,有些人真的偏空,尤其出家众很多,他就是习惯性,他也不起善念也不起恶念,什么都没有,无念这个也不好,你要无住,但要生心,但这种人要出来不容易,要大善知识,因为一个人一旦偏空以后,你要改变他很困难的,因为他着有的时候他们会自己知道痛苦,但偏空要转成菩提心这一块比较困难,比较困难。那也就是说佛法有很多很多的方法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拿去试一试吧,人生有限,所以你要知道说你可以分阶段,我现阶段需要什么养分、我需要什么法来进来调整我,所以智慧的观照就是调整你的心、你的习惯性的思考最后目标菩提心。

0:00 / 0:00
菩提心修学述要(美国)1
菩提心修学述要(美国)2
菩提心修学述要(美国)3
菩提心修学述要(美国)4
菩提心修学述要(美国)5
菩提心修学述要(美国)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在外道多的地方怎样修行

汝处外道多,汝既生正信,凡所言所行,当勿与彼同,则...

因最初多闻之力而成就菩提

问: 祖佛大意,贵在心行;采义徇文,只益戏论。所以文...

在顺逆境中不为所动

佛陀说睹境不动难,意思是:身在顺逆境界之中,而能不...

藕益大师《十大碍行》语译

我是修学净土宗的初学者。净土宗以一心念佛,往生西方...

慧律法师《强烈的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

论发菩提心与往生

1、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

求道要以德行为本

【原文】 僧问:沙门奚事?曰:事道。 事道孰为本?曰...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自修佛十力

自修佛十力,这是佛成就的大智慧境界,现在菩萨发无上...

透视爱情的无常

佛陀早就讲过,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无常才是这个世...

观不净相,生大厌离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

学佛人要闭是非之嘴,开念佛之口

释迦牟尼佛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说,在末法时期...

【佛教词典】凤岩寺

位于韩国庆尚北道闻庆郡曦阳山。又称阳山寺。为朝鲜佛...

【佛教词典】爱假

(术语)思惑之异名。思惑以爱为主。爱自迷情而起,其...

如果利益不到众生,也要尽可能不伤害他们

昨晚,我住进深圳一家海边的酒店,享受着怡人的风景,...

临终助念遭亲属反对,应该如何应对

问: 作为佛弟子,父母去世应以佛教方式助念送往生,...

圣严法师:重罪轻受与定业难转

从佛教的立场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正确的因果...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人间诸财如流星,定...

佛菩萨为什么不以神通度众生

问: 佛菩萨为什么不以神通示现世人,引起世人的信仰...

为何不念本师释迦牟尼佛

问: 怎么不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佛是念佛的什么? 大...

做早晚课的用意

早晚课诵是自古就传下来的传统,但是虽然传了数千年,...

【推荐】广钦老和尚开示录

◎行持语录 这部份开示,是从一九七八年冬季开始,至...

心念念相续,才能构成业力

我们内心的一种造作的功能,佛陀说就像一个暴流,就是...

赵州禅师的「十二时歌」

赵州从谂禅师所著《十二时歌》情真意切,颇显禅僧家本...

警惕都市人群八大心理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虽然改善了。但心里的承受...

在五浊恶世里,众生的身心障碍特别大

现在我们谈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三乘呢?...